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0-12
版次: 1
ISBN: 9787520358316
定价: 8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3页
分类: 经济
  •   只要存在跨期支付或交易就存在金融,因此,在远古时代金融行为就已经出现,只不过所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现代金融理论则于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该理论强调的是用技术化的方式或概率论的大数法则给资产及风险定价。所以,这种理论与现实市场的金融行为差距较远。《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从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人手来讨论金融市场行为,认为金融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信用又可分为信用本身及信用担保。对于信用本身来说,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非物质性的产品。信用担保既可以是物的东西,也可以是制度规则及之外的信用等。由于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心理素质、需求偏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每个人的信用必然是干差万别的。而这种千差万别的信用又可分为人格化的信用及非人格化的信用。正因为信用的差别性、异质性,在金融交易过程中,不同的信用所具有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因此,金融交易又可定义为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对不同信用的风险定价,由此生发出不同的金融市场及创造出无数的金融工具。
      可见,金融就是对信用的创造从而把精神性东西或非实质性产品转换为交换价值或增加财富的工具。金融既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动力,也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创立了一种新理论来重塑现代金融理论,并以此来解释现实市场金融行为,同时该理论也成了现代金融制度确立的基础。   易宪容,现任职务为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和青岛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制度经济学、现代金融理论、中国金融、国际金融、房地产金融理论、金融科技等。著有“现代合约经济学导论》《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现代金融理论前沿》《行为金融学》等30多本著作;译著有“经济解释》《佃农理论》《现代合约理论》等。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海内外财经媒体发表经济评论万多篇:主持和参与多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金融管理局、亚洲开发银行、香港大学等多项重大研究课题:曾获中国社科院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曾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EMBA导师。 1 金融的本源、实质及问题――一般性的理论分析
    1.1 前言
    1.2 金融的本源
    1.3 金融的本质
    1.4 中国金融的问题及化解

    2 中国金融市场持续稳定发展何以可能?――基于制度经济学的一般性分析
    2.1 前言
    2.2 金融服务如何才能回归于实体经济
    2.3 如何来确立中国的金融发展模式
    2.4 如何来确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2.5 小结

    3 关于新金融政策的重大理论问题
    3.1 前言
    3.2 中国的“现代金融”如何得以实现
    3.3 如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4 金融服务如何来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及人的全面发展
    3.5 如何让“双支柱”调控框架成为国家金融稳定的准则

    4 重大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4.1 导言
    4.2 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意义
    4.3 金融如何来服务于实体经济
    4.4 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如何形成
    4.5 中国股市如何向注册制转型
    4.6 金融业有效的市场竞争如何形成
    4.7 小结

    5 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
    5.1 前言
    5.2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内涵
    5.3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是有效市场资产定价的机制
    5.4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是投资者利益保障的机制
    5.5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来源
    5.6 中国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缺陷及其原因
    5.7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6 基础性制度是金融生态的核心
    6.1 金融生态的概念
    6.2 基础性制度的内涵
    6.3 基础性制度的生成
    6.4 基础性制度缺失的后果
    6.5 我国金融生态基础性制度的确立――一个案例
    6.6 结论

    7 金融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沿
    7.1 前言
    7.2 金融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权利的相互关系
    7.3 法律权利及实施等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7.4 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以及开放带来的政治变化
    7.5 不同的治理结构是其背后权力角逐的结果
    7.6 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意义

    8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制度分析
    8.1 前言
    8.2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绩及问题
    8.3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面临困境的原因
    8.4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从范式变革入手

    9 国内银行业改革机遇与困难
    9.1 国内银行业改革的新进展
    9.2 如何评估国内银行业改革新进展
    9.3 建行香港上市的机会与挑战
    9.4 目前国内银行控制风险能力不够
    9.5 从海南看国内银行业的困境

    10 中国股市基础性制度的分析
    10.1 导言
    10.2 基础性制度缺陷是股市根本症结
    10.3 金融交易与股市的基本特性
    10.4 中国股市基础性制度的内涵
    10.5 中国股市基础性制度没有准备好

    11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金融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11.1 前言
    11.2 金融市场的发展特殊性及演进
    11.3 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11.4 股权多元化的证券市场
    11.5 金融市场价格机制是存贷款利率的延伸
    11.6 建立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只要存在跨期支付或交易就存在金融,因此,在远古时代金融行为就已经出现,只不过所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现代金融理论则于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该理论强调的是用技术化的方式或概率论的大数法则给资产及风险定价。所以,这种理论与现实市场的金融行为差距较远。《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从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人手来讨论金融市场行为,认为金融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信用又可分为信用本身及信用担保。对于信用本身来说,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非物质性的产品。信用担保既可以是物的东西,也可以是制度规则及之外的信用等。由于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心理素质、需求偏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每个人的信用必然是干差万别的。而这种千差万别的信用又可分为人格化的信用及非人格化的信用。正因为信用的差别性、异质性,在金融交易过程中,不同的信用所具有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因此,金融交易又可定义为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对不同信用的风险定价,由此生发出不同的金融市场及创造出无数的金融工具。
      可见,金融就是对信用的创造从而把精神性东西或非实质性产品转换为交换价值或增加财富的工具。金融既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动力,也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创立了一种新理论来重塑现代金融理论,并以此来解释现实市场金融行为,同时该理论也成了现代金融制度确立的基础。
  • 作者简介:
      易宪容,现任职务为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和青岛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制度经济学、现代金融理论、中国金融、国际金融、房地产金融理论、金融科技等。著有“现代合约经济学导论》《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现代金融理论前沿》《行为金融学》等30多本著作;译著有“经济解释》《佃农理论》《现代合约理论》等。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海内外财经媒体发表经济评论万多篇:主持和参与多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金融管理局、亚洲开发银行、香港大学等多项重大研究课题:曾获中国社科院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曾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EMBA导师。
  • 目录:
    1 金融的本源、实质及问题――一般性的理论分析
    1.1 前言
    1.2 金融的本源
    1.3 金融的本质
    1.4 中国金融的问题及化解

    2 中国金融市场持续稳定发展何以可能?――基于制度经济学的一般性分析
    2.1 前言
    2.2 金融服务如何才能回归于实体经济
    2.3 如何来确立中国的金融发展模式
    2.4 如何来确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2.5 小结

    3 关于新金融政策的重大理论问题
    3.1 前言
    3.2 中国的“现代金融”如何得以实现
    3.3 如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4 金融服务如何来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及人的全面发展
    3.5 如何让“双支柱”调控框架成为国家金融稳定的准则

    4 重大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4.1 导言
    4.2 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意义
    4.3 金融如何来服务于实体经济
    4.4 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如何形成
    4.5 中国股市如何向注册制转型
    4.6 金融业有效的市场竞争如何形成
    4.7 小结

    5 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
    5.1 前言
    5.2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内涵
    5.3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是有效市场资产定价的机制
    5.4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是投资者利益保障的机制
    5.5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来源
    5.6 中国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缺陷及其原因
    5.7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6 基础性制度是金融生态的核心
    6.1 金融生态的概念
    6.2 基础性制度的内涵
    6.3 基础性制度的生成
    6.4 基础性制度缺失的后果
    6.5 我国金融生态基础性制度的确立――一个案例
    6.6 结论

    7 金融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沿
    7.1 前言
    7.2 金融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权利的相互关系
    7.3 法律权利及实施等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7.4 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以及开放带来的政治变化
    7.5 不同的治理结构是其背后权力角逐的结果
    7.6 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意义

    8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制度分析
    8.1 前言
    8.2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绩及问题
    8.3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面临困境的原因
    8.4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从范式变革入手

    9 国内银行业改革机遇与困难
    9.1 国内银行业改革的新进展
    9.2 如何评估国内银行业改革新进展
    9.3 建行香港上市的机会与挑战
    9.4 目前国内银行控制风险能力不够
    9.5 从海南看国内银行业的困境

    10 中国股市基础性制度的分析
    10.1 导言
    10.2 基础性制度缺陷是股市根本症结
    10.3 金融交易与股市的基本特性
    10.4 中国股市基础性制度的内涵
    10.5 中国股市基础性制度没有准备好

    11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金融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11.1 前言
    11.2 金融市场的发展特殊性及演进
    11.3 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11.4 股权多元化的证券市场
    11.5 金融市场价格机制是存贷款利率的延伸
    11.6 建立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营销实务: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金融营销实务
吴莹、刘雄英 主编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法学(第四版)()
岳彩申 盛学军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衍生品:灵药还是毒药?
(马耳他)西蒙·格里马(Simon,Grima),(希)埃莱夫塞里奥斯·I.塔拉西诺斯(Eleftherios,I.Thalassinos)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危机500年:金色的镣铐(纵观救市措施如何再造金融体系、重塑世界格局)
彭兴庭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生态:金融如何助力可持续发展
[印]石天傑 著;郭栋 译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美)希拉里·J.艾伦 著,赵大伟 等译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法治前沿(总第2辑)
刘贵祥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会计探索与实践 (上下册)
江苏省金融会计协会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学(精编版)第六版(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本教材第五版曾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配套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
黄达 张杰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资产保全处置实务精要
张元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风险管理
王天一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科技概论
徐索菲 刘志洋 解瑶姝 主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
易宪容 著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中国居住正义的理论研究
易宪容;郑丽雅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汇率、流动性及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
易宪容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理论研究
易宪容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现代合约理论(修订本)
易宪容、罗仲伟 编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房价博弈
易宪容 著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房地产与金融市场
易宪容 著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繁荣下的理性——天下财经
易宪容 著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易宪客作品集:婚纱照的陷阱
易宪容 著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股市牛虻:擦亮投资者眼睛
易宪容 著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扩展市场:经济繁荣的泉源
易宪容 著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理论研究
金融市场的合约分析
易宪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