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5
版次: 2
ISBN: 9787117187251
定价: 19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12页
字数: 66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医药卫生
25人买过
  •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修订了人卫社2005年版《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的经典保留内容,还与时俱进地增加了牙科CAD/CAM的新技术新工艺、瓷美学的仿真制作等内容,内含干余幅精美图片,便于支撑口腔院校和牙科器材公司的各级教育、教学及培训推广,适合于口腔大专院校老师、各级口腔医生和技师、口腔医学及技术专业的学生使用   于海洋,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及全国宝钢优秀教师,我国口腔修复学及修复工艺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工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及修复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口腔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主持了全国首招口腔修复工艺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本科及硕士博士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教育模式、编写的教材及开展的国际交流等对我国修复工艺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学科的发展有很深的理解和跨临床、工艺的管理经历。在美学修复设计、仿真制作、美观卡环、义齿标准、义齿生产质量管理等领域有不少创新工作。主笔起草过修复工、定制式固定义齿、定制式活动义齿等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主编出版专著7部。 第一章口腔修复工艺学概述
    第一节口腔修复工艺学的发展历史
    一、口腔修复工艺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二、口腔修复工艺学的快速发展阶段
    三、口腔修复工艺学成熟预备阶段
    第二节口腔修复工艺学的现状和不足
    第三节我国口腔修复工艺学的发展展望
    一、以本科教育为契机,完善口腔修复工艺学的教育模式
    二、突出口腔修复工艺学的手工特点,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依法搞好医学院内制作中心的建设,重视医学院加工中心的生产实践
    四、建立完整的口腔修复工艺学的多层教育体系,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或研究生教育完成知识的更新
    五、学科建设和教育效果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国产口腔材料及设备生产的质和量的落差是必须解决的历史难题

    第二章固定修复工艺学总论
    第一节固定修复体的种类
    一、嵌体
    二、冠
    三、固定义齿
    第二节固定修复的临床就诊步骤
    第三节修复体的制作室操作步骤

    第三章技师、医师与患者间的沟通与协作
    第一节治疗团队内协作的重要性
    一、医师的职责
    二、技师的职责
    第二节医-技-患三者之间的交流及技巧
    一、倾听的技巧
    二、回答的技巧
    第三节医师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重视医技间信息传递的载体——工作授权书
    一、姓名、性别、年龄及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应如实填写
    二、咬合设计不应被忽视
    三、桥体和底层冠的设计要规范
    四、连接体设计应准确
    五、比色的问题
    六、特殊的附加信息

    第四章模型和代型
    第一节消毒
    一、印模的消毒
    二、模型的消毒
    第二节模型的分类和基本要求
    第三节模型材料
    一、石膏类模型材料
    二、树脂模型材料
    三、电镀模型材料
    第四节模型的灌注和修整
    一、检查印模
    二、调拌模型材料
    三、模型的灌注
    四、模型的修整
    第五节代型的预备和修整
    ……
    第五章熔模
    第六章铸造技术
    第七章金属烤瓷基底的设计与制作
    第八章金瓷修复的塑瓷技术
    第九章全瓷修复工艺技术
    第十章金沉积修复工艺技术
    第十一章瓷沉积修复工艺技术
    第十二章瓷美学修复的仿真设计与制作
    第十三章焊接和修补
    第十四章粘接修复工艺技术
    第十五章定制式义齿的质量管理理论
    第十六章义齿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检验
  • 内容简介: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修订了人卫社2005年版《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的经典保留内容,还与时俱进地增加了牙科CAD/CAM的新技术新工艺、瓷美学的仿真制作等内容,内含干余幅精美图片,便于支撑口腔院校和牙科器材公司的各级教育、教学及培训推广,适合于口腔大专院校老师、各级口腔医生和技师、口腔医学及技术专业的学生使用
  • 作者简介:
      于海洋,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及全国宝钢优秀教师,我国口腔修复学及修复工艺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工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及修复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口腔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主持了全国首招口腔修复工艺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本科及硕士博士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教育模式、编写的教材及开展的国际交流等对我国修复工艺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学科的发展有很深的理解和跨临床、工艺的管理经历。在美学修复设计、仿真制作、美观卡环、义齿标准、义齿生产质量管理等领域有不少创新工作。主笔起草过修复工、定制式固定义齿、定制式活动义齿等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主编出版专著7部。
  • 目录:
    第一章口腔修复工艺学概述
    第一节口腔修复工艺学的发展历史
    一、口腔修复工艺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二、口腔修复工艺学的快速发展阶段
    三、口腔修复工艺学成熟预备阶段
    第二节口腔修复工艺学的现状和不足
    第三节我国口腔修复工艺学的发展展望
    一、以本科教育为契机,完善口腔修复工艺学的教育模式
    二、突出口腔修复工艺学的手工特点,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依法搞好医学院内制作中心的建设,重视医学院加工中心的生产实践
    四、建立完整的口腔修复工艺学的多层教育体系,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或研究生教育完成知识的更新
    五、学科建设和教育效果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国产口腔材料及设备生产的质和量的落差是必须解决的历史难题

    第二章固定修复工艺学总论
    第一节固定修复体的种类
    一、嵌体
    二、冠
    三、固定义齿
    第二节固定修复的临床就诊步骤
    第三节修复体的制作室操作步骤

    第三章技师、医师与患者间的沟通与协作
    第一节治疗团队内协作的重要性
    一、医师的职责
    二、技师的职责
    第二节医-技-患三者之间的交流及技巧
    一、倾听的技巧
    二、回答的技巧
    第三节医师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重视医技间信息传递的载体——工作授权书
    一、姓名、性别、年龄及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应如实填写
    二、咬合设计不应被忽视
    三、桥体和底层冠的设计要规范
    四、连接体设计应准确
    五、比色的问题
    六、特殊的附加信息

    第四章模型和代型
    第一节消毒
    一、印模的消毒
    二、模型的消毒
    第二节模型的分类和基本要求
    第三节模型材料
    一、石膏类模型材料
    二、树脂模型材料
    三、电镀模型材料
    第四节模型的灌注和修整
    一、检查印模
    二、调拌模型材料
    三、模型的灌注
    四、模型的修整
    第五节代型的预备和修整
    ……
    第五章熔模
    第六章铸造技术
    第七章金属烤瓷基底的设计与制作
    第八章金瓷修复的塑瓷技术
    第九章全瓷修复工艺技术
    第十章金沉积修复工艺技术
    第十一章瓷沉积修复工艺技术
    第十二章瓷美学修复的仿真设计与制作
    第十三章焊接和修补
    第十四章粘接修复工艺技术
    第十五章定制式义齿的质量管理理论
    第十六章义齿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检验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医学实验操作教程
曹明国、孙树洋 主编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种植:治疗计划与临床决策
宿玉成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器械清洗消毒及灭菌实用手册
李秀娥,李晓光 编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转化医学
黄斯佳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冲刺金题
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种植学(第2版)
刘宝林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修复和重建中的功能牙合学
(澳)艾文·克林伯格(Iven Klineberg) (澳)斯蒂芬·埃克特(Steven E. Eckert),张渊 主译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诊室急救,第8版
胡开进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临床麻醉技术与技巧
(日)岩永让 (日)嘉村康彦 (日)田中毅,吴松涛 译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护理掌中宝
安德连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正畸隐形矫治临床与生物力学
房兵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第2版)
口腔科操作技术与疾病处置
李春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