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14-11
版次: 1
ISBN: 9787502467708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46页
字数: 146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工程技术
  •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系统地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在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8章,详细论述了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破坏机理以及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深部软岩巷道地应力实测分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岩性与破坏机理分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实测分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深部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数值分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分析等。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可供采矿工程、矿井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以上专业设计和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孔德森,男,汉族,1977年8月生,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学术骨干,同济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委员和山东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还主持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开放基金项目1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孔德森, 李纯洁.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2.孔德森, 吴燕开. 《基坑支护工程》.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2.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深部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1.3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本书主要内容

    2深部软岩巷遒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2.1工程概况
    2.1.1矿井概况
    2.1.2巷道概况
    2.2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现象
    2.3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
    2.3.1软岩的工程力学特性
    2.3.2深部软岩巷道的工程特点
    2.3.3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特点

    3深部软岩巷道地应力实测分析
    3.1地应力实测概述
    3.2地应力实测方法
    3.2.1地应力实测方法选择
    3.2.2地应力实测原理
    3.2.3应力解除法实测过程
    3.2.4地应力大小和方向确定
    3.2.5环氧树脂三轴应变计测量
    3.3地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3.3.1地应力实测工作概况
    3.3.2地应力测点布置
    3.3.3地应力实测结果
    3.4地应力实测结论与建议

    4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岩性与破坏机理分析
    4.1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岩性物相分析
    4.1.1D8ADVANCE型X射线衍射仪
    4.1.2巷道围岩岩性物相分析结果
    4.1.3巷道围岩特性分析
    4.1.4巷道围岩岩性物相分析建议
    4.2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分析

    5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实测分析
    5.1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定义
    5.2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常用实测方法
    5.3地质雷达探测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可行性分析
    5.4地质雷达仪器组成
    5.5地质雷达探测原理
    5.6地质雷达探测方法
    5.7测点布置与实测过程
    5.8巷道围岩松动圈实测结果分析
    5.8.1一700m水平中央水泵房围岩松动圈探测结果分析
    5.8.2一700m水平中央变电所围岩松动圈探测结果分析
    5.8.3一700m水平回风石门围岩松动圈探测结果分析
    5.8.4一700m水平轨道石门围岩松动圈探测结果分析
    5.8.5一700m水平皮带石门围岩松动圈探测结果分析
    5.9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实测结论

    6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6.1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支护特点
    6.2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支护原则
    6.3深部软岩巷道围岩主要支护技术
    6.4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加固技术方案
    6.4.1—700m水平中央水泵房围岩加固技术方案
    6.4.2—700m水平中央变电所围岩加固技术方案
    6.4.3一700m水平回风石门、轨道石门和皮带石门围岩加固技术方案
    6.4.4一700m水平回风石门与皮带石门立交重叠段加固技术方案
    6.5深部新掘巷道围岩支护技术方案
    6.5.1新掘巷道的初次支护
    6.5.2新掘巷道的二次支护
    6.5.3新掘巷道的底板加固
    6.5.4新掘巷道支护的施工要求

    7深部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数值分析
    7.1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7.2数值分析过程
    7.3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7.4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7.4.1一700m水平中央变电所稳定性控制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7.4.2—700m水平皮带石门稳定性控制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7.5深部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数值分析结论

    8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分析
    8.1监测目的与监测内容
    8.2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
    8.2.1巷道围岩表面收敛变形监测
    8.2.2锚杆和锚索的受力监测
    8.2.3巷道顶板离层监测
    8.3—700m水平中央变电所稳定性控制效果监测分析
    8.3.1巷道围岩表面收敛变形监测分析
    8.3.2锚杆和锚索的受力监测分析
    8.3.3巷道顶板离层监测分析
    8.4—700m水平其他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系统地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在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8章,详细论述了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破坏机理以及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深部软岩巷道地应力实测分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岩性与破坏机理分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实测分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深部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数值分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分析等。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可供采矿工程、矿井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以上专业设计和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作者简介:
    孔德森,男,汉族,1977年8月生,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学术骨干,同济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委员和山东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还主持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开放基金项目1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孔德森, 李纯洁.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2.孔德森, 吴燕开. 《基坑支护工程》.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2.
  •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深部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1.3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本书主要内容

    2深部软岩巷遒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2.1工程概况
    2.1.1矿井概况
    2.1.2巷道概况
    2.2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现象
    2.3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
    2.3.1软岩的工程力学特性
    2.3.2深部软岩巷道的工程特点
    2.3.3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特点

    3深部软岩巷道地应力实测分析
    3.1地应力实测概述
    3.2地应力实测方法
    3.2.1地应力实测方法选择
    3.2.2地应力实测原理
    3.2.3应力解除法实测过程
    3.2.4地应力大小和方向确定
    3.2.5环氧树脂三轴应变计测量
    3.3地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3.3.1地应力实测工作概况
    3.3.2地应力测点布置
    3.3.3地应力实测结果
    3.4地应力实测结论与建议

    4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岩性与破坏机理分析
    4.1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岩性物相分析
    4.1.1D8ADVANCE型X射线衍射仪
    4.1.2巷道围岩岩性物相分析结果
    4.1.3巷道围岩特性分析
    4.1.4巷道围岩岩性物相分析建议
    4.2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分析

    5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实测分析
    5.1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定义
    5.2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常用实测方法
    5.3地质雷达探测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可行性分析
    5.4地质雷达仪器组成
    5.5地质雷达探测原理
    5.6地质雷达探测方法
    5.7测点布置与实测过程
    5.8巷道围岩松动圈实测结果分析
    5.8.1一700m水平中央水泵房围岩松动圈探测结果分析
    5.8.2一700m水平中央变电所围岩松动圈探测结果分析
    5.8.3一700m水平回风石门围岩松动圈探测结果分析
    5.8.4一700m水平轨道石门围岩松动圈探测结果分析
    5.8.5一700m水平皮带石门围岩松动圈探测结果分析
    5.9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实测结论

    6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6.1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支护特点
    6.2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支护原则
    6.3深部软岩巷道围岩主要支护技术
    6.4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加固技术方案
    6.4.1—700m水平中央水泵房围岩加固技术方案
    6.4.2—700m水平中央变电所围岩加固技术方案
    6.4.3一700m水平回风石门、轨道石门和皮带石门围岩加固技术方案
    6.4.4一700m水平回风石门与皮带石门立交重叠段加固技术方案
    6.5深部新掘巷道围岩支护技术方案
    6.5.1新掘巷道的初次支护
    6.5.2新掘巷道的二次支护
    6.5.3新掘巷道的底板加固
    6.5.4新掘巷道支护的施工要求

    7深部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数值分析
    7.1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7.2数值分析过程
    7.3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7.4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7.4.1一700m水平中央变电所稳定性控制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7.4.2—700m水平皮带石门稳定性控制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7.5深部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数值分析结论

    8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分析
    8.1监测目的与监测内容
    8.2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
    8.2.1巷道围岩表面收敛变形监测
    8.2.2锚杆和锚索的受力监测
    8.2.3巷道顶板离层监测
    8.3—700m水平中央变电所稳定性控制效果监测分析
    8.3.1巷道围岩表面收敛变形监测分析
    8.3.2锚杆和锚索的受力监测分析
    8.3.3巷道顶板离层监测分析
    8.4—700m水平其他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