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2010-03
版次: 2
ISBN: 9787511801876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1页
字数: 327千字
分类: 法律
  •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2版)》对因果关系问题研究尚处起步之中研究方法掌握上还有待进步探索要真正实现“思维跳跃”研究者就不能满足简单“因果”、“因多果”、“多因果”或者“多因多果”具体分析而应尽力找出那些具有理论辐射力变量因素使之对一系列问题发生具有较为普遍解释力比如说刑事程序法失灵问题分析中假如我们能够找到一条足以对各种程序规避问题都具有解释力“理论线索”并使得程序规避问题与该项理论线索之间因果联系得到充分阐释那么所谓“因果律”其实也就不难推导出来研究者理论贡献也就随之而得到确立。 陈瑞华,1967年生山东聊城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9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92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1995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1995-1997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1997年起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法律程序基础理论独立出版学术著作主要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年第版2005年第二版)、《刑事诉讼前沿问题》(2000年第版2006年第二版)、《看得见正义》(2000年版)、《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年版)、《程序制裁理论》(2005年版)、《法律思维方式》(2007年版) 第二版序言
    惊心动魄的跳跃(第一版序言)
    第一章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
    一、引言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三种模式
    三、刑事和解的现实利益基础
    四、刑事和解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的挑战
    五、刑事和解制度的未来

    第二章司法过程中的对抗与合作
    ——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帕克和格里菲斯的诉讼模式理论
    三、对抗性司法及其局限性
    四、最低限度的合作模式
    五、协商性的公力合作模式
    六、私力合作模式
    七、一种新的合作性司法哲学

    第三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个模式
    一、引言
    二、“先刑后民”模式
    三、“刑民分离”模式
    四、“先民后刑”模式
    五、结论

    第四章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
    一、引言
    二、简易程序中的量刑模式
    三、“认罪审理程序”中的量刑模式
    四、普通程序中的量刑模式
    五、量刑程序的三种模式(代结语)

    第五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1)——刑事第一审程序模式之研究
    一、引言
    二、“庭后移送案卷制度”的形成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法庭调查
    四、对案卷笔录可采性的天然“推定”
    五、对案卷笔录证明力的优先接受
    六、刑事证据法的存在空间
    七、仪式化、剧场效应与庭审功能
    八、结论

    第六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2)——刑事第二审程序模式之研究
    一、引言
    二、二审程序中的“两步式构造”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调查讯问”程序
    四、不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推定法则
    五、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案卷笔录
    六、“事实复审”的神话
    七、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运动”
    八、进一步的评论

    第七章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死刑复核程序的模式与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二、死刑复核的六大程序要素
    三、死刑裁判的“风险转移”
    四、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一: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
    五、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二:非诉讼化的裁判方式
    六、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三:秘密的行政审批机制

    第八章刑事程序失灵问题的初步研究
    一、引言
    二、刑事程序法的实施机制
    三、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
    四、遵守程序所带来的利益损失问题
    五、两种法律传统的博弈
    六、法律程序的司法体制保障
    七、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 内容简介: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2版)》对因果关系问题研究尚处起步之中研究方法掌握上还有待进步探索要真正实现“思维跳跃”研究者就不能满足简单“因果”、“因多果”、“多因果”或者“多因多果”具体分析而应尽力找出那些具有理论辐射力变量因素使之对一系列问题发生具有较为普遍解释力比如说刑事程序法失灵问题分析中假如我们能够找到一条足以对各种程序规避问题都具有解释力“理论线索”并使得程序规避问题与该项理论线索之间因果联系得到充分阐释那么所谓“因果律”其实也就不难推导出来研究者理论贡献也就随之而得到确立。
  • 作者简介:
    陈瑞华,1967年生山东聊城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9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92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1995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1995-1997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1997年起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法律程序基础理论独立出版学术著作主要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年第版2005年第二版)、《刑事诉讼前沿问题》(2000年第版2006年第二版)、《看得见正义》(2000年版)、《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年版)、《程序制裁理论》(2005年版)、《法律思维方式》(2007年版)
  • 目录:
    第二版序言
    惊心动魄的跳跃(第一版序言)
    第一章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
    一、引言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三种模式
    三、刑事和解的现实利益基础
    四、刑事和解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的挑战
    五、刑事和解制度的未来

    第二章司法过程中的对抗与合作
    ——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帕克和格里菲斯的诉讼模式理论
    三、对抗性司法及其局限性
    四、最低限度的合作模式
    五、协商性的公力合作模式
    六、私力合作模式
    七、一种新的合作性司法哲学

    第三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个模式
    一、引言
    二、“先刑后民”模式
    三、“刑民分离”模式
    四、“先民后刑”模式
    五、结论

    第四章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
    一、引言
    二、简易程序中的量刑模式
    三、“认罪审理程序”中的量刑模式
    四、普通程序中的量刑模式
    五、量刑程序的三种模式(代结语)

    第五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1)——刑事第一审程序模式之研究
    一、引言
    二、“庭后移送案卷制度”的形成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法庭调查
    四、对案卷笔录可采性的天然“推定”
    五、对案卷笔录证明力的优先接受
    六、刑事证据法的存在空间
    七、仪式化、剧场效应与庭审功能
    八、结论

    第六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2)——刑事第二审程序模式之研究
    一、引言
    二、二审程序中的“两步式构造”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调查讯问”程序
    四、不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推定法则
    五、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案卷笔录
    六、“事实复审”的神话
    七、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运动”
    八、进一步的评论

    第七章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死刑复核程序的模式与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二、死刑复核的六大程序要素
    三、死刑裁判的“风险转移”
    四、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一: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
    五、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二:非诉讼化的裁判方式
    六、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三:秘密的行政审批机制

    第八章刑事程序失灵问题的初步研究
    一、引言
    二、刑事程序法的实施机制
    三、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
    四、遵守程序所带来的利益损失问题
    五、两种法律传统的博弈
    六、法律程序的司法体制保障
    七、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实务与大数据分析指引
盈科律师事务所编 张文明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出罪论
拜荣静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37辑(2023.1)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涉财执行实务精要
梁雅丽,傅庆涛,刘嘉梁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律文件解读2022.7总第205辑
人民法院出版社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评论:正当防卫 江溯
江溯 主编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判解·第23卷
陈兴良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学研究(2023年第1辑)
吴宏耀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移管研究 法学理论 郇顶著 新华正版
郇顶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38辑(2023.2)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办案实用手册(修订第八版)
人民法院出版社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指南
上海市浦东新区法学会
系列丛书 / 更多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实务与大数据分析指引
盈科律师事务所编 张文明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出罪论
拜荣静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37辑(2023.1)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涉财执行实务精要
梁雅丽,傅庆涛,刘嘉梁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律文件解读2022.7总第205辑
人民法院出版社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评论:正当防卫 江溯
江溯 主编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判解·第23卷
陈兴良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学研究(2023年第1辑)
吴宏耀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移管研究 法学理论 郇顶著 新华正版
郇顶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38辑(2023.2)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办案实用手册(修订第八版)
人民法院出版社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指南
上海市浦东新区法学会
相关图书 / 更多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实务与大数据分析指引
盈科律师事务所编 张文明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出罪论
拜荣静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37辑(2023.1)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涉财执行实务精要
梁雅丽,傅庆涛,刘嘉梁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律文件解读2022.7总第205辑
人民法院出版社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评论:正当防卫 江溯
江溯 主编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判解·第23卷
陈兴良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学研究(2023年第1辑)
吴宏耀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移管研究 法学理论 郇顶著 新华正版
郇顶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38辑(2023.2)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办案实用手册(修订第八版)
人民法院出版社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指南
上海市浦东新区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