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讲述
2009-07
版次: 1
ISBN: 9787309066586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3页
字数: 15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宗教
113人买过
  •   学界认为,大乘思想有唯识、中观、如来藏理论之分,而本书偏向于如来藏学说。在本书中,在破执取实有时,用中观的方式;在建立法的起源时,爱讲唯识;在解释佛的圆满觉悟时,爱讲如来藏,只是真如法界方面说的比较多罢了。众生与道无别,觉悟此道时,是心显现即为智。学佛人应视不同的佛法为不同的道路,佛应机施教,不建立任何真理,因为依虚妄语言所建立的道理,总会被后人所破。请牢记,佛是智者,智者无绝对真理,只是指示不同的修行道路。对于爱戏论者,佛只好讲些如露亦如电的义理。 序言
    《金刚经》简介
    一、《金刚经》的流传
    二、《金刚经》的译本
    三、《金刚经》的注解
    四、近代的《金刚经》讲记
    五、释经题
    六、译者
    七、《金刚经》的宗旨
    上篇于法无住生心,悟有为非相不可得
    第一章法会缘起
    首度问:云何降伏其心?
    第二章离四相:应发心度众生,不住相布施
    一、应发度尽众生之心
    二、应离四相发心
    三、应不住相布施
    四、无住布施之福德
    第三章离有为境:有相识境是虚妄,实相是心智之非相显现
    一、有相识境皆虚妄,故不以身相得见如来
    二、无相智境皆非相,故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三、信实相即诸相非相显现之菩萨善根
    四、法与非法皆非相显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五、如来所说法乃非相显现,故不可取、不可说
    六、无为法不应取,然证则有别
    七、受持诸相本非相显现之福德胜于有相布施
    八、佛法乃非相显现之法,依金刚般若智而成佛
    第四章离有为果:心无所住而证无为,无所得而得圣贤果
    一、须陀洹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所入而得第一果
    二、斯陀含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往来而得第二果
    三、阿那含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不来得第三果
    四、阿罗汉心无所得而证无为,不著人我而得第四果
    五、菩萨心无所得而证无为,于诸佛之法实无所得
    六、菩萨于佛土心无所得,庄严佛土即非庄严
    七、菩萨于清净心无所得,无所住而生其心
    八、有为的有相福德不如无为的无相福德
    九、能显心智即金刚不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第五章离有为行:菩萨修无住心,现观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一、菩萨应观般若乃不变金刚智,心智显现本非相
    二、菩萨现观如来说法,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三、菩萨现观世界、微尘,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四、菩萨现观三十二相,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五、信受金刚智之非相显现,是菩萨第一希有功德
    六、菩萨现观诸法实相,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七、受持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者乃上上乘菩萨
    八、菩萨现观第一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九、菩萨现观忍辱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菩萨应离一切有为相发心,应生无住心
    十一、菩萨现观布施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二、菩萨现观有情无情,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三、上篇总纲:佛法无虚实,心住则入暗不住见光明
    第六章离有为德:赞叹受持金刚般若非相显现的功德
    一、受持金刚智之功德,如来悉知悉见
    二、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胜于恒河沙等身布施
    三、金刚般若智之功德,唯最上乘者能受持
    四、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能荷担如来家业
    五、受持金刚智之功德,速转罪业当得佛果
    六、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胜于供养承事无量诸佛
    七、受持金刚智之经典,果报不可思议
    下篇于心如实知见,证无为法性不动智
    第七章离无为境:证诸法如义得受记,所得佛法无实无虚
    一、二度问:(若心已无住)云何降伏其心?
    二、菩萨不应无住而入灭尽定,应发度尽众生心
    三、菩萨应离实入虚,入世间离四相而发心
    四、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实无所得而被受记成佛
    五、菩萨不动地,见如来即诸法如义
    六、佛地所得菩提,无虚无实,一切法皆是佛法
    七、一切法即非一切法,真如法界所显,皆诸法如义
    第八章离无为行:菩萨无作修,得相好眷属佛土五眼一切智
    一、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报身因缘
    二、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眷属因缘
    三、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庄严佛土
    四、菩萨修智慧,顿破烦恼障,圆满通达法无我智
    五、菩萨修智慧,次第破所知障圆满五眼智
    六、圆满觉悟成佛,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一切心
    七、报化识境福德多,法身智境现前无
    第九章离无为果:证一切智圆满佛果,所作皆法界一心所显
    一、佛身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具足佛身即非具足
    二、佛德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具足佛德即非具足
    三、说法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如来说法无法可说
    四、众生乃法界一心所显,故信心众生非众生
    五、菩提乃法界一心所显,故佛于菩提无一法可得
    六、法界平等显现名菩提,本无四相与善法可得
    七、受持法界一心所显故无作无得,福德无法可比拟
    第十章离无为德:佛如如不动入众生识境,勿谓实有如是法
    一、佛于众生识境示现度生事业,勿谓如来实度众生
    二、佛于众生识境说凡夫说我,识所显故非凡夫非我
    三、佛入众生识境示现三十二相,勿以声色观佛求佛
    四、佛入众生识境示现成佛果,勿谓佛果不具足相
    五、佛入众生识境示寂,菩萨不说涅是断灭相
    六、菩萨入众生识境示现修福德,无我故不贪受福德
    七、如来入众生识境示现来去,勿言如来有来去相
    八、世界微尘乃众生贪著识境所显,本非一合相
    九、佛说人我众生亦识境所显,勿言佛说实有四相
    十、下篇总纲:如是知见法性,不生法相
    第十一章总结:智境金刚不动智,识境法界现非相
    一、法性智境如如不动——无为示现听闻与演说
    二、法相识境幻化非相——有为因果如梦幻泡影
    后跋
  • 内容简介:
      学界认为,大乘思想有唯识、中观、如来藏理论之分,而本书偏向于如来藏学说。在本书中,在破执取实有时,用中观的方式;在建立法的起源时,爱讲唯识;在解释佛的圆满觉悟时,爱讲如来藏,只是真如法界方面说的比较多罢了。众生与道无别,觉悟此道时,是心显现即为智。学佛人应视不同的佛法为不同的道路,佛应机施教,不建立任何真理,因为依虚妄语言所建立的道理,总会被后人所破。请牢记,佛是智者,智者无绝对真理,只是指示不同的修行道路。对于爱戏论者,佛只好讲些如露亦如电的义理。
  • 目录:
    序言
    《金刚经》简介
    一、《金刚经》的流传
    二、《金刚经》的译本
    三、《金刚经》的注解
    四、近代的《金刚经》讲记
    五、释经题
    六、译者
    七、《金刚经》的宗旨
    上篇于法无住生心,悟有为非相不可得
    第一章法会缘起
    首度问:云何降伏其心?
    第二章离四相:应发心度众生,不住相布施
    一、应发度尽众生之心
    二、应离四相发心
    三、应不住相布施
    四、无住布施之福德
    第三章离有为境:有相识境是虚妄,实相是心智之非相显现
    一、有相识境皆虚妄,故不以身相得见如来
    二、无相智境皆非相,故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三、信实相即诸相非相显现之菩萨善根
    四、法与非法皆非相显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五、如来所说法乃非相显现,故不可取、不可说
    六、无为法不应取,然证则有别
    七、受持诸相本非相显现之福德胜于有相布施
    八、佛法乃非相显现之法,依金刚般若智而成佛
    第四章离有为果:心无所住而证无为,无所得而得圣贤果
    一、须陀洹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所入而得第一果
    二、斯陀含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往来而得第二果
    三、阿那含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不来得第三果
    四、阿罗汉心无所得而证无为,不著人我而得第四果
    五、菩萨心无所得而证无为,于诸佛之法实无所得
    六、菩萨于佛土心无所得,庄严佛土即非庄严
    七、菩萨于清净心无所得,无所住而生其心
    八、有为的有相福德不如无为的无相福德
    九、能显心智即金刚不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第五章离有为行:菩萨修无住心,现观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一、菩萨应观般若乃不变金刚智,心智显现本非相
    二、菩萨现观如来说法,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三、菩萨现观世界、微尘,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四、菩萨现观三十二相,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五、信受金刚智之非相显现,是菩萨第一希有功德
    六、菩萨现观诸法实相,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七、受持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者乃上上乘菩萨
    八、菩萨现观第一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九、菩萨现观忍辱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菩萨应离一切有为相发心,应生无住心
    十一、菩萨现观布施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二、菩萨现观有情无情,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三、上篇总纲:佛法无虚实,心住则入暗不住见光明
    第六章离有为德:赞叹受持金刚般若非相显现的功德
    一、受持金刚智之功德,如来悉知悉见
    二、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胜于恒河沙等身布施
    三、金刚般若智之功德,唯最上乘者能受持
    四、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能荷担如来家业
    五、受持金刚智之功德,速转罪业当得佛果
    六、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胜于供养承事无量诸佛
    七、受持金刚智之经典,果报不可思议
    下篇于心如实知见,证无为法性不动智
    第七章离无为境:证诸法如义得受记,所得佛法无实无虚
    一、二度问:(若心已无住)云何降伏其心?
    二、菩萨不应无住而入灭尽定,应发度尽众生心
    三、菩萨应离实入虚,入世间离四相而发心
    四、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实无所得而被受记成佛
    五、菩萨不动地,见如来即诸法如义
    六、佛地所得菩提,无虚无实,一切法皆是佛法
    七、一切法即非一切法,真如法界所显,皆诸法如义
    第八章离无为行:菩萨无作修,得相好眷属佛土五眼一切智
    一、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报身因缘
    二、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眷属因缘
    三、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庄严佛土
    四、菩萨修智慧,顿破烦恼障,圆满通达法无我智
    五、菩萨修智慧,次第破所知障圆满五眼智
    六、圆满觉悟成佛,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一切心
    七、报化识境福德多,法身智境现前无
    第九章离无为果:证一切智圆满佛果,所作皆法界一心所显
    一、佛身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具足佛身即非具足
    二、佛德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具足佛德即非具足
    三、说法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如来说法无法可说
    四、众生乃法界一心所显,故信心众生非众生
    五、菩提乃法界一心所显,故佛于菩提无一法可得
    六、法界平等显现名菩提,本无四相与善法可得
    七、受持法界一心所显故无作无得,福德无法可比拟
    第十章离无为德:佛如如不动入众生识境,勿谓实有如是法
    一、佛于众生识境示现度生事业,勿谓如来实度众生
    二、佛于众生识境说凡夫说我,识所显故非凡夫非我
    三、佛入众生识境示现三十二相,勿以声色观佛求佛
    四、佛入众生识境示现成佛果,勿谓佛果不具足相
    五、佛入众生识境示寂,菩萨不说涅是断灭相
    六、菩萨入众生识境示现修福德,无我故不贪受福德
    七、如来入众生识境示现来去,勿言如来有来去相
    八、世界微尘乃众生贪著识境所显,本非一合相
    九、佛说人我众生亦识境所显,勿言佛说实有四相
    十、下篇总纲:如是知见法性,不生法相
    第十一章总结:智境金刚不动智,识境法界现非相
    一、法性智境如如不动——无为示现听闻与演说
    二、法相识境幻化非相——有为因果如梦幻泡影
    后跋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广超法师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广超法师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广超法师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四圣谛讲记
广超法师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
广超法师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佛学基本知识
广超法师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经宗通箋注(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平装繁体竖排)
曾凤仪 撰;张培锋 笺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石半导体器件前沿技术
张金风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经观行(上下)
齐云鹿 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经说什么
南怀瑾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石膜粒子探测器材料
夏义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结
顾乐生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经·心经(梵汉对照合集)
于晓非 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经
赵熊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经集注校笺
[明]朱棣;李小荣;卢翠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经·国学经典典藏版全本布面精装
[后秦]鸠摩罗什、田茂志 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石膜的应用与抛光技术
苑泽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一法师 书写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信心铭之道
广超法师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四圣谛讲记
广超法师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
广超法师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佛学基本知识
广超法师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广超法师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广超法师 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广超法师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