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7-11
版次: 1
ISBN: 9787811124774
定价: 5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8页
字数: 49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28人买过
  •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除了学科、学术表述范式上的这种思考外,还有两个因素也促使作者采取这种形式进行表述和写作。第一,作者与研究、书写对象的特殊关系。村落是作者妻子的家乡,文本中出现的那些人物与作者都有着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这使作者得以和他们内心的隐秘世界有了亲密接触。其二,作者从前中文专业的学科出身,导致作者对以小说这种叙述形式来报道和探究人物的个性、内心和行为动机有某种偏好,而民族志这种还没有完全定型、正在发展、变化和探索中的研究文体,也为作者进行的尝试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和创造空间。用格尔茨的话说,作者采取的是一种介乎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模糊的体裁”。
      在表述上,《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自己也作为一个被反思和书写的对象在文本中出场,与故事中的人物、与读者就文中涉及的问题展开对话和协商。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追忆过去作者自己在汉族情境或场域中面对相同问题的亲身经历、感悟,通过表达与村落遭遇后诧异于村落成员应对相同问题的不同方式、思维、心态和期望以及诧异后作者内心发生的改变,来凸现汉族群与村民在文化上的区别,从而唤起读者对本文化和异文化的直觉,使读者也有一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之感。二是增强文本写作和研究本身的透明度,使读者对研究一书写者在研究中涉及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过程,甚至性情、趣味有所了解,从而建立一种与被动的“支配与被支配的知识”不同的、相对主动的“理解的知识”,参与到作者对对象的认识甚至于文本的建构中来。 李立,1970年生,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民族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 前言
    第1章导论:一项关于族群-文化身份的研究
    1.1从两段文字和一个称谓说起
    1.2研究与书写问题
    1.3关键词1:身份与认同
    1.4身份/认同概念的发展
    1.5关键词2:文化身份与族群认同

    第2章故事发生的场域
    2.1“汉藏之间”的嘉绒
    2.2马尔康
    2.3让我引你进若村
    2.4与汉族村落比较中的若村:它的亚群体与宗教
    第3章故事中的人物

    第4章捕鱼一放生
    4.1吃鱼,还是不吃鱼,这是一个问题
    4.2捕鱼
    4.3楚尘讲的故事
    4.4访谈笔录
    4.5过渡
    4.6放生,怎么回事?
    4.7“捕鱼事件”的卫星事件
    4.8“杂交”嘎尔丹其人
    4.9另一个“杂交”:达西和父亲的故事
    4.10小结:破碎的文化身份

    第5章占卜一仪轨
    5.1占卜:我们与他们
    5.2我的若村宗教之旅及其接引者
    5.3我的问卜
    5.4升学:卜与算
    5.5访谈笔录
    5.6次仁拉的“病”:布满暗示与玄机的村庄
    5.7圣时:一张仪轨时刻表
    5.8死亡,仪轨
    5.9访谈笔录:全村性仪轨“匆科”、“恩波”
    5.10小结:塑造的文化身份

    第6章结论
    6.1关系:三角模式
    6.2“身份”中的“文化”
    6.3人物,事件,族群-村落研究
    6.4两可
    6.5我与你,我与他

    附录一关于若村的附录
    (一)阿泰喇嘛口述
    (二)楚尘致卓玛的一封信
    (三)以卓玛的祖父尚杰·沙斯甲为中心的四张谱系表

    附录二关于文本的附录
    (一)寻找学术身份
    (二)对象建构性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必然性
    (三)文化书写与对象建构
    (四)小说化:民族志书写的一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除了学科、学术表述范式上的这种思考外,还有两个因素也促使作者采取这种形式进行表述和写作。第一,作者与研究、书写对象的特殊关系。村落是作者妻子的家乡,文本中出现的那些人物与作者都有着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这使作者得以和他们内心的隐秘世界有了亲密接触。其二,作者从前中文专业的学科出身,导致作者对以小说这种叙述形式来报道和探究人物的个性、内心和行为动机有某种偏好,而民族志这种还没有完全定型、正在发展、变化和探索中的研究文体,也为作者进行的尝试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和创造空间。用格尔茨的话说,作者采取的是一种介乎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模糊的体裁”。
      在表述上,《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自己也作为一个被反思和书写的对象在文本中出场,与故事中的人物、与读者就文中涉及的问题展开对话和协商。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追忆过去作者自己在汉族情境或场域中面对相同问题的亲身经历、感悟,通过表达与村落遭遇后诧异于村落成员应对相同问题的不同方式、思维、心态和期望以及诧异后作者内心发生的改变,来凸现汉族群与村民在文化上的区别,从而唤起读者对本文化和异文化的直觉,使读者也有一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之感。二是增强文本写作和研究本身的透明度,使读者对研究一书写者在研究中涉及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过程,甚至性情、趣味有所了解,从而建立一种与被动的“支配与被支配的知识”不同的、相对主动的“理解的知识”,参与到作者对对象的认识甚至于文本的建构中来。
  • 作者简介:
    李立,1970年生,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民族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
  • 目录:
    前言
    第1章导论:一项关于族群-文化身份的研究
    1.1从两段文字和一个称谓说起
    1.2研究与书写问题
    1.3关键词1:身份与认同
    1.4身份/认同概念的发展
    1.5关键词2:文化身份与族群认同

    第2章故事发生的场域
    2.1“汉藏之间”的嘉绒
    2.2马尔康
    2.3让我引你进若村
    2.4与汉族村落比较中的若村:它的亚群体与宗教
    第3章故事中的人物

    第4章捕鱼一放生
    4.1吃鱼,还是不吃鱼,这是一个问题
    4.2捕鱼
    4.3楚尘讲的故事
    4.4访谈笔录
    4.5过渡
    4.6放生,怎么回事?
    4.7“捕鱼事件”的卫星事件
    4.8“杂交”嘎尔丹其人
    4.9另一个“杂交”:达西和父亲的故事
    4.10小结:破碎的文化身份

    第5章占卜一仪轨
    5.1占卜:我们与他们
    5.2我的若村宗教之旅及其接引者
    5.3我的问卜
    5.4升学:卜与算
    5.5访谈笔录
    5.6次仁拉的“病”:布满暗示与玄机的村庄
    5.7圣时:一张仪轨时刻表
    5.8死亡,仪轨
    5.9访谈笔录:全村性仪轨“匆科”、“恩波”
    5.10小结:塑造的文化身份

    第6章结论
    6.1关系:三角模式
    6.2“身份”中的“文化”
    6.3人物,事件,族群-村落研究
    6.4两可
    6.5我与你,我与他

    附录一关于若村的附录
    (一)阿泰喇嘛口述
    (二)楚尘致卓玛的一封信
    (三)以卓玛的祖父尚杰·沙斯甲为中心的四张谱系表

    附录二关于文本的附录
    (一)寻找学术身份
    (二)对象建构性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必然性
    (三)文化书写与对象建构
    (四)小说化:民族志书写的一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研究(精装)
李立 史青 著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PED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李立 著;李天晓、李天晓、李立 编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有所“止”的文明——中国文化关键词“止”考论
李立 著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人工环境概论
李立 编著;方进勇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美的感悟:李立绘画作品集
李立 编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腾讯产品法
李立 著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叙事性路径教育·构成设计基础(艺术造型与设计思维实验教材)
李立 著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少儿不良体态成因及运动矫正
李立 著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家庭教育读本 高三年级 全国家长学校系列教材
李立 张凯 杨鹏 薛燕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汉画像的叙述 汉画像的图像叙事学研究
李立 著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台海风云
李立 著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亲历西安事变
李立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