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沈信卿先生文集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沈信卿先生文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整理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2015-05
版次: 1
ISBN: 9787550621237
定价: 7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04页
字数: 5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沈信卿先生文集》十六卷,沈恩孚著。全书铅字排印,仿雕版样式,以宣纸印刷,线装三册。
      沈恩孚(1864-1944),字信卿、心磐,号莘梧、螹庵,晚号若婴,室名螹学庐;江苏吴县人,初寄居嘉定,后定居上海。他早年肄业于上海龙门书院,师从刘熙载等名师,光绪二十年中举人;曾参与公车上书,后被委任宝山县学堂教习,门下弟子即多成材;清廷废科举后,与友人倡议改龙门书院为师范学堂,得当局支持,去日本考察教育,归任龙门师范学堂监督;后应张謇之邀担任图书公司编辑事,同时创办江苏学务总会并任评议员,推行普及教育,研究地方自治,被选为上海城自治公所议事会议长,发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并被推为主席。
      辛亥革命后,沈恩孚历任江苏民政司次长、省公署首席秘书。袁世凯称帝之际,他毅然退出政坛,率先在报纸上披露“劝进”丑闻;复投身于江苏教育,一九一六年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筹创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并兼任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校董;花甲之年发起人文社,创设人文图书馆(即鸿英图书馆,后并入上海图书馆),担任馆长,搜辑近代史料,以供治学者参考。
      沈恩孚一生,适当晚清、民国“亘古未有之大变局”,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如何从一个“淹贯经史”的读书人,成长为“力持共和之议”的先行者。他贡献毕生心力于两件事,一是倡行地方自治,一是发展民众教育。其诗文中“于学于教于政见之著述者甚多”(黄炎培语),而视野开阔,思想深邃,诲人不倦,责己甚严。他早年因家人避太平天国祸难而生长异乡,晚年复遭逢日寇侵华之劫难,虽因年老衰病困居上海,而能够坚守民族气节,不断在诗文中痛斥日寇罪行,期盼早日光复,为中国军队取得的胜绩欢欣鼓舞,置自身安危于不顾。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其子女回到上海,即着手辑印《沈信卿先生文集》。书后有其女沈有珪、有琪一九四九年元旦跋,称一九四六年一月自渝还沪,“即与有乾、有琪、有琳检点遗著”。而书前唐文治序中述,一九四六年仲冬,沈婿胡厥文已将书稿交其求序,可见收集整理工作已近完成。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沈信卿先生文集》付刊,或即在其二女书跋的一九四九年初,但刊成问世则在又两年之后,因该书封面黄炎培题签,下署一九五一年。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沈信卿先生文集》凡《螹庵诗存》六卷,收自一八八四年迄一九四四年间诗作一千三百余首,以编年分卷;《摹梧轩文存》四卷,收经说、字说、论辩、策议、叙跋、赠叙、书牍、传记、碑志、赞颂、哀祭等各种文体共二百七十余篇;晚年所辑《春秋左氏传汉谊》四卷及《春秋地名考略》,于考据前人研究成果间时出己见,显示其史学造诣;《教学片羽》一卷,收早年读书日记,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五洲歌》及风人砭世的《新格言》等;自撰《无成人传》及黄炎培《沈信卿先生传》为尾卷。其诗文中保存了大量近现代教育资料、社会史料及同时代人生平交往材料,从中更可以窥见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缩影。 前言
    吴县沈信卿先生诗文集序
    螹庵诗存
    卷一甲申至癸巳(百五十二首)
    卷二甲午至辛亥(六十四首)
    卷三壬子至癸亥(八十四首)
    卷四甲子至癸酉(二百六十首)
    卷五甲戌至丙子(二百七首)
    卷六丁丑至甲申(六百十六首)
    摹梧轩文存
    卷一经说(十三首)
    字说(三十三首)
    卷二论辩(五十二首)
    策议(四首)
    卷三叙跋(五十一首)
    赠叙(十一首)
    书牍(三十一首)
    卷四传记(十六首)
    碑志(九首)
    赞颂(三十九首)
    哀祭(十七首)
    春秋左氏传汉谊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春秋地名考略(摘汉谊)
    教学片羽
    龙门书院读书日记(三十四则)
    五洲歌(一篇)
    新格言(五十三则)
    无成人传
    沈信卿先生传
  •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沈信卿先生文集》十六卷,沈恩孚著。全书铅字排印,仿雕版样式,以宣纸印刷,线装三册。
      沈恩孚(1864-1944),字信卿、心磐,号莘梧、螹庵,晚号若婴,室名螹学庐;江苏吴县人,初寄居嘉定,后定居上海。他早年肄业于上海龙门书院,师从刘熙载等名师,光绪二十年中举人;曾参与公车上书,后被委任宝山县学堂教习,门下弟子即多成材;清廷废科举后,与友人倡议改龙门书院为师范学堂,得当局支持,去日本考察教育,归任龙门师范学堂监督;后应张謇之邀担任图书公司编辑事,同时创办江苏学务总会并任评议员,推行普及教育,研究地方自治,被选为上海城自治公所议事会议长,发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并被推为主席。
      辛亥革命后,沈恩孚历任江苏民政司次长、省公署首席秘书。袁世凯称帝之际,他毅然退出政坛,率先在报纸上披露“劝进”丑闻;复投身于江苏教育,一九一六年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筹创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并兼任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校董;花甲之年发起人文社,创设人文图书馆(即鸿英图书馆,后并入上海图书馆),担任馆长,搜辑近代史料,以供治学者参考。
      沈恩孚一生,适当晚清、民国“亘古未有之大变局”,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如何从一个“淹贯经史”的读书人,成长为“力持共和之议”的先行者。他贡献毕生心力于两件事,一是倡行地方自治,一是发展民众教育。其诗文中“于学于教于政见之著述者甚多”(黄炎培语),而视野开阔,思想深邃,诲人不倦,责己甚严。他早年因家人避太平天国祸难而生长异乡,晚年复遭逢日寇侵华之劫难,虽因年老衰病困居上海,而能够坚守民族气节,不断在诗文中痛斥日寇罪行,期盼早日光复,为中国军队取得的胜绩欢欣鼓舞,置自身安危于不顾。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其子女回到上海,即着手辑印《沈信卿先生文集》。书后有其女沈有珪、有琪一九四九年元旦跋,称一九四六年一月自渝还沪,“即与有乾、有琪、有琳检点遗著”。而书前唐文治序中述,一九四六年仲冬,沈婿胡厥文已将书稿交其求序,可见收集整理工作已近完成。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沈信卿先生文集》付刊,或即在其二女书跋的一九四九年初,但刊成问世则在又两年之后,因该书封面黄炎培题签,下署一九五一年。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沈信卿先生文集》凡《螹庵诗存》六卷,收自一八八四年迄一九四四年间诗作一千三百余首,以编年分卷;《摹梧轩文存》四卷,收经说、字说、论辩、策议、叙跋、赠叙、书牍、传记、碑志、赞颂、哀祭等各种文体共二百七十余篇;晚年所辑《春秋左氏传汉谊》四卷及《春秋地名考略》,于考据前人研究成果间时出己见,显示其史学造诣;《教学片羽》一卷,收早年读书日记,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五洲歌》及风人砭世的《新格言》等;自撰《无成人传》及黄炎培《沈信卿先生传》为尾卷。其诗文中保存了大量近现代教育资料、社会史料及同时代人生平交往材料,从中更可以窥见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缩影。
  • 目录:
    前言
    吴县沈信卿先生诗文集序
    螹庵诗存
    卷一甲申至癸巳(百五十二首)
    卷二甲午至辛亥(六十四首)
    卷三壬子至癸亥(八十四首)
    卷四甲子至癸酉(二百六十首)
    卷五甲戌至丙子(二百七首)
    卷六丁丑至甲申(六百十六首)
    摹梧轩文存
    卷一经说(十三首)
    字说(三十三首)
    卷二论辩(五十二首)
    策议(四首)
    卷三叙跋(五十一首)
    赠叙(十一首)
    书牍(三十一首)
    卷四传记(十六首)
    碑志(九首)
    赞颂(三十九首)
    哀祭(十七首)
    春秋左氏传汉谊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春秋地名考略(摘汉谊)
    教学片羽
    龙门书院读书日记(三十四则)
    五洲歌(一篇)
    新格言(五十三则)
    无成人传
    沈信卿先生传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