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12
版次: 1
ISBN: 9787564138875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49页
字数: 206千字
分类: 管理
1人买过
  •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重点考察了控制权在VC与EN相机配置的激励有效性问题,并对激励约束强度是否取决于两者对风险企业的贡献程度以及由此所获得的控制权之间的对称性进行了理论推演,进一步地构造了不同融资方式下VC与EN的效用函数以及相关约束 本书专用术语注释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理论模型

    1.2.2 实证检验

    1.3 研究的目的、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本书的研究结构

    1.4.3 主要的创新点

    2 文献回顾

    2.1 风险投资

    2.1.1 风险投资的特征

    2.1.2 传统公司财务理论与风险投资的比较

    2.2 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概念的提出

    2.2.1 控制权的界定

    2.2.2 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安排

    2.3 存在于风险投资企业中的代理成本

    2.3.1 存在于风险投资者、VC之间的代理成本

    2.3.2 存在于VC-EN之间的代理成本

    2.4 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配置模型

    2.4.1 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转移模型及其扩展

    2.4.2 引进人力资本的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转移模型

    2.4.3 多重与连续的风险企业控制权分配模型

    2.4.4 对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模型的检验

    2.5 本章小结

    3 VC持股公司控制权配置与代理成本:VC与EN机会主义行为动因分析

    3.1 基本假设

    3.1.1 风险投资中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3.1.2 风险投资中双边道德风险

    3.1.3 变量的刻画

    3.2 考虑剩余索取权的EN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动因模型

    3.3 考虑剩余控制权的机会主义行为动因模型

    3.4 进一步的讨论

    3.4.1 VC社会声誉的引入

    3.4.2 委托代理层级与VC和EN的激励合约

    3.4.3 不同的融资方式与VC和EN的激励合约

    3.4.4 控制权配置的激励效应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配置单边激励模型:对EN激励效应的讨论

    4.1 模型的基本假设

    4.2 考虑控制权的风险企业融资模型分析框架

    4.3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4.4 一次性融资模型的建立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模型求解与讨论

    4.5 分阶段融资模型

    4.5.1 基本假设

    4.5.2 模型的建立

    4.5.3 求解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风险投资家社会声誉的多阶段融资激励模型

    5.1 模型的基本假设

    5.2 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的动态融资模型

    5.3 两阶段模型

    5.4 模型的求解

    5.4.1 模型的求解

    5.4.2 简要结论

    5.5 模拟算例

    5.5.1 背景介绍

    5.5.2 融资安排

    5.5.3 案例评析

    5.6 本章小结

    6 委托代理框架下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配置:双边激励模型与实证检验

    6.1 基本假设

    6.2 单层委托代理框架的风险投资激励机制的设计

    6.2.1 VC、EN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及激励机制

    6.2.2 风险投资者、VC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及激励机制

    6.3 双层委托代理框架下的风险投资激励机制设计

    6.4 双层委托代理框架下风险投资激励效应分析

    6.4.1 单层委托代理分析框架对激励效果的扭曲分析

    6.4.2 激励的影响因素分析

    6.5 风险投资企业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检验

    6.5.1 假设的提出

    6.5.2 数据来源

    6.5.3 引入变异系数分析方法选取研究变量

    6.5.4 描述性统计

    6.5.5 实证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融资方式与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配置激励模型

    7.1 风险投资者、VC、EN的代理模型

    7.1.1 基本假设与变量设定

    7.1.2 时间顺序

    7.1.3 效用函数

    7.1.4 信息完全对称情况下激励水平

    7.2 普通股契约下VC与EN激励水平

    7.3 可转换债券契约VC与EN激励水平

    7.3.1 假设条件

    7.3.2 双边道德风险下VC与EN之间的委托代理激励水平

    7.4 双边道德风险的解决方法

    7.4.1 控制权收益的引入

    7.4.2 引入控制权后的激励水平

    7.5 本章小结

    8 企业绩效、高管人力资本特征与控制权配置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深市

    中小板风险投资企业经验数据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1.1 企业绩效与控制权配置

    8.1.2 高管人力资本特征与控制权配置

    8.2 样本选取和研究变量

    8.2.1 样本选取和描述

    8.2.2 研究变量设计

    8.2.3 模型的建立

    8.3 实证检验

    8.3.1 描述性统计

    8.3.2 区间分析

    8.3.3 单变量分析

    8.3.4 回归分析

    8.3.5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本书的局限

    9.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重点考察了控制权在VC与EN相机配置的激励有效性问题,并对激励约束强度是否取决于两者对风险企业的贡献程度以及由此所获得的控制权之间的对称性进行了理论推演,进一步地构造了不同融资方式下VC与EN的效用函数以及相关约束
  • 目录:
    本书专用术语注释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理论模型

    1.2.2 实证检验

    1.3 研究的目的、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本书的研究结构

    1.4.3 主要的创新点

    2 文献回顾

    2.1 风险投资

    2.1.1 风险投资的特征

    2.1.2 传统公司财务理论与风险投资的比较

    2.2 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概念的提出

    2.2.1 控制权的界定

    2.2.2 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安排

    2.3 存在于风险投资企业中的代理成本

    2.3.1 存在于风险投资者、VC之间的代理成本

    2.3.2 存在于VC-EN之间的代理成本

    2.4 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配置模型

    2.4.1 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转移模型及其扩展

    2.4.2 引进人力资本的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转移模型

    2.4.3 多重与连续的风险企业控制权分配模型

    2.4.4 对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模型的检验

    2.5 本章小结

    3 VC持股公司控制权配置与代理成本:VC与EN机会主义行为动因分析

    3.1 基本假设

    3.1.1 风险投资中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3.1.2 风险投资中双边道德风险

    3.1.3 变量的刻画

    3.2 考虑剩余索取权的EN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动因模型

    3.3 考虑剩余控制权的机会主义行为动因模型

    3.4 进一步的讨论

    3.4.1 VC社会声誉的引入

    3.4.2 委托代理层级与VC和EN的激励合约

    3.4.3 不同的融资方式与VC和EN的激励合约

    3.4.4 控制权配置的激励效应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配置单边激励模型:对EN激励效应的讨论

    4.1 模型的基本假设

    4.2 考虑控制权的风险企业融资模型分析框架

    4.3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4.4 一次性融资模型的建立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模型求解与讨论

    4.5 分阶段融资模型

    4.5.1 基本假设

    4.5.2 模型的建立

    4.5.3 求解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风险投资家社会声誉的多阶段融资激励模型

    5.1 模型的基本假设

    5.2 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的动态融资模型

    5.3 两阶段模型

    5.4 模型的求解

    5.4.1 模型的求解

    5.4.2 简要结论

    5.5 模拟算例

    5.5.1 背景介绍

    5.5.2 融资安排

    5.5.3 案例评析

    5.6 本章小结

    6 委托代理框架下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配置:双边激励模型与实证检验

    6.1 基本假设

    6.2 单层委托代理框架的风险投资激励机制的设计

    6.2.1 VC、EN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及激励机制

    6.2.2 风险投资者、VC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及激励机制

    6.3 双层委托代理框架下的风险投资激励机制设计

    6.4 双层委托代理框架下风险投资激励效应分析

    6.4.1 单层委托代理分析框架对激励效果的扭曲分析

    6.4.2 激励的影响因素分析

    6.5 风险投资企业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检验

    6.5.1 假设的提出

    6.5.2 数据来源

    6.5.3 引入变异系数分析方法选取研究变量

    6.5.4 描述性统计

    6.5.5 实证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融资方式与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配置激励模型

    7.1 风险投资者、VC、EN的代理模型

    7.1.1 基本假设与变量设定

    7.1.2 时间顺序

    7.1.3 效用函数

    7.1.4 信息完全对称情况下激励水平

    7.2 普通股契约下VC与EN激励水平

    7.3 可转换债券契约VC与EN激励水平

    7.3.1 假设条件

    7.3.2 双边道德风险下VC与EN之间的委托代理激励水平

    7.4 双边道德风险的解决方法

    7.4.1 控制权收益的引入

    7.4.2 引入控制权后的激励水平

    7.5 本章小结

    8 企业绩效、高管人力资本特征与控制权配置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深市

    中小板风险投资企业经验数据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1.1 企业绩效与控制权配置

    8.1.2 高管人力资本特征与控制权配置

    8.2 样本选取和研究变量

    8.2.1 样本选取和描述

    8.2.2 研究变量设计

    8.2.3 模型的建立

    8.3 实证检验

    8.3.1 描述性统计

    8.3.2 区间分析

    8.3.3 单变量分析

    8.3.4 回归分析

    8.3.5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本书的局限

    9.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非线性数据挖掘
吴斌 著;张小乾;孙怀江;张庆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超声骨刀在阻生牙拔除中的应用
吴斌 黄圣运 译;[意]安吉洛·卡达雷利(Angelo.Cardarelli)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肠道疾病学
吴斌 著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水彩写生技法
吴斌 著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心理学与谈判技巧
吴斌 著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管理4.0:中西融汇的管理新思潮
吴斌 著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研究——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为中心
吴斌 著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王维著色山水图研究
吴斌 著;刘九洲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风电设备制造服务系统研究
吴斌 著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明毅文库:物流配送车辆路径问题及其智能优化算法
吴斌 著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当代优秀悬疑故事作品集:藏在瑞士军刀里的密码
吴斌 著
双边激励、融资方式与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吴斌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