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12
版次: 1
ISBN: 9787307063808
定价: 6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09页
字数: 572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宗教
  •   教自传人中国,至今2000余年,作为制度化的宗教,在组织上蓬勃发展,在思想理论上的诠释也层出不穷;尤其自宋以下,佛教文化的渗透无所不在。思想家游走儒、释之间,士大夫玩习庄、禅,风流余泽,丰富了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虽然,佛教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宗教,同样需要坚固信仰,以凝结教团而求其发展,觉悟的追求异化为对十方诸佛的顶礼膜拜,而求福田和瑞应;但是,佛教毕竟以“觉悟”为终极追求,表现了高度理性思辨的哲学特征。初传与鼎盛时期,中国思想家也多在佛门,至少同佛门有着割不断的思想上的纠葛;西行求法,也不同于基督、伊斯兰教礼拜耶路撒冷、麦加,而在于学问。正因为如此,近代思想家一再强调,“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思想的广泛渗透也导致其自身由缁衣而流入居士长者之间,至20世纪,以科学理性为显著学术特征的知识分子,公然与往圣大德同气相求,而研究佛学。他们弄潮涛头,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以科学和理性的学术精神,考校史迹,辨析源流,厘正文献,梳寻义理,“同情理解,广搜精求”,续佛慧命。显而易见,近百年的佛教研究,是建立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基础上的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佛教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也就堂而皇之登上“赛先生”的讲台,作为系统的学术思想也在百年的科学领域焕发异彩。
      本书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详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该书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此书规模之恢宏,结构之谨严,材料之丰富,考证之精确,问题提出之深刻,剖析解释之周密,实在可为中外学者们的楷模,是地地道道的一部经典著作。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已出版的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印度哲学史略》等。 第一部分汉代之佛教
    第一章佛教入华诸传说
    (一)伯益知有佛
    (二)周世佛法已来
    (三)孔子与佛
    (四)燕昭王
    (五)古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与佛教
    (七)东方朔
    (八)张骞
    (九)休屠王金人
    (十)刘向叙列仙

    第二章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永平求法之传说
    求法传说之考证

    第三章《四十二章经》考证
    《四十二章经》译出传说
    《四十二章经》出世甚早
    《四十二章经》译本有二
    《四十二章经》之叠经改窜
    《四十二章经》之性质

    第四章汉代佛法之流布
    开辟西域与佛教
    伊存授经
    鬼神方术
    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祀
    桓帝并祭二氏
    《太平经》与化胡说
    安世高之译经
    支娄迦谶之译经
    笮融事佛
    牟子作《理惑论》
    汉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第五章佛道
    精灵起灭
    省欲去奢
    禅法之流行
    仁慈好施
    佛陀祭祀
    汉世僧伽
    《太平经》与佛教
    汉晋讲经与注经
    总结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佛教
    第六章佛教玄学之滥觞(三国)
    牟子《理惑论》
    三国佛教史实与传说
    支谦
    康僧会
    养生成神
    神与道合
    朱士行之西行

    第七章两晋际之名僧与名士
    《般若经》之流传
    竺法护
    于法兰与于道邃
    竺叔兰与支孝龙
    帛法祖
    玄风之南渡
    竺道潜
    支遁
    东晋诸帝与佛法
    名士与佛学

    第八章释道安
    高僧与名僧
    综论魏晋佛法兴盛之原因
    竺佛图澄
    道安年历
    道安居河北
    道安南行分张徒众
    道安居襄阳
    经典之整理
    戒规之确立
    弥勒净土之信仰
    道安在长安与译经
    道安在佛学上之地位

    第九章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
    本时代般若学之派别
    竺法雅之格义
    本无宗
    释道安之性空宗义
    本无异宗
    支道林之即色义
    于法开之识含宗
    幻化宗
    支愍度之心无义
    缘会宗
    本末真俗与有无
    总结

    第十章鸠摩罗什及其门下
    鸠摩罗什之学历
    罗什至凉州
    罗什在长安
    什公之译经
    佛陀跋多罗与罗什
    什公之著作
    罗什之学
    鸠摩罗什之弟子
    僧肇传略
    僧肇之学
    义学之南趋
    第十一章释慧远
    第十二章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
    第十三章佛教之南统
    第十四章佛教之北统
    第十五章南北朝释教撰述
    第十六章竺道生
    第十七章南方涅槃佛性诸说
    第十八章南朝《成实论》之流行与般若三论之复兴
    第十九章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
    第二十章北朝之佛学

    重印后记
    重印再版小记
    编校后记
  • 内容简介:
      教自传人中国,至今2000余年,作为制度化的宗教,在组织上蓬勃发展,在思想理论上的诠释也层出不穷;尤其自宋以下,佛教文化的渗透无所不在。思想家游走儒、释之间,士大夫玩习庄、禅,风流余泽,丰富了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虽然,佛教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宗教,同样需要坚固信仰,以凝结教团而求其发展,觉悟的追求异化为对十方诸佛的顶礼膜拜,而求福田和瑞应;但是,佛教毕竟以“觉悟”为终极追求,表现了高度理性思辨的哲学特征。初传与鼎盛时期,中国思想家也多在佛门,至少同佛门有着割不断的思想上的纠葛;西行求法,也不同于基督、伊斯兰教礼拜耶路撒冷、麦加,而在于学问。正因为如此,近代思想家一再强调,“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思想的广泛渗透也导致其自身由缁衣而流入居士长者之间,至20世纪,以科学理性为显著学术特征的知识分子,公然与往圣大德同气相求,而研究佛学。他们弄潮涛头,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以科学和理性的学术精神,考校史迹,辨析源流,厘正文献,梳寻义理,“同情理解,广搜精求”,续佛慧命。显而易见,近百年的佛教研究,是建立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基础上的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佛教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也就堂而皇之登上“赛先生”的讲台,作为系统的学术思想也在百年的科学领域焕发异彩。
      本书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详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该书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此书规模之恢宏,结构之谨严,材料之丰富,考证之精确,问题提出之深刻,剖析解释之周密,实在可为中外学者们的楷模,是地地道道的一部经典著作。
  • 作者简介: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已出版的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印度哲学史略》等。
  • 目录:
    第一部分汉代之佛教
    第一章佛教入华诸传说
    (一)伯益知有佛
    (二)周世佛法已来
    (三)孔子与佛
    (四)燕昭王
    (五)古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与佛教
    (七)东方朔
    (八)张骞
    (九)休屠王金人
    (十)刘向叙列仙

    第二章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永平求法之传说
    求法传说之考证

    第三章《四十二章经》考证
    《四十二章经》译出传说
    《四十二章经》出世甚早
    《四十二章经》译本有二
    《四十二章经》之叠经改窜
    《四十二章经》之性质

    第四章汉代佛法之流布
    开辟西域与佛教
    伊存授经
    鬼神方术
    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祀
    桓帝并祭二氏
    《太平经》与化胡说
    安世高之译经
    支娄迦谶之译经
    笮融事佛
    牟子作《理惑论》
    汉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第五章佛道
    精灵起灭
    省欲去奢
    禅法之流行
    仁慈好施
    佛陀祭祀
    汉世僧伽
    《太平经》与佛教
    汉晋讲经与注经
    总结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佛教
    第六章佛教玄学之滥觞(三国)
    牟子《理惑论》
    三国佛教史实与传说
    支谦
    康僧会
    养生成神
    神与道合
    朱士行之西行

    第七章两晋际之名僧与名士
    《般若经》之流传
    竺法护
    于法兰与于道邃
    竺叔兰与支孝龙
    帛法祖
    玄风之南渡
    竺道潜
    支遁
    东晋诸帝与佛法
    名士与佛学

    第八章释道安
    高僧与名僧
    综论魏晋佛法兴盛之原因
    竺佛图澄
    道安年历
    道安居河北
    道安南行分张徒众
    道安居襄阳
    经典之整理
    戒规之确立
    弥勒净土之信仰
    道安在长安与译经
    道安在佛学上之地位

    第九章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
    本时代般若学之派别
    竺法雅之格义
    本无宗
    释道安之性空宗义
    本无异宗
    支道林之即色义
    于法开之识含宗
    幻化宗
    支愍度之心无义
    缘会宗
    本末真俗与有无
    总结

    第十章鸠摩罗什及其门下
    鸠摩罗什之学历
    罗什至凉州
    罗什在长安
    什公之译经
    佛陀跋多罗与罗什
    什公之著作
    罗什之学
    鸠摩罗什之弟子
    僧肇传略
    僧肇之学
    义学之南趋
    第十一章释慧远
    第十二章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
    第十三章佛教之南统
    第十四章佛教之北统
    第十五章南北朝释教撰述
    第十六章竺道生
    第十七章南方涅槃佛性诸说
    第十八章南朝《成实论》之流行与般若三论之复兴
    第十九章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
    第二十章北朝之佛学

    重印后记
    重印再版小记
    编校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