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6-06
版次: 1
ISBN: 9787517904915
定价: 19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40页
字数: 51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2人买过
  •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专门研究了中国古代皮影图像的历史。包括皮影图像的生产、皮影图像的符号系统、皮影图像的传播场域、皮影的地狱图像、皮影图像中的神怪世界、图像与文本等。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影像史”丛书、“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主编。 导论

    第一章 皮影图像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皮影的起源传说及文化指向
    一、从傀儡戏属性角度考察
    二、从戏剧角度考察
    三、从佛教传播角度考察
    四、结论
    第二节 皮影的发展及传播
    一、皮影发展与传播的勾勒
    二、皮影的向外流播
    第三节 皮影的研究简史梳理
    小结

    第二章 皮影图像生产概说
    第一节 技术性形态解析
    一、皮影影偶与道具的质材
    二、制作过程
    第二节 皮影图像生产的构成形态
    一、基本部件与模块化生产
    二、生产中体现的透视方法
    三、皮影生产的组织方式
    四、生产的个人风格
    第三节 皮影图像生产的社会形态
    一、材质与尺寸的区别
    二、雕刻者与持有者的身份
    三、皮影图像生产与社会属性的对应
    小结

    第三章 皮影图像的符号系统
    第一节 皮影图像自身的技术性形态
    一、皮影图像表现技法
    二、皮影图像表现体系
    第二节 皮影图像自身的构成形态
    一、皮影图像的艺术体系特征
    二、皮影图像的构件体系
    三、皮影图像的展示
    第三节 皮影图像的社会性形态
    一、寓意性表现方式
    二、程式化的表现方式
    三、图像的地域性与时代性
    小结

    第四章 皮影图像的传播场域
    第一节 皮影图像传播的技术性形态
    一、拟境以及拟态的物质基础分析
    二、光源的利用及效果
    三、操纵的使用与特效
    四、说唱的配合
    第二节 皮影图像传播的构成形态
    一、皮影图像传播的间接性
    二、皮影图像传播的动态性
    三、皮影图像传播的组合性
    第三节 皮影图像传播的社会性形态
    一、皮影图像传播的空间
    二、皮影图像功能性传播
    三、观看者的结构及对图像的观看
    小结

    第五章 细节:特殊的陈说
    第一节 影窗:时空与意识
    一、遮蔽与分割
    二、媒介与载体
    三、空间与时间
    四、象征与隐喻
    五、审美与权力
    第二节 目光:视线与观看
    一、皮影图像中目光的描述
    二、传统人物画中的目光描述
    三、注视:消解与重构
    第三节 串场人物:滑稽与神圣
    一、串场人物介绍
    二、串场人物的文本介绍
    三、串场人物图像的传播特征
    小结

    第六章 皮影的地狱图像
    第一节 皮影地狱图像介绍
    第二节 皮影的地狱文本与地狱体验
    第三节 地狱变相及地狱挂片
    第四节 皮影地狱图像的图式特征及对佛籍文本的修正
    第五节 皮影地狱图像体现的民间思维特征
    一、含混的法制观念特征
    二、威慑与暴力
    三、刑罚与性别
    小结

    第七章 皮影图像中的神怪世界
    第一节 皮影神性特征的认知
    一、从生产场域的角度探讨皮影的神性特征
    二、演出中所具有的巫术与神性特征
    第二节 神怪的图式特征
    一、神怪图式是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移用
    二、神仙图书的图式影响
    三、吉祥文化影响的图式
    第三节 神怪图像的案例分析
    一、天官赐福
    二、喜神
    三、猴精
    四、《马灵官阵图》
    小结

    第八章 图像与文本
    第一节 《包公大审》的图像分析
    一、图像展示方式分析
    二、文本的提供及故事的模式
    三、权力的图式
    第二节 《罗通扫北》图像分析
    一、武戏的处理
    二、风格与手法
    第三节 《大碗茶传奇》:陈规再造
    一、《大碗茶传奇》的文本背景及图像展示
    二、图像的更新
    三、意义的重塑

    第九章 对皮影图像的反思
    第一节 框架与维度
    一、空间性
    二、时间性
    三、物质性
    第二节 观念表现
    一、图像体现的文化特征
    二、图像体现的造型特征
    三、图像体现的思维特征
    小结

    关于本卷的名词说明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专门研究了中国古代皮影图像的历史。包括皮影图像的生产、皮影图像的符号系统、皮影图像的传播场域、皮影的地狱图像、皮影图像中的神怪世界、图像与文本等。
  • 作者简介: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影像史”丛书、“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主编。
  •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皮影图像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皮影的起源传说及文化指向
    一、从傀儡戏属性角度考察
    二、从戏剧角度考察
    三、从佛教传播角度考察
    四、结论
    第二节 皮影的发展及传播
    一、皮影发展与传播的勾勒
    二、皮影的向外流播
    第三节 皮影的研究简史梳理
    小结

    第二章 皮影图像生产概说
    第一节 技术性形态解析
    一、皮影影偶与道具的质材
    二、制作过程
    第二节 皮影图像生产的构成形态
    一、基本部件与模块化生产
    二、生产中体现的透视方法
    三、皮影生产的组织方式
    四、生产的个人风格
    第三节 皮影图像生产的社会形态
    一、材质与尺寸的区别
    二、雕刻者与持有者的身份
    三、皮影图像生产与社会属性的对应
    小结

    第三章 皮影图像的符号系统
    第一节 皮影图像自身的技术性形态
    一、皮影图像表现技法
    二、皮影图像表现体系
    第二节 皮影图像自身的构成形态
    一、皮影图像的艺术体系特征
    二、皮影图像的构件体系
    三、皮影图像的展示
    第三节 皮影图像的社会性形态
    一、寓意性表现方式
    二、程式化的表现方式
    三、图像的地域性与时代性
    小结

    第四章 皮影图像的传播场域
    第一节 皮影图像传播的技术性形态
    一、拟境以及拟态的物质基础分析
    二、光源的利用及效果
    三、操纵的使用与特效
    四、说唱的配合
    第二节 皮影图像传播的构成形态
    一、皮影图像传播的间接性
    二、皮影图像传播的动态性
    三、皮影图像传播的组合性
    第三节 皮影图像传播的社会性形态
    一、皮影图像传播的空间
    二、皮影图像功能性传播
    三、观看者的结构及对图像的观看
    小结

    第五章 细节:特殊的陈说
    第一节 影窗:时空与意识
    一、遮蔽与分割
    二、媒介与载体
    三、空间与时间
    四、象征与隐喻
    五、审美与权力
    第二节 目光:视线与观看
    一、皮影图像中目光的描述
    二、传统人物画中的目光描述
    三、注视:消解与重构
    第三节 串场人物:滑稽与神圣
    一、串场人物介绍
    二、串场人物的文本介绍
    三、串场人物图像的传播特征
    小结

    第六章 皮影的地狱图像
    第一节 皮影地狱图像介绍
    第二节 皮影的地狱文本与地狱体验
    第三节 地狱变相及地狱挂片
    第四节 皮影地狱图像的图式特征及对佛籍文本的修正
    第五节 皮影地狱图像体现的民间思维特征
    一、含混的法制观念特征
    二、威慑与暴力
    三、刑罚与性别
    小结

    第七章 皮影图像中的神怪世界
    第一节 皮影神性特征的认知
    一、从生产场域的角度探讨皮影的神性特征
    二、演出中所具有的巫术与神性特征
    第二节 神怪的图式特征
    一、神怪图式是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移用
    二、神仙图书的图式影响
    三、吉祥文化影响的图式
    第三节 神怪图像的案例分析
    一、天官赐福
    二、喜神
    三、猴精
    四、《马灵官阵图》
    小结

    第八章 图像与文本
    第一节 《包公大审》的图像分析
    一、图像展示方式分析
    二、文本的提供及故事的模式
    三、权力的图式
    第二节 《罗通扫北》图像分析
    一、武戏的处理
    二、风格与手法
    第三节 《大碗茶传奇》:陈规再造
    一、《大碗茶传奇》的文本背景及图像展示
    二、图像的更新
    三、意义的重塑

    第九章 对皮影图像的反思
    第一节 框架与维度
    一、空间性
    二、时间性
    三、物质性
    第二节 观念表现
    一、图像体现的文化特征
    二、图像体现的造型特征
    三、图像体现的思维特征
    小结

    关于本卷的名词说明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园林图像卷
许浩 著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 插图卷(上)
徐小蛮、王福康 著;韩丛耀 编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 插图卷(下)
徐小蛮、王福康 著;韩丛耀 编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 下
于向东 著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 上
于向东 著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 宋代卷(上)
邵晓峰 著;韩丛耀 编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
姚义斌 著;韩丛耀 编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宋代卷(下)
邵晓峰 著;韩丛耀 编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元代卷
刘中玉 著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儒学图像卷
周贇 著;韩丛耀 编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下)
武利华 著;韩丛耀 编
中华图像文化史 皮影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 秦汉卷(上)
武利华 著;韩丛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