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就业歧视法国际前沿读本

反就业歧视法国际前沿读本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9-11
版次: 1
ISBN: 9787301160008
定价: 31.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4页
字数: 301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14人买过
  •   反就业歧视法在中国的兴起,主要发生在最近十年。较之西方国家半个世纪乃至更久的发展历程而言,这一崛起不可谓不迅猛。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就业歧视现象与和谐社会目标之间的冲突日益显著。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历次重大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都会引出歧视问题: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区隔、地域倾斜,使户籍歧视遗留至今,农民工成为就业歧视的最大受害群体之一;随着市场化转型的启动,用人单位的偏好假“契约自由”之名而全面正当化,性别偏见、健康或者疾病歧视等损害公平竞争和经济效率的行为沉渣泛起,而居于天然弱势的女工、未成年工、残疾人等又难以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保护……可见,就业歧视是劳动就业政策缺陷长期积淀的结果。而近年来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民生建设,正可看做对这种缺陷进行系统纠正的尝试。尝试的成果之一便是《就业促进法》设专章规定了公平就业问题。然而,法律的规定仍嫌粗疏,诸如就业歧视的概念、救济形式乃至反歧视的法理依据等问题尚待理清。同时,立法并非反就业歧视行动的终点,而是将法律的阐释、适用和完善等问题以更为紧迫、更为直接的方式提了出来。由此,通过编译的形式,引入国外的法治经验和研究成果,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这正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叶静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副所长。阎天,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高级研. 导言
    上篇就业歧视的法律界定
    差别结果歧视的诞育、死亡与重生
    I.导言
    II.Griggs案差别结果理论的诞育
    III.差别结果理论的成熟
    IV.差别结果理论的“死亡”
    V.差别结果理论的法典化与重生
    VI.结论

    差别对待歧视理论:重述的必要
    I.麦道案式借口框架
    II.混合动机框架
    III.统一框架的呼声
    IV.相反主张:保留麦道案框架
    V.运用证明模式识别并评估借口和混合动机指控
    VI.将上述证明模式合成为差别对待原则的重述
    VII.结论
    《1964年民权法》第七篇选译

    中篇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
    平等雇佣机会委员会的意义
    I.从“无牙老虎”到首要执法机构:EEOC简史
    II.今日EEOC的工作
    III.EEOC的(今日)意义

    论雇佣歧视纠纷的非讼处置
    I.导言
    II.EEOC的指控调查
    III.谈判、调解/调停和咨商性非讼公断
    IV.仲裁
    V.行政程序
    VI.结论
    挺身阻挡:雇佣歧视原告小传

    下篇就业歧视的法律视野
    雇佣歧视法透视:三维平等观
    I.谁应受到特别保护?
    II.价格与价值
    III.附随平等与固有平等间的鸿沟
    IV.附随平等与建构平等之间的鸿沟
    V.结论

    平等观念的空洞性
    I.道德平等
    II.法律平等
    III.平等之惑
    IV.结论

    社会融入:平等问题的更好进路?
    I.引言
    II.平等对待原则之误
    III.反歧视法的目标
    IV.结论
    后记
  • 内容简介:
      反就业歧视法在中国的兴起,主要发生在最近十年。较之西方国家半个世纪乃至更久的发展历程而言,这一崛起不可谓不迅猛。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就业歧视现象与和谐社会目标之间的冲突日益显著。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历次重大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都会引出歧视问题: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区隔、地域倾斜,使户籍歧视遗留至今,农民工成为就业歧视的最大受害群体之一;随着市场化转型的启动,用人单位的偏好假“契约自由”之名而全面正当化,性别偏见、健康或者疾病歧视等损害公平竞争和经济效率的行为沉渣泛起,而居于天然弱势的女工、未成年工、残疾人等又难以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保护……可见,就业歧视是劳动就业政策缺陷长期积淀的结果。而近年来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民生建设,正可看做对这种缺陷进行系统纠正的尝试。尝试的成果之一便是《就业促进法》设专章规定了公平就业问题。然而,法律的规定仍嫌粗疏,诸如就业歧视的概念、救济形式乃至反歧视的法理依据等问题尚待理清。同时,立法并非反就业歧视行动的终点,而是将法律的阐释、适用和完善等问题以更为紧迫、更为直接的方式提了出来。由此,通过编译的形式,引入国外的法治经验和研究成果,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这正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 作者简介:
          叶静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副所长。阎天,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高级研.
  • 目录:
    导言
    上篇就业歧视的法律界定
    差别结果歧视的诞育、死亡与重生
    I.导言
    II.Griggs案差别结果理论的诞育
    III.差别结果理论的成熟
    IV.差别结果理论的“死亡”
    V.差别结果理论的法典化与重生
    VI.结论

    差别对待歧视理论:重述的必要
    I.麦道案式借口框架
    II.混合动机框架
    III.统一框架的呼声
    IV.相反主张:保留麦道案框架
    V.运用证明模式识别并评估借口和混合动机指控
    VI.将上述证明模式合成为差别对待原则的重述
    VII.结论
    《1964年民权法》第七篇选译

    中篇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
    平等雇佣机会委员会的意义
    I.从“无牙老虎”到首要执法机构:EEOC简史
    II.今日EEOC的工作
    III.EEOC的(今日)意义

    论雇佣歧视纠纷的非讼处置
    I.导言
    II.EEOC的指控调查
    III.谈判、调解/调停和咨商性非讼公断
    IV.仲裁
    V.行政程序
    VI.结论
    挺身阻挡:雇佣歧视原告小传

    下篇就业歧视的法律视野
    雇佣歧视法透视:三维平等观
    I.谁应受到特别保护?
    II.价格与价值
    III.附随平等与固有平等间的鸿沟
    IV.附随平等与建构平等之间的鸿沟
    V.结论

    平等观念的空洞性
    I.道德平等
    II.法律平等
    III.平等之惑
    IV.结论

    社会融入:平等问题的更好进路?
    I.引言
    II.平等对待原则之误
    III.反歧视法的目标
    IV.结论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反就业歧视法国际前沿读本
瑞典劳动法导读
叶静漪、[瑞典]RonnieEklund 编
反就业歧视法国际前沿读本
比较社会法学
叶静漪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