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12
版次: 1
ISBN: 9787301236819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7页
字数: 367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21人买过
  •   文类是文学理论的古老范畴之一,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作为文学理论范畴,文类涵括以结构、内容、风格、功能等标准划分的一切文学作品类型。颇出人意外的一个事实是,两千多年来,中外古今对于文类的认识却始终存有模糊、分歧甚至淆乱之处,尚无比较集中统一的意见和说法。《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追根溯源,分析了西方和中国古代对于“文类”的认识历程,提出了“文类是审美策略”的观点,进而探讨了文类等级、界限、意识以及文类与文学经典、缺类现象等基本问题。   陈军,1977年生,江苏盐城人,1995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被保送至扬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工作。2002-2007年扬州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博连读,获文学博士学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第十三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UTD)访问学者(2011-2012)。2011年7月-2013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并顺利出站(合作导师:童庆炳教授)。出版专著《建构与解构:文艺学美学论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4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南京大学学报》《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战线》等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含译文)六十多篇。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文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报》《人大复印资料》等各级各类期刊引用或转载三十多篇(次)。现为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序言
    引言文类问题的历史回顾

    第一章“文类”范畴探析
    第一节西方语境中的文类范畴
    第二节我国文论界的文类范畴
    第三节“文类是审美策略”论的提出
    第四节小结

    第二章文类等级论
    第一节文类等级产生原因及其实质
    第二节文类等级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文类等级与身份认同
    第四节文类等级与身份认同的个案考察:以中国古代戏曲为例

    第三章文类界限论
    第一节文类界限的特征
    第二节文类界限与文学创作
    第三节文类界限与文学接受
    第四节文类界限与文学批评
    第五节“以A为B”现象的考察与批评
    第六节跨文类写作现象辨析

    第四章文类与文学经典论
    第一节关于“文学经典
    第二节压力与反抗:文类的规范诗学与文学经典
    第三节位序与权力:文类等级区划与文学经典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缺类现象论——以“中国无悲剧”命题为例
    第一节“中国无悲剧”命题百年
    第二节“中国无悲剧”是个伪命题
    第三节余论:“中国无悲剧”命题的现代反思

    第六章文类替代论
    第一节文类与互文性
    第二节文类与文本类型性
    第三节文类与构建型式
    第四节余论

    第七章文类意识论
    第一节文类意识与文学性内涵
    第二节文类意识与文学性蔓延
    第三节文类意识与策略选择
    结语
    附录文学分类常用范畴使用状况举隅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文类是文学理论的古老范畴之一,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作为文学理论范畴,文类涵括以结构、内容、风格、功能等标准划分的一切文学作品类型。颇出人意外的一个事实是,两千多年来,中外古今对于文类的认识却始终存有模糊、分歧甚至淆乱之处,尚无比较集中统一的意见和说法。《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追根溯源,分析了西方和中国古代对于“文类”的认识历程,提出了“文类是审美策略”的观点,进而探讨了文类等级、界限、意识以及文类与文学经典、缺类现象等基本问题。
  • 作者简介:
      陈军,1977年生,江苏盐城人,1995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被保送至扬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工作。2002-2007年扬州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博连读,获文学博士学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第十三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UTD)访问学者(2011-2012)。2011年7月-2013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并顺利出站(合作导师:童庆炳教授)。出版专著《建构与解构:文艺学美学论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4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南京大学学报》《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战线》等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含译文)六十多篇。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文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报》《人大复印资料》等各级各类期刊引用或转载三十多篇(次)。现为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目录:
    序言
    引言文类问题的历史回顾

    第一章“文类”范畴探析
    第一节西方语境中的文类范畴
    第二节我国文论界的文类范畴
    第三节“文类是审美策略”论的提出
    第四节小结

    第二章文类等级论
    第一节文类等级产生原因及其实质
    第二节文类等级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文类等级与身份认同
    第四节文类等级与身份认同的个案考察:以中国古代戏曲为例

    第三章文类界限论
    第一节文类界限的特征
    第二节文类界限与文学创作
    第三节文类界限与文学接受
    第四节文类界限与文学批评
    第五节“以A为B”现象的考察与批评
    第六节跨文类写作现象辨析

    第四章文类与文学经典论
    第一节关于“文学经典
    第二节压力与反抗:文类的规范诗学与文学经典
    第三节位序与权力:文类等级区划与文学经典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缺类现象论——以“中国无悲剧”命题为例
    第一节“中国无悲剧”命题百年
    第二节“中国无悲剧”是个伪命题
    第三节余论:“中国无悲剧”命题的现代反思

    第六章文类替代论
    第一节文类与互文性
    第二节文类与文本类型性
    第三节文类与构建型式
    第四节余论

    第七章文类意识论
    第一节文类意识与文学性内涵
    第二节文类意识与文学性蔓延
    第三节文类意识与策略选择
    结语
    附录文学分类常用范畴使用状况举隅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中西之间——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优秀论文集(自然卷)
桑建平 主编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经典阅读文丛·国富论
[英]斯密 著;贯丽丽 译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汉语读写中级冲刺篇I
杨德峰、成宁 著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汉语听说·高级飞翔篇Ⅲ
刘立新、雷雯、池玮敏 著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汉语 初级起步篇I(第三版)博雅国际汉语精品教材
李晓琪 主编, 任雪梅,徐晶凝 编著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英语写作教程(3)
吴松江、陈琳、周春秀 编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III(第2版)
金舒年;陈莉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英语听说教程(4)
吴松江、陈琳、王冰、肖传芬 编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英语阅读教程(2)
吴松江、陈琳、洪梅、陈君、陈颖 编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经典阅读文丛君主论
[意]马基雅维利 著;李静 译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中西之间——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优秀论文集(人文卷)
李建中 主编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博雅英语写作教程(2)
吴松江、陈琳、周春秀、黄翠芬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