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的“精神”气质

德性的“精神”气质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9-12
版次: 1
ISBN: 9787569701005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96页
分类: 社会文化
  •   《德性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传统德性研究的内容,为德性论的进一步研究寻找到了新的方向。该书系统梳理传统德性研究的几大理性路径,充分运用类比、对比和逻辑演绎的方法,深入探讨德性的精神本质和精神形态,得出德性作为一种“精神”气质且拥有独特德性形态的新理论。
      《德性的“精神”气质》以传统的德性论作为一个逻辑起点,在对其进行梳理和批判的过程中,充分运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资源,比较德性的理性理论和精神理论之间的差异,得出德性精神理论的优越性结论,从而建立起对德性的“精神”气质的思考。从德性的“精神”证成和德性的“精神”形态两个主体的方面构建起了德性的“精神”气质的内容,着重得出德性认知的“自然”德性、“道德”德性和“伦理”德性三大逻辑发展形态。由此实现了德性理论研究的新突破,为当前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黎松,男,1983年生,贵州铜仁人。哲学博士,现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讲师,兼任重庆市伦理学学会副秘书长,西南大学应用伦理研究所副所长。近年来,在《伦理学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云南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应用伦理视阈下德性与德行的关系问题研究”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德性的精神气质研究”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德性形态研究”1项。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道德哲学、科技伦理。 前言
    导论 德性是“理性”抑或“精神”

    第一章 德性的“理性”困境
    第一节 传统德性研究的“理性”类型
    第二节 五大理性主义德性论及其矛盾
    第三节 理性主义德性论的哲学困境

    第二章 德性的“精神”证成
    第一节 “精神”释义
    第二节 德性的知识考古
    第三节 德性的“精神”呈现
    第四节 德性的“精神”生成

    第三章 德性的“精神”形态
    第一节 德性的“精神”形态依据
    第二节 “自然”德性
    第三节 “道德”德性
    第四节 “伦理”德性

    第四章 现代性德性的“精神”救赎
    第一节 现代性德性困境的表征
    第二节 现代性德性困境的原因透视
    第三节 现代性德性的“精神”构建

    结语 德性的“精神”守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德性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传统德性研究的内容,为德性论的进一步研究寻找到了新的方向。该书系统梳理传统德性研究的几大理性路径,充分运用类比、对比和逻辑演绎的方法,深入探讨德性的精神本质和精神形态,得出德性作为一种“精神”气质且拥有独特德性形态的新理论。
      《德性的“精神”气质》以传统的德性论作为一个逻辑起点,在对其进行梳理和批判的过程中,充分运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资源,比较德性的理性理论和精神理论之间的差异,得出德性精神理论的优越性结论,从而建立起对德性的“精神”气质的思考。从德性的“精神”证成和德性的“精神”形态两个主体的方面构建起了德性的“精神”气质的内容,着重得出德性认知的“自然”德性、“道德”德性和“伦理”德性三大逻辑发展形态。由此实现了德性理论研究的新突破,为当前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 作者简介:
      黎松,男,1983年生,贵州铜仁人。哲学博士,现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讲师,兼任重庆市伦理学学会副秘书长,西南大学应用伦理研究所副所长。近年来,在《伦理学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云南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应用伦理视阈下德性与德行的关系问题研究”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德性的精神气质研究”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德性形态研究”1项。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道德哲学、科技伦理。
  • 目录:
    前言
    导论 德性是“理性”抑或“精神”

    第一章 德性的“理性”困境
    第一节 传统德性研究的“理性”类型
    第二节 五大理性主义德性论及其矛盾
    第三节 理性主义德性论的哲学困境

    第二章 德性的“精神”证成
    第一节 “精神”释义
    第二节 德性的知识考古
    第三节 德性的“精神”呈现
    第四节 德性的“精神”生成

    第三章 德性的“精神”形态
    第一节 德性的“精神”形态依据
    第二节 “自然”德性
    第三节 “道德”德性
    第四节 “伦理”德性

    第四章 现代性德性的“精神”救赎
    第一节 现代性德性困境的表征
    第二节 现代性德性困境的原因透视
    第三节 现代性德性的“精神”构建

    结语 德性的“精神”守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