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10
版次: 1
ISBN: 9787547821763
定价: 26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4页
字数: 28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是一本专著,汇集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过程的回忆性文章。有15位资深的科技工作者在此领域工作并亲自参加撰写而成,其中11位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本书特别从20世纪中国光学和光电子学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和作者的个人经历编写。各章节内容包括:西学东渐(中国现代光学的诞生);20世纪上半叶几位对发展中国光学科学和教学有贡献的前辈科学家(饶毓泰、严济慈、龚祖同、钱临照、周同庆、高兆兰、王大珩等);20世纪下半叶中国传统光学的发展、中国激光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固体和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和非线性光学材料、瞬态光学、红外光学、光通信和光存储技术、中国民用光学仪器和天文光学仪器的发展,以及光学和激光在现代科学和国防建设中的应用。 第1章 西学东渐 1.1 中国古代对光学现象的认识 1.2 欧洲近代光学的形成和发展 1.3 明清期间(16—17世纪)西方光学知识的传人 1.4 苏州——中国近代光学技术之乡 1.5 18—19世纪中国光学技术的发展和与西方的关系第2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光学科学家 2.1 饶毓泰(1891—1968,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2.2 严济慈(1901—1996,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2.3 龚祖同(1904—1986,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 2.4 钱临照(1906—1999,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2.5 周同庆(1907—1989,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2.6 高兆兰(女,1914—1999) 2.7 王大珩(1915—2011,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第3章 中国现代光学的开创 3.1 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的诞生 3.2 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建立第4章 中国光学玻璃研究和开发的历史 4.1 为中国制造光学玻璃的梦想而奋斗 4.2 建设中国光学玻璃研究和开发中心 4.3 第一埚光学玻璃的诞生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4.4 在昆明筹建中国第一条光学玻璃生产线 4.5 《光学玻璃》专著的出版及其影响第5章 中国激光技术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5.1 国外激光科学和技术的诞生 5.2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激光技术的诞生 5.3 中国政府对激光技术发展的推动 5.4 中国早期激光技术的发展 5.5 激光反导——早期的战略防御手段之一第6章 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学研究所早期量子电子学研穷 6.1 微波量子放大器(Maser)的研究进展 6.2 北京电子学研究所的早期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的研究工作第7章 中国激光研究走向世界 7.1 中国“面向世界”的科学和技术政策 7.2 改革开放后激光科学对外交流的加强 7.3 中国向世界开放,一系列国际激光会议在中国召开第8章 中国半导体激光器的历次突破与发展 8.1 中国第一代半导体激光器的诞生 8.2 半导体激光器的第一次飞跃一异质结的引入与应用 8.3 半导体激光器的第二次飞跃——量子阱能带工程的引入与应用 8.4 半导体激光器的第三次飞跃——宽带隙GaN基半导体激光器发展的新篇章 8.5 量子级联红外激光器及微腔激光器等新型半导体激光器 8.6 结束语第9章 中国高功率激光及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片段 9.1 发端 9.2 破冰之旅 9.3 “神光”——中国ICF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9.4 持续发展,走向“点火”第10章 中国固体激光材料的发展 10.1 研究固体激光材料的国际环境 10.2 激光晶体 10.3 激光玻璃第11章 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发展历程 11.1 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理论发展史 11.2 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发展历程第12章 改革开放,科技体制革新,向高科技迈进 12.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创举——中国大恒集团公司的筹建 12.2 国家“863计划”推动了中国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第13章 开拓中国光信息存储技术 13.1 磁盘还未做好,就要搞光盘 13.2 组织全国,联合攻关 13.3 中国光存储研究走向世界 13.4 后DVD时代的光盘产业竞争 13.5 壮志未酬,殷切期望第14章 中国光通信发展历程见闻 14.1 激光——光通信的发祥点 14.2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进程 14.3 中国光通信的发展 14.4 展望与启示第15章 原子钟研究与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的回顾 15.1 光抽运铷原子钟研究的发展及其应用 15.2 踏上原子钟研究的新起点: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 15.3 记忆中的国际学术活动片段 15.4 结束语第16章 中国红外科学技术的早期发展 16.1 早期的红外技术探索 16.2 第一封信——建议发展红外技术 16.3 第二封信——研制红外雷达的起伏 16.4 第三封信——建立红外科学技术研究所 16.5 关于红外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第17章 红外技术在中国气象卫星中的应用 17.1 早期气象卫星的辐射计发展 17.2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辐射计研制 17.3 中国第二代气象卫星中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 17.4 结束语第18章 我的科研经历与中国瞬态光学技术的发展 18.1 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安原子能研究所 18.2 成立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8.3 西安光机所早期的研究工作 18.4 高速摄影大发展的时期 18.5 成组配套派出,学习先进科技 18.6  1980年后的研究成果 18.7 我在西安光机所当所长 18.8 承办第18届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大会 18.9 迈向更快更短 18.10 乘胜前进,不断扩展 18.11 结束语第19章 中国天文光学设备的发展 19.1  20世纪上半叶的状况 19.2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个人科技活动 19.3  20世纪50年代天文仪器得到快速发展 19.4 南京天文仪器厂的工作成果 19.5 发展直径大于1 m以上的望远镜及微晶玻璃的研制 19.6 中国专业天文望远镜进出口概况及科普天文望远镜制造的兴起 19.7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和LAMOST天体光谱望远镜第20章 中国民用光学仪器发展概况 20.1 光学仪器行业发展历史 20.2 主要光学仪器发展应用和关键技术进展概况 20.3 光学仪器的标准化及质量监督
  • 内容简介: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是一本专著,汇集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过程的回忆性文章。有15位资深的科技工作者在此领域工作并亲自参加撰写而成,其中11位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本书特别从20世纪中国光学和光电子学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和作者的个人经历编写。各章节内容包括:西学东渐(中国现代光学的诞生);20世纪上半叶几位对发展中国光学科学和教学有贡献的前辈科学家(饶毓泰、严济慈、龚祖同、钱临照、周同庆、高兆兰、王大珩等);20世纪下半叶中国传统光学的发展、中国激光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固体和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和非线性光学材料、瞬态光学、红外光学、光通信和光存储技术、中国民用光学仪器和天文光学仪器的发展,以及光学和激光在现代科学和国防建设中的应用。
  • 目录:
    第1章 西学东渐 1.1 中国古代对光学现象的认识 1.2 欧洲近代光学的形成和发展 1.3 明清期间(16—17世纪)西方光学知识的传人 1.4 苏州——中国近代光学技术之乡 1.5 18—19世纪中国光学技术的发展和与西方的关系第2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光学科学家 2.1 饶毓泰(1891—1968,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2.2 严济慈(1901—1996,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2.3 龚祖同(1904—1986,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 2.4 钱临照(1906—1999,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2.5 周同庆(1907—1989,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2.6 高兆兰(女,1914—1999) 2.7 王大珩(1915—2011,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第3章 中国现代光学的开创 3.1 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的诞生 3.2 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建立第4章 中国光学玻璃研究和开发的历史 4.1 为中国制造光学玻璃的梦想而奋斗 4.2 建设中国光学玻璃研究和开发中心 4.3 第一埚光学玻璃的诞生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4.4 在昆明筹建中国第一条光学玻璃生产线 4.5 《光学玻璃》专著的出版及其影响第5章 中国激光技术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5.1 国外激光科学和技术的诞生 5.2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激光技术的诞生 5.3 中国政府对激光技术发展的推动 5.4 中国早期激光技术的发展 5.5 激光反导——早期的战略防御手段之一第6章 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学研究所早期量子电子学研穷 6.1 微波量子放大器(Maser)的研究进展 6.2 北京电子学研究所的早期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的研究工作第7章 中国激光研究走向世界 7.1 中国“面向世界”的科学和技术政策 7.2 改革开放后激光科学对外交流的加强 7.3 中国向世界开放,一系列国际激光会议在中国召开第8章 中国半导体激光器的历次突破与发展 8.1 中国第一代半导体激光器的诞生 8.2 半导体激光器的第一次飞跃一异质结的引入与应用 8.3 半导体激光器的第二次飞跃——量子阱能带工程的引入与应用 8.4 半导体激光器的第三次飞跃——宽带隙GaN基半导体激光器发展的新篇章 8.5 量子级联红外激光器及微腔激光器等新型半导体激光器 8.6 结束语第9章 中国高功率激光及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片段 9.1 发端 9.2 破冰之旅 9.3 “神光”——中国ICF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9.4 持续发展,走向“点火”第10章 中国固体激光材料的发展 10.1 研究固体激光材料的国际环境 10.2 激光晶体 10.3 激光玻璃第11章 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发展历程 11.1 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理论发展史 11.2 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发展历程第12章 改革开放,科技体制革新,向高科技迈进 12.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创举——中国大恒集团公司的筹建 12.2 国家“863计划”推动了中国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第13章 开拓中国光信息存储技术 13.1 磁盘还未做好,就要搞光盘 13.2 组织全国,联合攻关 13.3 中国光存储研究走向世界 13.4 后DVD时代的光盘产业竞争 13.5 壮志未酬,殷切期望第14章 中国光通信发展历程见闻 14.1 激光——光通信的发祥点 14.2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进程 14.3 中国光通信的发展 14.4 展望与启示第15章 原子钟研究与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的回顾 15.1 光抽运铷原子钟研究的发展及其应用 15.2 踏上原子钟研究的新起点: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 15.3 记忆中的国际学术活动片段 15.4 结束语第16章 中国红外科学技术的早期发展 16.1 早期的红外技术探索 16.2 第一封信——建议发展红外技术 16.3 第二封信——研制红外雷达的起伏 16.4 第三封信——建立红外科学技术研究所 16.5 关于红外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第17章 红外技术在中国气象卫星中的应用 17.1 早期气象卫星的辐射计发展 17.2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辐射计研制 17.3 中国第二代气象卫星中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 17.4 结束语第18章 我的科研经历与中国瞬态光学技术的发展 18.1 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安原子能研究所 18.2 成立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8.3 西安光机所早期的研究工作 18.4 高速摄影大发展的时期 18.5 成组配套派出,学习先进科技 18.6  1980年后的研究成果 18.7 我在西安光机所当所长 18.8 承办第18届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大会 18.9 迈向更快更短 18.10 乘胜前进,不断扩展 18.11 结束语第19章 中国天文光学设备的发展 19.1  20世纪上半叶的状况 19.2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个人科技活动 19.3  20世纪50年代天文仪器得到快速发展 19.4 南京天文仪器厂的工作成果 19.5 发展直径大于1 m以上的望远镜及微晶玻璃的研制 19.6 中国专业天文望远镜进出口概况及科普天文望远镜制造的兴起 19.7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和LAMOST天体光谱望远镜第20章 中国民用光学仪器发展概况 20.1 光学仪器行业发展历史 20.2 主要光学仪器发展应用和关键技术进展概况 20.3 光学仪器的标准化及质量监督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外交导论
高飞,罗晖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革命的本源:如何培育卓越研究和创新
(美)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 (Venkatesh Narayanamurti) (美)杰夫里·颐年·曹(Jeffrey Y. Tsao)著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眭纪刚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教材)
杨晓非 孙启新 汤鹏翔 姜全红 主编 王燕 姜雪 米磊 王京 副主编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理论、法规政策与进路
周贺微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她力量:在科学求索中绽芳华
DeepTech深科技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人文大讲坛中的生态课
赵开宇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报国:35位科学家的信仰选择
人民日报要闻六版辑室 编著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
陶明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税务
樊勇,陈飞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前沿课:算力
任初轩 编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研究
李伟
系列丛书 / 更多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外交导论
高飞,罗晖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革命的本源:如何培育卓越研究和创新
(美)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 (Venkatesh Narayanamurti) (美)杰夫里·颐年·曹(Jeffrey Y. Tsao)著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眭纪刚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教材)
杨晓非 孙启新 汤鹏翔 姜全红 主编 王燕 姜雪 米磊 王京 副主编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理论、法规政策与进路
周贺微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她力量:在科学求索中绽芳华
DeepTech深科技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人文大讲坛中的生态课
赵开宇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报国:35位科学家的信仰选择
人民日报要闻六版辑室 编著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
陶明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税务
樊勇,陈飞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前沿课:算力
任初轩 编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研究
李伟
相关图书 / 更多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外交导论
高飞,罗晖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革命的本源:如何培育卓越研究和创新
(美)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 (Venkatesh Narayanamurti) (美)杰夫里·颐年·曹(Jeffrey Y. Tsao)著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眭纪刚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教材)
杨晓非 孙启新 汤鹏翔 姜全红 主编 王燕 姜雪 米磊 王京 副主编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理论、法规政策与进路
周贺微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她力量:在科学求索中绽芳华
DeepTech深科技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人文大讲坛中的生态课
赵开宇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报国:35位科学家的信仰选择
人民日报要闻六版辑室 编著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
陶明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税务
樊勇,陈飞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前沿课:算力
任初轩 编
科技考古和科学史1: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研究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