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资源优化调控理论与实践

区域水资源优化调控理论与实践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15-05
版次: 1
ISBN: 9787517032823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77页
字数: 224千字
分类: 工程技术
  •   《区域水资源优化调控理论与实践》围绕河北省南水北调供水区水资源状况特点,研究了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合理配置研究,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构建了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拟优化模型,定量评价了现状年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并对配置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规划管理相关专业的科研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前言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水资源配置研究
    1.2.2水环境容量研究
    1.2.3水质水量联合调控研究
    1.2.4研究态势分析
    1.3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主要研究内容
    1.3.2研究思路

    第2章区域水资源优化调控基本理论
    2.1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2.1.2水资源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2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理论
    2.2.1区域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2.2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区域水资源优化调控基本理论
    2.3.1水资源优化调控基本概念
    2.3.2水资源优化调控基本原则
    2.3.3水资源优化调控研究内容
    2.3.4水资源优化调控特点

    第3章区域水资源水量优化调控模型研究
    3.1水资源优化调控基本条件
    3.1.1水平年的选定
    3.1.2子区划分
    3.1.3水源与用户构成
    3.2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其求解研究
    3.2.1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3.2.2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3.3水资源优化调控模拟模型及其求解
    3.3.1供需模拟模型的概念
    3.3.2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拟模型
    3.4水资源优化调控优化模拟模型

    第4章区域水资源水质优化调控模型研究
    4.1区域污染物产生及排放过程
    4.1.1污染物的产生
    4.1.2污染物的排放与人河
    4.2区域水质优化调控模型构建思路
    4.2.1水资源网络节点图
    4.2.2水量均衡模块
    4.2.3水质控制模块
    4.3区域水质调控模拟模型
    4.3.1污染源类型
    4.3.2控制因子
    4.3.3污染物浓度控制
    4.3.4水质评价
    4.3.5总量控制
    4.4模型运行求解
    4.4.1模型输入
    4.4.2模型输出
    4.4.3模型求解

    第5章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水量优化调控研究
    5.1研究区概况
    5.2受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5.2.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值确定
    5.2.2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5.2.3评价方法的确定
    5.2.4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5综合评价
    5.3受水区水资源水量优化调控研究
    5.3.1水资源优化调控的基本条件
    5.3.2受水区水资源优化调控模型
    5.3.3主要运行方案及计算结果
    5.3.4方案综合评价
    5.3.5推荐方案结果分析
    5.3.6管理对策

    第6章浑太河流域水资源水质优化调控研究
    6.1研究区域概况
    6.1.1地形地貌
    6.1.2气象水文
    6.1.3河流水系
    6.1.4水资源状况
    6.1.5经济社会
    6.1.6计算单元
    6.1.7水功能区划定
    6.2水量均衡分析
    6.2.1基准年均衡分析
    6.2.2推荐供需方案
    6.3现状年污染物总量核定
    6.3.1点源污染
    6.3.2非点源污染
    6.4参数选择
    6.4.1污染物特征量
    6.4.2河流特征量
    6.4.3湖库特征量
    6.5污染物总量控制
    6.5.1污染物人河量预测
    6.5.2污染物削减计算
    6.5.3污染物入河浓度自净
    6.5.4污染物入库浓度自净
    6.6问题的改进措施
    6.6.1排污企业布局变迁及耗水产业调整
    6.6.2污染物排放控制
    6.6.3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7.2展望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区域水资源优化调控理论与实践》围绕河北省南水北调供水区水资源状况特点,研究了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合理配置研究,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构建了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拟优化模型,定量评价了现状年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并对配置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规划管理相关专业的科研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水资源配置研究
    1.2.2水环境容量研究
    1.2.3水质水量联合调控研究
    1.2.4研究态势分析
    1.3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主要研究内容
    1.3.2研究思路

    第2章区域水资源优化调控基本理论
    2.1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2.1.2水资源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2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理论
    2.2.1区域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2.2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区域水资源优化调控基本理论
    2.3.1水资源优化调控基本概念
    2.3.2水资源优化调控基本原则
    2.3.3水资源优化调控研究内容
    2.3.4水资源优化调控特点

    第3章区域水资源水量优化调控模型研究
    3.1水资源优化调控基本条件
    3.1.1水平年的选定
    3.1.2子区划分
    3.1.3水源与用户构成
    3.2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其求解研究
    3.2.1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3.2.2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3.3水资源优化调控模拟模型及其求解
    3.3.1供需模拟模型的概念
    3.3.2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拟模型
    3.4水资源优化调控优化模拟模型

    第4章区域水资源水质优化调控模型研究
    4.1区域污染物产生及排放过程
    4.1.1污染物的产生
    4.1.2污染物的排放与人河
    4.2区域水质优化调控模型构建思路
    4.2.1水资源网络节点图
    4.2.2水量均衡模块
    4.2.3水质控制模块
    4.3区域水质调控模拟模型
    4.3.1污染源类型
    4.3.2控制因子
    4.3.3污染物浓度控制
    4.3.4水质评价
    4.3.5总量控制
    4.4模型运行求解
    4.4.1模型输入
    4.4.2模型输出
    4.4.3模型求解

    第5章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水量优化调控研究
    5.1研究区概况
    5.2受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5.2.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值确定
    5.2.2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5.2.3评价方法的确定
    5.2.4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5综合评价
    5.3受水区水资源水量优化调控研究
    5.3.1水资源优化调控的基本条件
    5.3.2受水区水资源优化调控模型
    5.3.3主要运行方案及计算结果
    5.3.4方案综合评价
    5.3.5推荐方案结果分析
    5.3.6管理对策

    第6章浑太河流域水资源水质优化调控研究
    6.1研究区域概况
    6.1.1地形地貌
    6.1.2气象水文
    6.1.3河流水系
    6.1.4水资源状况
    6.1.5经济社会
    6.1.6计算单元
    6.1.7水功能区划定
    6.2水量均衡分析
    6.2.1基准年均衡分析
    6.2.2推荐供需方案
    6.3现状年污染物总量核定
    6.3.1点源污染
    6.3.2非点源污染
    6.4参数选择
    6.4.1污染物特征量
    6.4.2河流特征量
    6.4.3湖库特征量
    6.5污染物总量控制
    6.5.1污染物人河量预测
    6.5.2污染物削减计算
    6.5.3污染物入河浓度自净
    6.5.4污染物入库浓度自净
    6.6问题的改进措施
    6.6.1排污企业布局变迁及耗水产业调整
    6.6.2污染物排放控制
    6.6.3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7.2展望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