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11
版次: 1
ISBN: 9787516194249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09页
字数: 23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23人买过
  •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研究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有别于精英艺术的特殊性,从而为解读民间艺术之美奠定理论基础。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提出,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在审美方式上不同于现代美学所建构的分离的、对象化的、静观的审美,而是一种多感官联动的、融入性的审美;民间艺术之美不是高大玄远之美,而是一种“亲近之美”;在价值取向上,它不同于重视新颖性、陌生感的求异性审美,而是一种重视群体经验的认同性审美;在审美理想方面,民间造型艺术往往以图案与色彩寓意吉祥为美,民间表演艺术则崇“奇”尚“乐”,体现了“生命力的高涨”。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还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包括文人士大夫艺术与民间艺术两种基本形态,文人士大夫艺术或体现儒家美学精神,或体现道家美学精神,民间艺术则主要体现直接来自本原哲学的“生生”美学精神,这种美学精神祝福和祝愿生命繁衍不止、生生不息,肯定和赞美生命健康、强力的状态,偏爱热烈、喜庆、饱满、丰富等体现生命力高涨感的艺术形象;民间艺术所体现的“生生”美学精神与儒家美学精神、道家美学精神一同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三个基本维度。   季中扬(1976—),男,江苏泗阳人,文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民俗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后(2013—2015年),江苏省民间文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艺学、民俗学研究。在《学术研究》《文艺争鸣》《民族艺术》 
      《江苏社会科学》《中州学刊》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转载;合著学术著作2本,主编教材2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资助与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得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二),省教育厅特等奖1项,省社科联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第一章 导论
    一 “民”“民间”“民间艺术”
    二 审美经验
    三 民间艺术作为文艺美学研究对象

    第二章 民间艺术是艺术吗
    第一节 艺术观念史与民间艺术
    第二节 美学话语对民间艺术的贬抑
    第三节 民间艺术的特殊性
    一 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
    二 民间艺术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
    三 民间艺术离不开民俗文化传统

    第三章 民间艺术的创作经验
    第一节 “通过程式”创作
    第二节 民间艺术的思维方式
    一 表征思维
    二 “阴阳”思维
    三 超时空思维
    第三节 “表现”与“再现”

    第四章 多感官联动审美
    第一节 审美感官
    第二节 民间艺术审美活动中多感官联动现象
    一 饮食中的民间艺术与多感官联动审美
    二 民间日常用具与多感官联动审美
    三 民间表演艺术与多感官联动审美
    第三节 多感官联动审美的美学意义

    第五章 融入性审美
    第一节 审美态度
    第二节 审美与融人
    第三节 民间艺术的审美空间与融人性审美

    第六章 认同性审美
    第一节 审美与认同
    第二节 民间象征文化系统与认同性审美
    一 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 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
    三 民间艺术审美主体对象征文化体系的辨识与认同
    第三节 民间艺术的程式化与认同性审美

    第七章 民间艺术的审美理想
    第一节 以“生生”为美
    一 “生生”作为古典美学范畴
    二 “生生”美学落实于民间艺术
    三 民间艺术的“生生”之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维度
    第二节 以吉祥为美
    第三节 崇“奇”尚“乐”
    一 崇“奇”
    二 尚“乐”

    余论 民间艺术审美经验的现代性困境及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研究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有别于精英艺术的特殊性,从而为解读民间艺术之美奠定理论基础。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提出,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在审美方式上不同于现代美学所建构的分离的、对象化的、静观的审美,而是一种多感官联动的、融入性的审美;民间艺术之美不是高大玄远之美,而是一种“亲近之美”;在价值取向上,它不同于重视新颖性、陌生感的求异性审美,而是一种重视群体经验的认同性审美;在审美理想方面,民间造型艺术往往以图案与色彩寓意吉祥为美,民间表演艺术则崇“奇”尚“乐”,体现了“生命力的高涨”。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还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包括文人士大夫艺术与民间艺术两种基本形态,文人士大夫艺术或体现儒家美学精神,或体现道家美学精神,民间艺术则主要体现直接来自本原哲学的“生生”美学精神,这种美学精神祝福和祝愿生命繁衍不止、生生不息,肯定和赞美生命健康、强力的状态,偏爱热烈、喜庆、饱满、丰富等体现生命力高涨感的艺术形象;民间艺术所体现的“生生”美学精神与儒家美学精神、道家美学精神一同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三个基本维度。
  • 作者简介:
      季中扬(1976—),男,江苏泗阳人,文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民俗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后(2013—2015年),江苏省民间文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艺学、民俗学研究。在《学术研究》《文艺争鸣》《民族艺术》 
      《江苏社会科学》《中州学刊》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转载;合著学术著作2本,主编教材2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资助与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得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二),省教育厅特等奖1项,省社科联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民”“民间”“民间艺术”
    二 审美经验
    三 民间艺术作为文艺美学研究对象

    第二章 民间艺术是艺术吗
    第一节 艺术观念史与民间艺术
    第二节 美学话语对民间艺术的贬抑
    第三节 民间艺术的特殊性
    一 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
    二 民间艺术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
    三 民间艺术离不开民俗文化传统

    第三章 民间艺术的创作经验
    第一节 “通过程式”创作
    第二节 民间艺术的思维方式
    一 表征思维
    二 “阴阳”思维
    三 超时空思维
    第三节 “表现”与“再现”

    第四章 多感官联动审美
    第一节 审美感官
    第二节 民间艺术审美活动中多感官联动现象
    一 饮食中的民间艺术与多感官联动审美
    二 民间日常用具与多感官联动审美
    三 民间表演艺术与多感官联动审美
    第三节 多感官联动审美的美学意义

    第五章 融入性审美
    第一节 审美态度
    第二节 审美与融人
    第三节 民间艺术的审美空间与融人性审美

    第六章 认同性审美
    第一节 审美与认同
    第二节 民间象征文化系统与认同性审美
    一 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 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
    三 民间艺术审美主体对象征文化体系的辨识与认同
    第三节 民间艺术的程式化与认同性审美

    第七章 民间艺术的审美理想
    第一节 以“生生”为美
    一 “生生”作为古典美学范畴
    二 “生生”美学落实于民间艺术
    三 民间艺术的“生生”之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维度
    第二节 以吉祥为美
    第三节 崇“奇”尚“乐”
    一 崇“奇”
    二 尚“乐”

    余论 民间艺术审美经验的现代性困境及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借贷纠纷实战全指引
张钰坤 代子欣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借贷热点问题解答与案例指引
刘克安 谭娟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传说与现代人的深层心理
[日]河合隼雄 著,河合俊雄 编,吴松梅 译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故事漫画图鉴(辑) 2 王不留行 卡通漫画 新华正版
北视国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艺韵:中国民间工艺文化与技艺研究
宋捷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传说与日本人的心灵
(日)河合隼雄著,河合俊雄 编,范作申 译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股神(典藏版)·第8集·寒夜亮剑 砥砺辉煌
白青山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金融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宋林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故事
幼狮文化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舞蹈文化变迁研究
贾安林 主编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股神(典藏版)·第7集·草根英杰 惊世奇迹
白青山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民间美术对当代油画创作影响研究
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