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6-01
版次: 1
ISBN: 9787516173831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83页
字数: 302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26人买过
  •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人的发展与创造丛书》是一项持续三年的追踪研究,以同伴交往的四个水平为基础,动态地考察了儿童从中期到晚期,同伴交往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本研究有三大特色:一是采用多层线形模型和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对追踪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同伴交往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心理适应发展轨迹的影响;二是充分重视同伴交往中性别的作用,将儿童的友谊数和同伴接纳水平进行了性别区分,证明了性别疏离现象的存在;三是呈现社会技能干预训练的过程和结果,不仅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而且尝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赵冬梅,女,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毕业,教育学博士后;美国马里兰大学儿童、关系和文化研究中心KennethH.Rubin实验室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以及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三届朱智贤心理学奖、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周宗奎,男,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院长。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社交网络及其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发展心理学分会副会长。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心理与行为、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多项。 “人的发展与创造丛书”总序

    引言

    第1章 儿童同伴交往及其相关理论

    1.1 认知发展观

    1.1.1 皮亚杰学派观点

    1.1.2 维果茨基的观点

    1.2 生态学观点

    1.3 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2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变化:性别和文化差异

    2.1 同伴交往四水平的划分

    2.2 同伴交往的个体水平:性别

    2.3 同伴交往的互动水平:儿童的退缩和攻击行为

    2.3.1 社交退缩行为

    2.3.2 攻击行为

    2.4 同伴交往的双向关系水平:儿童的友谊

    2.4.1 友谊的测量

    2.4.2 友谊的发展变化

    2.4.3 友谊的文化特征及性别差异

    2.5 同伴交往的群体水平:儿童的同伴接纳

    2.5.1 同伴接纳的测量

    2.5.2 同伴接纳的发展变化

    2.5.3 同伴接纳中的性别差异

    第3章 儿童同伴交往中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1 退缩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1.1 退缩行为与友谊

    3.1.2 社交退缩行为与同伴接纳

    3.2 攻击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2.1 攻击行为与友谊

    3.2.2 攻击行为与同伴接纳

    第4章 儿童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4.1 儿童同伴交往与社交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4.1.1 社交自我概念的定义和结构

    4.1.2 社交自我概念的测量

    4.1.3 社交自我概念的发展变化

    4.1.4 自我概念的文化特征

    4.1.5 同伴交往与社交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4.2 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4.2.1 孤独感的定义

    4.2.2 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4.2.3 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

    4.2.4 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综合作用模型

    第5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的总体研究设计

    5.1 研究背景

    5.1.1 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5.1.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5.1.3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5.2 总体研究思路

    5.3 研究意义

    5.3.1 理论意义

    5.3.2 实践意义

    第6章 儿童同伴交往中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

    6.3.1 社会行为测量的信、效度分析

    6.3.2 安静退缩的发展趋势

    6.3.3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展趋势

    6.3.4 小结

    6.4 讨论

    6.4.1 安静退缩行为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

    6.4.2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各自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

    第7章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1 研究目的与假设

    7.1.1 研究目的

    7.1.2 研究假设

    7.2 研究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工具

    7.2.3 数据处理

    7.3 结果分析

    7.3.1 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

    7.3.2 社会行为对互选友谊数的影响

    7.3.3 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

    7.3.4 社会行为对友谊质量的影响

    7.3.5 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

    7.3.6 社会行为对同伴评定分的影响

    7.4 小结

    7.4.1 关于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4.2 关于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4.3 关于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 讨论

    7.5.1 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2 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3 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第8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1 研究目的与假设

    8.1.1 研究目的

    8.1.2 研究假设

    8.2 研究方法

    8.2.1 研究对象

    8.2.2 研究工具

    8.2.3 数据处理

    8.3 结果分析

    8.3.1 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模型

    8.3.2 同伴交往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4 小结

    8.4.1 关于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模型

    8.4.2 关于同伴交往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5 讨论

    8.5.1 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趋势

    8.5.2 同伴交往对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的影响

    第9章 儿童社会技能的干预训练

    9.1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

    9.2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的干预方法

    9.2.1 儿童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 Training,SST)

    9.2.2 同伴一中介和同伴一匹配干预法

    9.2.3 促进儿童社会技能的干预研究

    9.3 本研究的干预训练过程

    9.3.1 同伴交往状况的开放式问卷调查

    9.3.2 选取干预训练对象

    9.3.3 干预训练方案的实施

    9.4 干预训练小结

    第10章 研究总结

    10.1 统计方法

    10.2 主要结论

    10.2.1 儿童的安静退缩、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展趋势

    10.2.2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10.2.3 JL童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趋势和同伴交往的影响

    10.3 儿童同伴交往的理论思考

    10.4 对儿童同伴交往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0.4.1 不宜鼓励儿童的安静退缩行为

    10.4.2 应充分重视儿童外部攻击行为的消极影响

    10.4.3 对儿童的关系攻击行为应加以适当引导

    10.5 创新和局限

    10.5.1 特色和创新

    10.5.2 局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 友谊提名问卷

    附录Ⅱ 同伴评定问卷

    附录Ⅲ 班级戏剧量表

    附录Ⅳ 哈特(Harter)问卷

    附录V 孤独感问卷

    附录Ⅵ 同伴交往开放式问卷(学生)

    附录Ⅶ 同伴提名问卷

    附录Ⅷ 教师提名问卷

    附录Ⅸ 社会技能干预训练的家庭作业

    后记

  • 内容简介: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人的发展与创造丛书》是一项持续三年的追踪研究,以同伴交往的四个水平为基础,动态地考察了儿童从中期到晚期,同伴交往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本研究有三大特色:一是采用多层线形模型和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对追踪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同伴交往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心理适应发展轨迹的影响;二是充分重视同伴交往中性别的作用,将儿童的友谊数和同伴接纳水平进行了性别区分,证明了性别疏离现象的存在;三是呈现社会技能干预训练的过程和结果,不仅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而且尝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 作者简介:
    赵冬梅,女,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毕业,教育学博士后;美国马里兰大学儿童、关系和文化研究中心KennethH.Rubin实验室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以及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三届朱智贤心理学奖、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周宗奎,男,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院长。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社交网络及其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发展心理学分会副会长。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心理与行为、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多项。
  • 目录:
    “人的发展与创造丛书”总序

    引言

    第1章 儿童同伴交往及其相关理论

    1.1 认知发展观

    1.1.1 皮亚杰学派观点

    1.1.2 维果茨基的观点

    1.2 生态学观点

    1.3 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2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变化:性别和文化差异

    2.1 同伴交往四水平的划分

    2.2 同伴交往的个体水平:性别

    2.3 同伴交往的互动水平:儿童的退缩和攻击行为

    2.3.1 社交退缩行为

    2.3.2 攻击行为

    2.4 同伴交往的双向关系水平:儿童的友谊

    2.4.1 友谊的测量

    2.4.2 友谊的发展变化

    2.4.3 友谊的文化特征及性别差异

    2.5 同伴交往的群体水平:儿童的同伴接纳

    2.5.1 同伴接纳的测量

    2.5.2 同伴接纳的发展变化

    2.5.3 同伴接纳中的性别差异

    第3章 儿童同伴交往中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1 退缩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1.1 退缩行为与友谊

    3.1.2 社交退缩行为与同伴接纳

    3.2 攻击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2.1 攻击行为与友谊

    3.2.2 攻击行为与同伴接纳

    第4章 儿童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4.1 儿童同伴交往与社交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4.1.1 社交自我概念的定义和结构

    4.1.2 社交自我概念的测量

    4.1.3 社交自我概念的发展变化

    4.1.4 自我概念的文化特征

    4.1.5 同伴交往与社交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4.2 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4.2.1 孤独感的定义

    4.2.2 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4.2.3 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

    4.2.4 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综合作用模型

    第5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的总体研究设计

    5.1 研究背景

    5.1.1 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5.1.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5.1.3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5.2 总体研究思路

    5.3 研究意义

    5.3.1 理论意义

    5.3.2 实践意义

    第6章 儿童同伴交往中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

    6.3.1 社会行为测量的信、效度分析

    6.3.2 安静退缩的发展趋势

    6.3.3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展趋势

    6.3.4 小结

    6.4 讨论

    6.4.1 安静退缩行为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

    6.4.2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各自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

    第7章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1 研究目的与假设

    7.1.1 研究目的

    7.1.2 研究假设

    7.2 研究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工具

    7.2.3 数据处理

    7.3 结果分析

    7.3.1 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

    7.3.2 社会行为对互选友谊数的影响

    7.3.3 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

    7.3.4 社会行为对友谊质量的影响

    7.3.5 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

    7.3.6 社会行为对同伴评定分的影响

    7.4 小结

    7.4.1 关于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4.2 关于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4.3 关于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 讨论

    7.5.1 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2 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3 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第8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1 研究目的与假设

    8.1.1 研究目的

    8.1.2 研究假设

    8.2 研究方法

    8.2.1 研究对象

    8.2.2 研究工具

    8.2.3 数据处理

    8.3 结果分析

    8.3.1 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模型

    8.3.2 同伴交往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4 小结

    8.4.1 关于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模型

    8.4.2 关于同伴交往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5 讨论

    8.5.1 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趋势

    8.5.2 同伴交往对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的影响

    第9章 儿童社会技能的干预训练

    9.1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

    9.2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的干预方法

    9.2.1 儿童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 Training,SST)

    9.2.2 同伴一中介和同伴一匹配干预法

    9.2.3 促进儿童社会技能的干预研究

    9.3 本研究的干预训练过程

    9.3.1 同伴交往状况的开放式问卷调查

    9.3.2 选取干预训练对象

    9.3.3 干预训练方案的实施

    9.4 干预训练小结

    第10章 研究总结

    10.1 统计方法

    10.2 主要结论

    10.2.1 儿童的安静退缩、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展趋势

    10.2.2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10.2.3 JL童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趋势和同伴交往的影响

    10.3 儿童同伴交往的理论思考

    10.4 对儿童同伴交往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0.4.1 不宜鼓励儿童的安静退缩行为

    10.4.2 应充分重视儿童外部攻击行为的消极影响

    10.4.3 对儿童的关系攻击行为应加以适当引导

    10.5 创新和局限

    10.5.1 特色和创新

    10.5.2 局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 友谊提名问卷

    附录Ⅱ 同伴评定问卷

    附录Ⅲ 班级戏剧量表

    附录Ⅳ 哈特(Harter)问卷

    附录V 孤独感问卷

    附录Ⅵ 同伴交往开放式问卷(学生)

    附录Ⅶ 同伴提名问卷

    附录Ⅷ 教师提名问卷

    附录Ⅸ 社会技能干预训练的家庭作业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社会创造心理学
谷传华 著;刘华山、周宗奎 编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人的发展与创造丛书:道家人格概念、测量、功能与反思
涂阳军 著;刘华山、周宗奎 编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人的发展与创造丛书: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莫书亮 著;刘华山、周宗奎 编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人的发展与创造丛书:创造心理学
周治金、谷传华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科学启蒙漫画-看漫画学科学(全8册)
刘伊思梦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趣味百科漫画趣味自控力启蒙书 精装时间管理漫画书小学生心理学书籍儿童心理自助绘本社交管理科普绘本小学课外阅读书籍家庭教育父母育儿读物
孙静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的人格教育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抽动症自然康复指南(家庭版)
(美) 希拉·罗杰斯·德马雷 著,丁洁, 李矫, 杨占 译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趣味连线画 全8册 专注思维游戏幼儿童专注力思维训练早教幼儿园中班小班看图描点连线控笔运笔连线先连线在涂画
小诺万象童书馆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教养·出门社交:为什么不能乱动别人家的东西?
(日) 峯村良子 著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时间管理绘本 全8册 好习惯养成系列 自我管理不拖拉 让孩子学会自我时间管理安排 培养3-6-8岁小朋友的时间观念 养成好习惯 小学生时间
张芳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替牙期矫治技术图谱:“芝麻官”矫治器的临床应用
武广增 主编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的宽容体验与宽容教育
孙瑞玉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教养·待人接物:为什么要跟别人打招呼?
(日) 峯村良子 编,唐亚明,郭敏 译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全脑思维拓展999题5-6岁左右脑智力综合大开发适用0-3-5-6-7岁幼儿园小中大班迷宫数字连线题形状认知
郑小新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
儿童抽动症自然疗法家庭指导全方案(全2册)
(美) 希拉·罗杰斯·德马雷 著,丁洁, 李矫, 杨占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