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建筑新史学丛书

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建筑新史学丛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9-08
版次: 1
ISBN: 9787564182304
定价: 17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7页
9人买过
  •   元明清时期大运河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南粮北运以保证京师供给和社稷稳定,并带来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大运河之所以能长期正常使用与运转,与其成熟的管理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而管理建筑则是管理制度运作的空间载体。《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建筑新史学丛书》以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元明清三代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总结了大运河管理制度的二元结构、分段管理、程限管理等重要特征,进而研究了大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沿线管理建筑设置的关联性,重点研究了山东段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分析了运河管理制度运作及管理建筑对淮安、济宁的城市布局、文化景观、地方建设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管理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内部空间与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之间的关系。
      《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建筑新史学丛书》适合建筑、历史、历史地理、文化遗产保护、遗产旅游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与爱好者阅读。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1.1 “大运河”的概念界定
    1.2 研究时间跨度
    1.3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现有研究威果述评
    3.1 国内研究成果现状
    3.2 国外研究成果现状
    3.3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4.1 查阅历史文献以梳理大运河管理制度与管理建筑的历史脉络
    4.2 实地调查长江以北段运河以了解管理建筑分布重点地段
    4.3 用多学科交叉的视野研究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的关联性
    4.4 用数据分析方法对管理建筑的空间分布态势等进行量化分析

    第一章 由简至繁,河漕交融:元旦月清大运河管理制度演进轨迹
    第一节 从无到有:元代以前运河管理制度演进概述
    1.1 隋唐以前
    1.2 隋唐
    1.3 两宋
    第二节 承前启后:大运河管理制度的开创(至元十三年至永乐十二年,1276-1414年)
    2.1 元代内河漕运路线的变迁与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
    2.2 元代海运管理制度的创行
    2.3 元代海运与河运的交融
    2.4 明初海运到河运的转变
    第三节建章 立制:大运河管理制度的确立期(明永乐十三年至成化年间,1415-1487年)
    3.1 运法三变:支运、兑运、长运的更替
    3.2 大运河管理组织架构的构建
    3.3 大运河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四节 臻于至善:大运河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成熟(明弘治至清乾隆,1488-1795年)
    4.1 大运河管理组织体系的完善
    4.2 大运河管理规章制度的细化和完善
    第五节 积重难返:大运河管理制度的衰败(清嘉庆朝至光绪三十一年,1796-1905年)
    5.1 大运河管理制度衰败的外部诱因
    5.2 运河管理制度衰败的内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统分相益,因制设署: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的空间分布
    第一节 河海有别:河漕与海运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空间分布
    1.1 元代运河及海运管理建筑分布概况
    1.2 元代河漕及海运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空间分布特征
    第二节 聚散由制: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
    2.1 漕粮征兑
    2.2 漕粮转输
    2.3 漕粮交仓
    2.4 明清大运河管理建筑空间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智治水,以人胜天:旦月清山东运河管理运作
    第一节 先天不足: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1 地形地貌局限
    1.2 水源供给不足
    1.3 地势高差巨大
    1.4 地处黄泛区
    第二节 泉湖相济:水源管理运作
    2.1 水源补给措施
    2.2 水源管理运作
    第三节 启闭有方:船闸管理运作
    3.1 明清山东运河船闸建置
    3.2 明清山东运河船闸管理机构设置
    3.3 明清山东运河船闸的运作
    第四节 南北相宜:南旺分水枢纽管理运作
    4.1 南旺分水枢纽的建置沿革
    4.2 南旺分水枢纽的管理运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因运而生,因署而兴:基于管理制度运作视角的大运河管理建筑与运河城市
    第一节 河漕中枢:明清大运河管理与淮安城市建设
    1.1 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作为运河管理中心的演进轨迹
    1.2 明清淮安大运河管理机构
    1.3 明清大运河管理运作与淮安城市建设
    第二节 河署林立:明清大运河河道管理与济宁城市建设
    2.1 居运道之中的济宁
    2.2 元明清河道管理机构
    2.3 河道管理机构对济宁城市形态的影响
    2.4 河道管理机构与地方社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依式立署,举政治事: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建筑的平面布局及其运作
    第一节 治必有署:运河管理机构公署
    1.1 漕运管理机构公署
    1.2 河道管理机构公署
    1.3 大运河管理机构公署建筑平面布局
    第二节 仓闸之制:具备管理职能的设施
    2.1 仓廒
    2.2 船闸
    第三节 权力空问:管理活动与公署空间
    3.1 征收商船税
    3.2 关署内官员及胥役的活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语
    附录
    图表说明
    参考文献
    后记
    彩图
  • 内容简介:
      元明清时期大运河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南粮北运以保证京师供给和社稷稳定,并带来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大运河之所以能长期正常使用与运转,与其成熟的管理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而管理建筑则是管理制度运作的空间载体。《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建筑新史学丛书》以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元明清三代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总结了大运河管理制度的二元结构、分段管理、程限管理等重要特征,进而研究了大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沿线管理建筑设置的关联性,重点研究了山东段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分析了运河管理制度运作及管理建筑对淮安、济宁的城市布局、文化景观、地方建设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管理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内部空间与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之间的关系。
      《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建筑新史学丛书》适合建筑、历史、历史地理、文化遗产保护、遗产旅游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与爱好者阅读。
  •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1.1 “大运河”的概念界定
    1.2 研究时间跨度
    1.3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现有研究威果述评
    3.1 国内研究成果现状
    3.2 国外研究成果现状
    3.3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4.1 查阅历史文献以梳理大运河管理制度与管理建筑的历史脉络
    4.2 实地调查长江以北段运河以了解管理建筑分布重点地段
    4.3 用多学科交叉的视野研究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的关联性
    4.4 用数据分析方法对管理建筑的空间分布态势等进行量化分析

    第一章 由简至繁,河漕交融:元旦月清大运河管理制度演进轨迹
    第一节 从无到有:元代以前运河管理制度演进概述
    1.1 隋唐以前
    1.2 隋唐
    1.3 两宋
    第二节 承前启后:大运河管理制度的开创(至元十三年至永乐十二年,1276-1414年)
    2.1 元代内河漕运路线的变迁与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
    2.2 元代海运管理制度的创行
    2.3 元代海运与河运的交融
    2.4 明初海运到河运的转变
    第三节建章 立制:大运河管理制度的确立期(明永乐十三年至成化年间,1415-1487年)
    3.1 运法三变:支运、兑运、长运的更替
    3.2 大运河管理组织架构的构建
    3.3 大运河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四节 臻于至善:大运河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成熟(明弘治至清乾隆,1488-1795年)
    4.1 大运河管理组织体系的完善
    4.2 大运河管理规章制度的细化和完善
    第五节 积重难返:大运河管理制度的衰败(清嘉庆朝至光绪三十一年,1796-1905年)
    5.1 大运河管理制度衰败的外部诱因
    5.2 运河管理制度衰败的内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统分相益,因制设署: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的空间分布
    第一节 河海有别:河漕与海运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空间分布
    1.1 元代运河及海运管理建筑分布概况
    1.2 元代河漕及海运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空间分布特征
    第二节 聚散由制: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
    2.1 漕粮征兑
    2.2 漕粮转输
    2.3 漕粮交仓
    2.4 明清大运河管理建筑空间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智治水,以人胜天:旦月清山东运河管理运作
    第一节 先天不足: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1 地形地貌局限
    1.2 水源供给不足
    1.3 地势高差巨大
    1.4 地处黄泛区
    第二节 泉湖相济:水源管理运作
    2.1 水源补给措施
    2.2 水源管理运作
    第三节 启闭有方:船闸管理运作
    3.1 明清山东运河船闸建置
    3.2 明清山东运河船闸管理机构设置
    3.3 明清山东运河船闸的运作
    第四节 南北相宜:南旺分水枢纽管理运作
    4.1 南旺分水枢纽的建置沿革
    4.2 南旺分水枢纽的管理运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因运而生,因署而兴:基于管理制度运作视角的大运河管理建筑与运河城市
    第一节 河漕中枢:明清大运河管理与淮安城市建设
    1.1 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作为运河管理中心的演进轨迹
    1.2 明清淮安大运河管理机构
    1.3 明清大运河管理运作与淮安城市建设
    第二节 河署林立:明清大运河河道管理与济宁城市建设
    2.1 居运道之中的济宁
    2.2 元明清河道管理机构
    2.3 河道管理机构对济宁城市形态的影响
    2.4 河道管理机构与地方社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依式立署,举政治事: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建筑的平面布局及其运作
    第一节 治必有署:运河管理机构公署
    1.1 漕运管理机构公署
    1.2 河道管理机构公署
    1.3 大运河管理机构公署建筑平面布局
    第二节 仓闸之制:具备管理职能的设施
    2.1 仓廒
    2.2 船闸
    第三节 权力空问:管理活动与公署空间
    3.1 征收商船税
    3.2 关署内官员及胥役的活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语
    附录
    图表说明
    参考文献
    后记
    彩图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建筑新史学丛书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张剑葳 著;陈薇 编
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建筑新史学丛书
东方儒光 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
沈旸 著;陈薇 编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