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治校方略研究

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治校方略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12
版次: 1
ISBN: 9787305195266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8页
字数: 21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3人买过
  •   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研究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一时期除了西南联大的辉煌历史,还有“文军长征”“鸡犬不留”“沙坪学灯”等动人片段。
      《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治校方略研究》基于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角色的研究视角,以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对大学组织发展阶段的划分为依据,将大学校长在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的生存、发展和提升中的行为、理念和角色进行剖析,为今日大学发展之观照提供可能。   张玥,1983年生,201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医学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数篇CSSCI论文,新华文摘摘编。教学事迹被《扬子晚报》和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绪论
    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与大学掌舵人
    一、抗战前后的国立大学
    (一)抗战前建立的国立大学
    (二)抗战后建立的国立大学
    (三)关于“民国五大学”
    二、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校长
    (一)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任职的概况
    (二)“大学的危难”与“校长的挑战”
    三、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的角色:掌舵人
    (一)大学校长角色论
    (二)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的“掌舵人”
    四、小结

    第二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生存:“战时需做平时看”
    一、国立大学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抗战前国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二)抗战初期关于高等教育方针的争论过程
    (三)抗战初期的高等教育政策与大学办学经费
    二、国立大学内迁的共同选择
    (一)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整体内迁
    (二)内迁中校长们“各展其能”
    (三)大学内迁的双重意义
    三、国立大学办学宗旨的确立
    (一)“国家文化之中心”与大学“教化”功能
    (二)教育救国观
    (三)“全面抗战论”与“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四)“学术救国”之责任
    (五)大学“国立化”与“现代化”
    (六)患难中的大学认同
    四、小结

    第三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发展:“炸弹下长大”
    一、校长与国立大学教师的发展
    (一)大学教师的聘用
    (二)大学教师的激励机制
    (三)大学教师的发展
    (四)“教授治校”
    二、校长与国立大学学生的发展
    (一)严格选拔和考试
    (二)通才教育
    (三)办学条件与学术风气建设
    (四)以生为本与学生自治
    三、小结

    第四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提升:“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一、国立大学校长文化观的养成
    (一)中西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
    (二)抗战时期特殊背景的催化
    二、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文化
    (一)科学民主
    (二)爱国进步
    (三)团结乐观
    三、校长与国立大学的精神和校训
    (一)国立大学的精神
    (二)国立大学的校训
    四、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教风学风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研究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一时期除了西南联大的辉煌历史,还有“文军长征”“鸡犬不留”“沙坪学灯”等动人片段。
      《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治校方略研究》基于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角色的研究视角,以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对大学组织发展阶段的划分为依据,将大学校长在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的生存、发展和提升中的行为、理念和角色进行剖析,为今日大学发展之观照提供可能。
  • 作者简介:
      张玥,1983年生,201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医学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数篇CSSCI论文,新华文摘摘编。教学事迹被《扬子晚报》和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与大学掌舵人
    一、抗战前后的国立大学
    (一)抗战前建立的国立大学
    (二)抗战后建立的国立大学
    (三)关于“民国五大学”
    二、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校长
    (一)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任职的概况
    (二)“大学的危难”与“校长的挑战”
    三、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的角色:掌舵人
    (一)大学校长角色论
    (二)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的“掌舵人”
    四、小结

    第二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生存:“战时需做平时看”
    一、国立大学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抗战前国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二)抗战初期关于高等教育方针的争论过程
    (三)抗战初期的高等教育政策与大学办学经费
    二、国立大学内迁的共同选择
    (一)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整体内迁
    (二)内迁中校长们“各展其能”
    (三)大学内迁的双重意义
    三、国立大学办学宗旨的确立
    (一)“国家文化之中心”与大学“教化”功能
    (二)教育救国观
    (三)“全面抗战论”与“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四)“学术救国”之责任
    (五)大学“国立化”与“现代化”
    (六)患难中的大学认同
    四、小结

    第三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发展:“炸弹下长大”
    一、校长与国立大学教师的发展
    (一)大学教师的聘用
    (二)大学教师的激励机制
    (三)大学教师的发展
    (四)“教授治校”
    二、校长与国立大学学生的发展
    (一)严格选拔和考试
    (二)通才教育
    (三)办学条件与学术风气建设
    (四)以生为本与学生自治
    三、小结

    第四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提升:“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一、国立大学校长文化观的养成
    (一)中西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
    (二)抗战时期特殊背景的催化
    二、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文化
    (一)科学民主
    (二)爱国进步
    (三)团结乐观
    三、校长与国立大学的精神和校训
    (一)国立大学的精神
    (二)国立大学的校训
    四、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教风学风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