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11
版次: 1
ISBN: 9787810798129
定价: 39.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3页
字数: 42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10人买过
  •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精选了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的部分论文。全书从媒介批评理论研究、媒介批评现状与建设、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媒介现实与媒介批评、域外媒介批评五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当代媒介批评的效果弱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媒介文化在商品价值追求中的异变;少数民族女性在当代主流期刊中的呈现研究:以《中国妇女》杂志为例;从留学生问题报道看13本传媒的“内部国际化”观等。 董天策,男,汉族,1963年生,重庆永川人。四川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重点学科暨南大学新闻学带头人,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特邀理事,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委员。2008年先后入选第五批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9年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写在卷首:搭建学术平台,促进媒介批评(董天策)
    媒介批评理论研究
    媒介批评的形态(ArthurAsaBerger)
    媒介批评:在文本和消息来源之间往复(FarrelCorcoran)
    媒介批评的语义学解读(吴文虎)
    作为话语的媒介自我批评:内涵与分析框架(谢静)
    本体追问:媒介批评的深层动力——以有关电视批评经典理论文本的考察为例(张斌)
    媒介批评:当前中国报业变革的第四种力量(韩立新甄巍然)
    媒介批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视角(刘晓程)
    新闻阅评: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从本人十年新闻阅评的经历谈起(郭光华)
    广告批评学及其理论体系构建(王春美)

    媒介批评现状与建设
    美国媒介批评与媒介素养运动:起源、特征与趋势(JunhaoHong&YoulingLiu)
    当代中国大陆媒介批评研究发展概述及评价(雷跃捷)
    当代中国媒介批评价值重构的三大命题(欧阳宏生)
    中国当代媒介批评的效果弱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于德山)
    《电视批判》:媒介批评的典型个案(李文明)

    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
    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蒋晓丽石磊)
    媒介文化在商品价值追求中的异变(鲍海波)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媒介虚拟观述评(倪万)
    虚拟世界,真实品牌——对“第二人生”的商品化的批判反思(JiaDai)
    电视“明星学者”现象的文化透视(陈伟军)

    媒介现实与媒介批评
    一个狂迷引发的媒体狂欢节——对“杨丽娟事件”的批判审视(黄顺铭张佳车琳)
    《新闻联播》报道2007年重庆洪灾的视角模式简析(邓利平)
    少数民族女性在当代主流期刊中的呈现研究——以《中国妇女》杂志为例(张伦)
    弱势群体媒体形象建构研究——以《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为例(刘朝霞林俊杰)
    对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思考(何新华)

    域外媒介批评
    从留学生问题报道看13本传媒的“内部国际化”观(卓南生)
    关注创伤:美国德特新闻奖综述(肖伟)
    香港如何抵制电视节目低俗化(邱一江张潇潇)
    关注媒介社会弘扬批评精神——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综述(董天策刘薇)
  • 内容简介: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精选了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的部分论文。全书从媒介批评理论研究、媒介批评现状与建设、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媒介现实与媒介批评、域外媒介批评五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当代媒介批评的效果弱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媒介文化在商品价值追求中的异变;少数民族女性在当代主流期刊中的呈现研究:以《中国妇女》杂志为例;从留学生问题报道看13本传媒的“内部国际化”观等。
  • 作者简介:
    董天策,男,汉族,1963年生,重庆永川人。四川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重点学科暨南大学新闻学带头人,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特邀理事,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委员。2008年先后入选第五批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9年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 目录:
    写在卷首:搭建学术平台,促进媒介批评(董天策)
    媒介批评理论研究
    媒介批评的形态(ArthurAsaBerger)
    媒介批评:在文本和消息来源之间往复(FarrelCorcoran)
    媒介批评的语义学解读(吴文虎)
    作为话语的媒介自我批评:内涵与分析框架(谢静)
    本体追问:媒介批评的深层动力——以有关电视批评经典理论文本的考察为例(张斌)
    媒介批评:当前中国报业变革的第四种力量(韩立新甄巍然)
    媒介批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视角(刘晓程)
    新闻阅评: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从本人十年新闻阅评的经历谈起(郭光华)
    广告批评学及其理论体系构建(王春美)

    媒介批评现状与建设
    美国媒介批评与媒介素养运动:起源、特征与趋势(JunhaoHong&YoulingLiu)
    当代中国大陆媒介批评研究发展概述及评价(雷跃捷)
    当代中国媒介批评价值重构的三大命题(欧阳宏生)
    中国当代媒介批评的效果弱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于德山)
    《电视批判》:媒介批评的典型个案(李文明)

    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
    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蒋晓丽石磊)
    媒介文化在商品价值追求中的异变(鲍海波)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媒介虚拟观述评(倪万)
    虚拟世界,真实品牌——对“第二人生”的商品化的批判反思(JiaDai)
    电视“明星学者”现象的文化透视(陈伟军)

    媒介现实与媒介批评
    一个狂迷引发的媒体狂欢节——对“杨丽娟事件”的批判审视(黄顺铭张佳车琳)
    《新闻联播》报道2007年重庆洪灾的视角模式简析(邓利平)
    少数民族女性在当代主流期刊中的呈现研究——以《中国妇女》杂志为例(张伦)
    弱势群体媒体形象建构研究——以《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为例(刘朝霞林俊杰)
    对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思考(何新华)

    域外媒介批评
    从留学生问题报道看13本传媒的“内部国际化”观(卓南生)
    关注创伤:美国德特新闻奖综述(肖伟)
    香港如何抵制电视节目低俗化(邱一江张潇潇)
    关注媒介社会弘扬批评精神——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综述(董天策刘薇)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
董天策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传播媒体与文化建设
董天策、陈伟军、陈林侠、王玉玮、陈文敏 编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
董天策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
董天策 著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
董天策 著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传媒与文化研究丛书: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
董天策 著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2辑
董天策 主编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对传播交叉领域的学理审视
董天策 著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
董天策 主编;范以锦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新闻传播学论稿 (平装)
董天策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
董天策 著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1辑·2008)
公关理论导引——公共关系丛书
董天策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