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科学解释: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

理解与科学解释: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5-02
版次: 1
ISBN: 9787801904478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64页
字数: 305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7人买过
  • 科学解释是科学的所有认识论、方法论问题的集结点,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本书在对科学解释的哲学研究中,批判性地引入了哲学解释学的思想与方法。它将理解与解释的关系看做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系,从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的关系中理解科学解释,解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辩证关系:探讨了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回答了科学解释何以可能的问题;阐述了科学文本的概念,拓展了定律解释的标准模式,引入了形式系统的语义解释,提出了一种立足于量子力学的科学解释模式,并讨论了这种模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适用的可能性与特殊性。其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于科学哲学和哲学解释学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曹志平,男,1965年生,陕西澄城人,哲学博士(吉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后(复旦大学哲学流动站),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量子力学哲学、科学哲学基本理论、西方科学哲学、科学解释学。近年来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通讯 导言 科学解释与科学哲学

    第一章 科学解释研究的现状及其困境 

      第一节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基本点 

        一 科学解释即论证 

        二 科学解释的划界与层次 

        三 科学解释与理解、人文社会科学解释 

      第二节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局限性 

        一 后实证主义对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解释观的批判 

        二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理论偏失 

        三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 抽象理性主义本质 

      第三节 重建理性主义科学解释观的难题 

        一 抽象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疑难 

        二 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的疑难 

        三 突破口的选择 

    第二章 科学解释与哲学解释学 

      第一节 解释学对解释问题的研究 

        一 方法论、认识论的解释观 

        二 本体论的解释观 

        三 解释学的解释观:从本体论到方法论和认识论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对科学解释哲学理解的意义 

        一 理解与解释关系的维度和科学解释的哲学理解 

        二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合理性 

        三 哲学解释学与科学解释哲学理解的难题 

      第三节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可能性 

        一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障碍 

        二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解释学基础 

    第三章 理解与解释:科学解释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节 从“理解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 

      第二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三节 科学解释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思想 

    第四章 科学解释的可能性  

      第一节 科学解释的存在方式 

        一 解释的前科学存在方式 

        二 科学解释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筹划性质 

        一 理解的筹划结构 

        二 科学的筹划与科学解释的生存论建构 

      第三节 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 

        一 前结构是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 

        二 科学解释的前结构 

    第五章 科学解释的文本 

      第一节 文本与科学文本 

        一 文本的条件 

        二 科学解释的基本文本 

      第二节 作为科学基本文本的形式系统和经验事实 

        一 具有解释学属性的科学基本文本:形式系统 

        二 具有解释学属性的科学基本文本:科学事实 

      第三节科学文本含义与指称的客观性 

        一 科学文本的含义与指称 

        二 科学文本含义与指称的客观性 

    第六章 科学解释的逻辑结构 

      第一节 定律解释 

        一 定律解释的形式条件 

        二 标准解释模式的拓展 

        三 定律解释与概念框架 

      第二节 形式系统的语义解释 

        一 形式系统超前于语义解释 

        二 形式系统语义解释的逻辑 

        三 形式系统语义解释的限度 

      第三节 理论模型对经验定律的解释 

        一 形式释义与理论模型 

        二 理论模型的本体论地位及对经验定律的解释 

      第四节 科学解释模式的理想性和现实性 

        一 科学解释的理想模式与现实模式 

        二 完备模式的简化形式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 

    第七章 科学解释的认识论结构l 

      第一节 科学解释的主客体结构 

        一 科学解释对传统主客体理论的背离 

        二 解释主体对客体的构成性条件 

        三 客体对解释主体的限制性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意义结构 

        一 科学解释意义的意义 

        二 科学解释意义的结构形式 

      第三节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 

        一 科学解释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存在的现实性 

        二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必须以理性为主导 

        三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科学解释的进步结构 

        一 科学解释的目标与科学解释进步的判定 

        二 解释学循环:科学解释的进步形式 

        三 科学解释的演进:从“对自然的解释”到 “对人的解释” 

    第八章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解释 

      第一节 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本体论上的区分 

        一 一个新的区分平台 

        二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释类型分析 

        一 定律解释 

        二 动机解释 

        三 功能解释 

      第三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人文、 社会科学解释的基本类型 

        一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的基本特征 

        二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在人文、 

          社会科学中的适用性 

      第四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适用的几个问题 

        一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定律”问题 

        二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制约定律解释的特殊因素 

    结语 创新在哪里?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科学解释是科学的所有认识论、方法论问题的集结点,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本书在对科学解释的哲学研究中,批判性地引入了哲学解释学的思想与方法。它将理解与解释的关系看做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系,从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的关系中理解科学解释,解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辩证关系:探讨了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回答了科学解释何以可能的问题;阐述了科学文本的概念,拓展了定律解释的标准模式,引入了形式系统的语义解释,提出了一种立足于量子力学的科学解释模式,并讨论了这种模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适用的可能性与特殊性。其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于科学哲学和哲学解释学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 作者简介:
    曹志平,男,1965年生,陕西澄城人,哲学博士(吉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后(复旦大学哲学流动站),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量子力学哲学、科学哲学基本理论、西方科学哲学、科学解释学。近年来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通讯
  • 目录:
    导言 科学解释与科学哲学

    第一章 科学解释研究的现状及其困境 

      第一节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基本点 

        一 科学解释即论证 

        二 科学解释的划界与层次 

        三 科学解释与理解、人文社会科学解释 

      第二节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局限性 

        一 后实证主义对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解释观的批判 

        二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理论偏失 

        三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 抽象理性主义本质 

      第三节 重建理性主义科学解释观的难题 

        一 抽象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疑难 

        二 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的疑难 

        三 突破口的选择 

    第二章 科学解释与哲学解释学 

      第一节 解释学对解释问题的研究 

        一 方法论、认识论的解释观 

        二 本体论的解释观 

        三 解释学的解释观:从本体论到方法论和认识论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对科学解释哲学理解的意义 

        一 理解与解释关系的维度和科学解释的哲学理解 

        二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合理性 

        三 哲学解释学与科学解释哲学理解的难题 

      第三节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可能性 

        一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障碍 

        二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解释学基础 

    第三章 理解与解释:科学解释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节 从“理解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 

      第二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三节 科学解释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思想 

    第四章 科学解释的可能性  

      第一节 科学解释的存在方式 

        一 解释的前科学存在方式 

        二 科学解释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筹划性质 

        一 理解的筹划结构 

        二 科学的筹划与科学解释的生存论建构 

      第三节 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 

        一 前结构是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 

        二 科学解释的前结构 

    第五章 科学解释的文本 

      第一节 文本与科学文本 

        一 文本的条件 

        二 科学解释的基本文本 

      第二节 作为科学基本文本的形式系统和经验事实 

        一 具有解释学属性的科学基本文本:形式系统 

        二 具有解释学属性的科学基本文本:科学事实 

      第三节科学文本含义与指称的客观性 

        一 科学文本的含义与指称 

        二 科学文本含义与指称的客观性 

    第六章 科学解释的逻辑结构 

      第一节 定律解释 

        一 定律解释的形式条件 

        二 标准解释模式的拓展 

        三 定律解释与概念框架 

      第二节 形式系统的语义解释 

        一 形式系统超前于语义解释 

        二 形式系统语义解释的逻辑 

        三 形式系统语义解释的限度 

      第三节 理论模型对经验定律的解释 

        一 形式释义与理论模型 

        二 理论模型的本体论地位及对经验定律的解释 

      第四节 科学解释模式的理想性和现实性 

        一 科学解释的理想模式与现实模式 

        二 完备模式的简化形式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 

    第七章 科学解释的认识论结构l 

      第一节 科学解释的主客体结构 

        一 科学解释对传统主客体理论的背离 

        二 解释主体对客体的构成性条件 

        三 客体对解释主体的限制性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意义结构 

        一 科学解释意义的意义 

        二 科学解释意义的结构形式 

      第三节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 

        一 科学解释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存在的现实性 

        二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必须以理性为主导 

        三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科学解释的进步结构 

        一 科学解释的目标与科学解释进步的判定 

        二 解释学循环:科学解释的进步形式 

        三 科学解释的演进:从“对自然的解释”到 “对人的解释” 

    第八章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解释 

      第一节 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本体论上的区分 

        一 一个新的区分平台 

        二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释类型分析 

        一 定律解释 

        二 动机解释 

        三 功能解释 

      第三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人文、 社会科学解释的基本类型 

        一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的基本特征 

        二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在人文、 

          社会科学中的适用性 

      第四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适用的几个问题 

        一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定律”问题 

        二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制约定律解释的特殊因素 

    结语 创新在哪里?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