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01
版次: 1
ISBN: 9787806927359
定价: 2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46页
字数: 61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6人买过
  •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以数理逻辑剖析研究朱践耳作品中的技法特征,展露朱先生在作曲新技法探索中的发展轨迹,以作曲家对数字“三”的偏爱及具体运用于创作中这一“局部”现象作为切人点,进而从中寻觅出属于践耳自己的某些创作行为习惯、思维特征,最终揭示出他个人创作风格中的某些独特之处。探索出朱先生在适合中国文化传统并结合时代作曲新法结合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赵光,作曲家、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62年生于中国鞍山,198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攻读作曲及作曲理论,先后从师赵晓生、朱践耳、陈铭志、林华、严庆祥等教授。198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复调、赋格及作曲课程的教学工作。2000年考入并攻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学位,师从赵晓生导师。
      代表作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歌《致世博》,《升上海世博会旗主题音乐》,管弦乐《墨意》,交响组曲《上海印象》,交响组曲《大江东流》(与周湘林合作),室内乐《弦乐协奏曲》,《冥想》(为女高音、小提琴、大提琴和击鼓手而作),弦乐四重奏《斯布阿娜瓦》,舞剧《中华鼓舞》,青乐剧《六租惠能》,大型情景景观剧《印象刘三姐》(部分音乐创作),《太湖明珠》——2002年无锡国际电影节歌,《美丽就在你身旁》上海国际服装节歌,流行歌曲《我是天真》,《焰火》等。
      1995年担任沪港粤歌手总决赛评委。2001年担任全球华人歌手总决赛评委。2003年10月和2005年12月受聘担任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04年和2006年应中国中央电视台之邀担任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2007年受聘担任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评委。
      获奖与演出:交响组曲《大江东流》(与周湘林合作)荣获《第十三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大型作品)文华音乐创作三等奖。歌曲 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绪论
    一、朱践耳创作技法中的数字“三”之文化背景
    二、目前有关朱践耳作品研究的成就
    三、就目前研究成果中的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第一章朱践耳创作技法中的数理逻辑的文化基础——数字“三”的文化内涵、数字与音乐的关系
    一、数字“三”的文化内涵
    二、数字与音乐的关系

    第二章“三音动机”在朱践耳作品中的结构性意义
    一、作为情感的表达及某种场景的表现
    二、三音动机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三章“核心三音列”在朱践耳作品中的结构性意义

    第四章朱践耳音列逻辑中数字“三”的综合运用——“三音动机”及“核心三音列”间的相同、相异;及其派生关系
    一、传统技法创作时期的“三音动机”
    二、交响曲系列创作与其他作品之间,“三音动机”的异同比较
    三、“核心三音列”的语调化特征及其变异、派生和交汇

    第五章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作品中的象征性意义
    一、东方文化影响下的“象征性”意义
    二、语调化“核心三音列”的象征性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博士论文、专著类
    二、论文类
    三、评论报道类
  • 内容简介: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以数理逻辑剖析研究朱践耳作品中的技法特征,展露朱先生在作曲新技法探索中的发展轨迹,以作曲家对数字“三”的偏爱及具体运用于创作中这一“局部”现象作为切人点,进而从中寻觅出属于践耳自己的某些创作行为习惯、思维特征,最终揭示出他个人创作风格中的某些独特之处。探索出朱先生在适合中国文化传统并结合时代作曲新法结合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 作者简介:
      赵光,作曲家、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62年生于中国鞍山,198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攻读作曲及作曲理论,先后从师赵晓生、朱践耳、陈铭志、林华、严庆祥等教授。198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复调、赋格及作曲课程的教学工作。2000年考入并攻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学位,师从赵晓生导师。
      代表作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歌《致世博》,《升上海世博会旗主题音乐》,管弦乐《墨意》,交响组曲《上海印象》,交响组曲《大江东流》(与周湘林合作),室内乐《弦乐协奏曲》,《冥想》(为女高音、小提琴、大提琴和击鼓手而作),弦乐四重奏《斯布阿娜瓦》,舞剧《中华鼓舞》,青乐剧《六租惠能》,大型情景景观剧《印象刘三姐》(部分音乐创作),《太湖明珠》——2002年无锡国际电影节歌,《美丽就在你身旁》上海国际服装节歌,流行歌曲《我是天真》,《焰火》等。
      1995年担任沪港粤歌手总决赛评委。2001年担任全球华人歌手总决赛评委。2003年10月和2005年12月受聘担任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04年和2006年应中国中央电视台之邀担任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2007年受聘担任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评委。
      获奖与演出:交响组曲《大江东流》(与周湘林合作)荣获《第十三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大型作品)文华音乐创作三等奖。歌曲
  • 目录:
    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绪论
    一、朱践耳创作技法中的数字“三”之文化背景
    二、目前有关朱践耳作品研究的成就
    三、就目前研究成果中的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第一章朱践耳创作技法中的数理逻辑的文化基础——数字“三”的文化内涵、数字与音乐的关系
    一、数字“三”的文化内涵
    二、数字与音乐的关系

    第二章“三音动机”在朱践耳作品中的结构性意义
    一、作为情感的表达及某种场景的表现
    二、三音动机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三章“核心三音列”在朱践耳作品中的结构性意义

    第四章朱践耳音列逻辑中数字“三”的综合运用——“三音动机”及“核心三音列”间的相同、相异;及其派生关系
    一、传统技法创作时期的“三音动机”
    二、交响曲系列创作与其他作品之间,“三音动机”的异同比较
    三、“核心三音列”的语调化特征及其变异、派生和交汇

    第五章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作品中的象征性意义
    一、东方文化影响下的“象征性”意义
    二、语调化“核心三音列”的象征性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博士论文、专著类
    二、论文类
    三、评论报道类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数据分析
陈根方 著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 一年级上册
[中国]许卓娅 戴海云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与舞蹈学科教研创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探索
张巨斌 编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剧表演教程
刘红梅 等 著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家/蓝精灵职业启蒙图画书
[比]贝约 著;应潮 译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如果这样学
张丽娜 编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影像志讲义 刘桂腾著
刘桂腾著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治疗临床应用及案例
滕健,(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考研基础教程——曲式与作品分析
高佳佳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艺术理论与音乐表演美学探究
罗文凤 著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
丁昕春 著;丁昕春 编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
音乐图像学的理论与实践--艺术中的音乐
洛秦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