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0-08
版次: 1
ISBN: 9787569513196
定价: 18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716页
字数: 679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7人买过
  • 本书将唐代美学放在整个美学长河中观照,改线性体例为立体结构,在多门类多范畴的分解综合中显示史的动态演变状貌,突破了纯编年体和作品自然性排列的做法。作者深入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橥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使美学史成为碧波荡漾的活水一潭。 吴功正,江苏如皋人。博士生导师,文艺评论家。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和断代美学史。出版《小说美学》《明清短篇小说概论》《六朝园林》《六朝文学》等学术专著十余部。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绪 言 唐代美学史概述 001

     

    第一编 隋代美学史

    第一章 隋代美学史状貌 023

    第一节 六朝美学史与隋代美学史 023

    第二节 “斫雕为朴”的审美强制 026

    第三节 隋代美学的哲学基础:王通哲学 033

    第四节 文炀二帝、南北二方的美学比较 038

    第二章 隋代美学史地位 050

     

    第二编 初唐美学史

    第三章 初唐史学—美学 055

    第一节 初唐“史学热”的动因及其概况 055

    第二节 史学—美学 057

    第三节 《史通》之史学—美学 062

     

    第四章 唐太宗李世民 072

    第一节 社稷重于一切的价值观 072

    第二节 对文艺现象的审美阐释 074

    第三节 诗美评价 078

    第五章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 084

    第一节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的具体表征 084

    第二节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共时的美学史意义 089

    第六章 丽化与俗化的审美倾向 093

    第一节 丽化与俗化的具体表征 093

    第二节 丽化与俗化的美学史意义 099

    第七章 初唐“四杰” 101

    第一节 审美功能认知 101

    第二节 审美情感体认 104

    第三节 美学思想特点 105

    第四节 承绪与改造的审美历程 109

    第五节 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 114

    第六节 时间审美 118

    第七节 审美重大走向 120

    第八节 “四杰”评价 128

    第八章 刘希夷、张若虚 131

    第一节 刘希夷的诗美 131

    第二节 张若虚的诗美 134

    第三节 刘希夷、张若虚所体现的路标意义 137

    第九章 陈子昂 138

    第一节 “兴寄”“风骨”的美学思想 139

    第二节 “兴寄”“风骨”的审美体现 143

    第十章 初唐美学史地位 151

    第一节 变革六朝、铸造唐音 151

    第二节 美学精神 153

    第三节 审美活动特点 158

     

    第三编 盛唐美学史

    第十一章 张说 163

    第一节 张说的美学思想 163

    第二节 张说的转捩意义 166

    第十二章 盛唐社会和美学精神 171

    第一节 社会演变和美学 171

    第二节 个性气质和美学 173

    第三节 文化精神和美学 174

    第十三章 盛唐曙光 176

    第一节 盛唐气象的感应 176

    第二节 边塞诗风 177

    第三节 吴中诗派 178

    第四节 岭南诗人 182

    第五节 盛唐气象曙光 188

    第十四章 王维 190

    第一节 人生历程与审美历程 190

    第二节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 198

    第三节 空间感、色彩感和声律感 204

    第四节 诗的禅意化 209

    第十五章 孟浩然 214

    第一节 入仕与出仕 214

    第二节 美学风格 220

    第三节 王孟比较 224

    第四节 山水田园诗派美学风貌 226

    第十六章 王昌龄 233

    第一节 诗美学思想 233

    第二节 诗美特征 239

    第十七章 高适 247

    第一节 人生经历与美学风貌 247

    第二节 边塞诗美 256

    第十八章 岑参 259

    第一节 英雄主义与美学风貌 259

    第二节 诗美特征 261

    第三节 高岑比较 267

    第四节 边塞诗派美学风貌 268

    第十九章 殷璠 271

    第一节 美学思想 271

    第二节 美学范畴:“兴象” 273

    第三节 盛唐时代色彩 275

    第二十章 李白 278

    第一节 个性气质 278

    第二节 美学思想 293

    第三节 审美成就 298

    第二十一章 辞赋散文美学 311

    第一节 发展概况和基本估价 311

    第二节 美学面貌和特征 312

    第三节 辞赋散文美学的盛唐之风 315

     

    第二十二章 盛唐美学精神 321

    第一节 “人”的特点 321

    第二节 审美风貌 326

     

    第四编 盛中唐嬗变期

    第二十三章 杜甫 337

    第一节 美学思想 337

    第二节 人生经历与美学精神 351

    第三节 审美风貌 367

     

    第五编 中唐美学史

    第二十四章 美学复古思潮 381

    第一节 基本内容 381

    第二节 主要内涵 384

    第二十五章 大历诗风 386

    第一节 盛唐余绪 386

    第二节 中唐面目 388

    第三节 审美表征 390

    第四节 顾况的意义 395

    第二十六章 大历、贞元的美学理论 398

    第一节 并存现象 398

    第二节 高仲武美学观点 400

    第三节 皎然的美学思想 402

    第二十七章 孟郊 411

    第一节 诗美的主体根源 411

    第二节 诗美特征及历史地位 413

    第二十八章 韩愈 418

    第一节 诗美学理论 418

    第二节 诗审美成就 422

    第三节 古文运动 428

    第四节 散文审美成就 438

    第五节 韩愈的地位 444

    第二十九章 李贺 447

    第一节 心态描述及其形成原因 447

    第二节 诗美表征 451

    第三节 美学史影响 457

    第三十章 柳宗元 460

    第一节 思想家特点 461

    第二节 美学论 463

    第三节 散文美学贡献 469

    第四节 诗美概述 474

    第三十一章 刘禹锡 479

    第一节 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479

    第二节 审美个性和诗美特征 483

    第三十二章 白居易 492

    第一节 文化—审美心理二元组合 492

    第二节 美学论述二元结构 498

    第三节 审美创作二元形态 503

    第三十三章 元稹及元和体 507

    第一节 诗美论和诗美创作 507

    第二节 关于元和体 511

     

    第三十四章 中唐美学史 514

    第一节 审美心理结构 514

    第二节 中唐美学意义 518

     

    第六编 晚唐美学

    第三十五章 晚唐美学概况 527

    第一节 美学思想 527

    第二节 美学状貌 532

    第三节 美学思潮 538

    第三十六章 李商隐 545

    第一节 迷蒙意象 545

    第二节 诗美现象 549

    第三节 形成要素 553

    第三十七章 司空图 557

    第一节 美的本体确认 557

    第二节 《诗品》美学思想 563

    第三十八章 小说美学 567

    第一节 小说美学观念 567

    第二节 小说美学特点 572

     

    第七编 门类美学

    第三十九章 建筑、园林美学 581

    第一节 都城、皇家建筑、园林 582

    第二节 私家建筑、园林 594

    第三节 寺观建筑、园林 597

    第四节 美学特征和美学史地位 598

    第四十章 书法美学 605

    第一节 书法美学思想 605

    第二节 美学成就 623

    第三节 佛教与书法美学 630

    第四十一章 乐舞美学 642

    第一节 隋代乐舞 642

    第二节 唐代乐舞 645

    第四十二章 美术美学 658

    第一节 美学思想 658

    第二节 美学成就 668

    第四十三章 服饰美学 682

    第一节 演变概况 682

    第二节 基本特征 684

    第三节 中外交流 686

    第四十四章 茶道美学 687

    第一节 《茶经》和茶道 687

    第二节 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 690

    第三节 审美格调和审美影响 693

     

    第八编 五代美学

    第四十五章 五代文学美学 699

    第一节 美学思想 699

    第二节 词的审美成就 704

    第四十六章 五代的绘画美学 712

    第一节 美学思想 712

    第二节 美学成就 713

     
  • 内容简介:
    本书将唐代美学放在整个美学长河中观照,改线性体例为立体结构,在多门类多范畴的分解综合中显示史的动态演变状貌,突破了纯编年体和作品自然性排列的做法。作者深入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橥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使美学史成为碧波荡漾的活水一潭。
  • 作者简介:
    吴功正,江苏如皋人。博士生导师,文艺评论家。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和断代美学史。出版《小说美学》《明清短篇小说概论》《六朝园林》《六朝文学》等学术专著十余部。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 目录:
    绪 言 唐代美学史概述 001

     

    第一编 隋代美学史

    第一章 隋代美学史状貌 023

    第一节 六朝美学史与隋代美学史 023

    第二节 “斫雕为朴”的审美强制 026

    第三节 隋代美学的哲学基础:王通哲学 033

    第四节 文炀二帝、南北二方的美学比较 038

    第二章 隋代美学史地位 050

     

    第二编 初唐美学史

    第三章 初唐史学—美学 055

    第一节 初唐“史学热”的动因及其概况 055

    第二节 史学—美学 057

    第三节 《史通》之史学—美学 062

     

    第四章 唐太宗李世民 072

    第一节 社稷重于一切的价值观 072

    第二节 对文艺现象的审美阐释 074

    第三节 诗美评价 078

    第五章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 084

    第一节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的具体表征 084

    第二节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共时的美学史意义 089

    第六章 丽化与俗化的审美倾向 093

    第一节 丽化与俗化的具体表征 093

    第二节 丽化与俗化的美学史意义 099

    第七章 初唐“四杰” 101

    第一节 审美功能认知 101

    第二节 审美情感体认 104

    第三节 美学思想特点 105

    第四节 承绪与改造的审美历程 109

    第五节 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 114

    第六节 时间审美 118

    第七节 审美重大走向 120

    第八节 “四杰”评价 128

    第八章 刘希夷、张若虚 131

    第一节 刘希夷的诗美 131

    第二节 张若虚的诗美 134

    第三节 刘希夷、张若虚所体现的路标意义 137

    第九章 陈子昂 138

    第一节 “兴寄”“风骨”的美学思想 139

    第二节 “兴寄”“风骨”的审美体现 143

    第十章 初唐美学史地位 151

    第一节 变革六朝、铸造唐音 151

    第二节 美学精神 153

    第三节 审美活动特点 158

     

    第三编 盛唐美学史

    第十一章 张说 163

    第一节 张说的美学思想 163

    第二节 张说的转捩意义 166

    第十二章 盛唐社会和美学精神 171

    第一节 社会演变和美学 171

    第二节 个性气质和美学 173

    第三节 文化精神和美学 174

    第十三章 盛唐曙光 176

    第一节 盛唐气象的感应 176

    第二节 边塞诗风 177

    第三节 吴中诗派 178

    第四节 岭南诗人 182

    第五节 盛唐气象曙光 188

    第十四章 王维 190

    第一节 人生历程与审美历程 190

    第二节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 198

    第三节 空间感、色彩感和声律感 204

    第四节 诗的禅意化 209

    第十五章 孟浩然 214

    第一节 入仕与出仕 214

    第二节 美学风格 220

    第三节 王孟比较 224

    第四节 山水田园诗派美学风貌 226

    第十六章 王昌龄 233

    第一节 诗美学思想 233

    第二节 诗美特征 239

    第十七章 高适 247

    第一节 人生经历与美学风貌 247

    第二节 边塞诗美 256

    第十八章 岑参 259

    第一节 英雄主义与美学风貌 259

    第二节 诗美特征 261

    第三节 高岑比较 267

    第四节 边塞诗派美学风貌 268

    第十九章 殷璠 271

    第一节 美学思想 271

    第二节 美学范畴:“兴象” 273

    第三节 盛唐时代色彩 275

    第二十章 李白 278

    第一节 个性气质 278

    第二节 美学思想 293

    第三节 审美成就 298

    第二十一章 辞赋散文美学 311

    第一节 发展概况和基本估价 311

    第二节 美学面貌和特征 312

    第三节 辞赋散文美学的盛唐之风 315

     

    第二十二章 盛唐美学精神 321

    第一节 “人”的特点 321

    第二节 审美风貌 326

     

    第四编 盛中唐嬗变期

    第二十三章 杜甫 337

    第一节 美学思想 337

    第二节 人生经历与美学精神 351

    第三节 审美风貌 367

     

    第五编 中唐美学史

    第二十四章 美学复古思潮 381

    第一节 基本内容 381

    第二节 主要内涵 384

    第二十五章 大历诗风 386

    第一节 盛唐余绪 386

    第二节 中唐面目 388

    第三节 审美表征 390

    第四节 顾况的意义 395

    第二十六章 大历、贞元的美学理论 398

    第一节 并存现象 398

    第二节 高仲武美学观点 400

    第三节 皎然的美学思想 402

    第二十七章 孟郊 411

    第一节 诗美的主体根源 411

    第二节 诗美特征及历史地位 413

    第二十八章 韩愈 418

    第一节 诗美学理论 418

    第二节 诗审美成就 422

    第三节 古文运动 428

    第四节 散文审美成就 438

    第五节 韩愈的地位 444

    第二十九章 李贺 447

    第一节 心态描述及其形成原因 447

    第二节 诗美表征 451

    第三节 美学史影响 457

    第三十章 柳宗元 460

    第一节 思想家特点 461

    第二节 美学论 463

    第三节 散文美学贡献 469

    第四节 诗美概述 474

    第三十一章 刘禹锡 479

    第一节 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479

    第二节 审美个性和诗美特征 483

    第三十二章 白居易 492

    第一节 文化—审美心理二元组合 492

    第二节 美学论述二元结构 498

    第三节 审美创作二元形态 503

    第三十三章 元稹及元和体 507

    第一节 诗美论和诗美创作 507

    第二节 关于元和体 511

     

    第三十四章 中唐美学史 514

    第一节 审美心理结构 514

    第二节 中唐美学意义 518

     

    第六编 晚唐美学

    第三十五章 晚唐美学概况 527

    第一节 美学思想 527

    第二节 美学状貌 532

    第三节 美学思潮 538

    第三十六章 李商隐 545

    第一节 迷蒙意象 545

    第二节 诗美现象 549

    第三节 形成要素 553

    第三十七章 司空图 557

    第一节 美的本体确认 557

    第二节 《诗品》美学思想 563

    第三十八章 小说美学 567

    第一节 小说美学观念 567

    第二节 小说美学特点 572

     

    第七编 门类美学

    第三十九章 建筑、园林美学 581

    第一节 都城、皇家建筑、园林 582

    第二节 私家建筑、园林 594

    第三节 寺观建筑、园林 597

    第四节 美学特征和美学史地位 598

    第四十章 书法美学 605

    第一节 书法美学思想 605

    第二节 美学成就 623

    第三节 佛教与书法美学 630

    第四十一章 乐舞美学 642

    第一节 隋代乐舞 642

    第二节 唐代乐舞 645

    第四十二章 美术美学 658

    第一节 美学思想 658

    第二节 美学成就 668

    第四十三章 服饰美学 682

    第一节 演变概况 682

    第二节 基本特征 684

    第三节 中外交流 686

    第四十四章 茶道美学 687

    第一节 《茶经》和茶道 687

    第二节 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 690

    第三节 审美格调和审美影响 693

     

    第八编 五代美学

    第四十五章 五代文学美学 699

    第一节 美学思想 699

    第二节 词的审美成就 704

    第四十六章 五代的绘画美学 712

    第一节 美学思想 712

    第二节 美学成就 713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宋代美学史(修订本)(美学史论稿)
吴功正 著
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六朝美学史(修订本)(美学史论稿)
吴功正 著
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中国美学史论(美学史论稿)
吴功正 著
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披星戴月集
吴功正 著
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宋代美学史
吴功正 著
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走进台湾
吴功正 著
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山水诗注析——古诗注析丛书
吴功正 编
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中国文学美学(上中下卷·精装)
吴功正 著
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毛泽东诗词鉴赏
吴功正 编
唐代美学史(修订版)(美学史论稿)
六朝园林
吴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