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德]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08-11
版次: 1
ISBN: 9787010070100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0页
字数: 172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原版书名: Aus der Erfahrung des Denkens
分类: 哲学心理学
48人买过
  • 《哲学:思的经验(1910-1976)》列在《海德格尔全集》第13卷,从他最早的作品到他最后的作品,跟踪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全过程。这一卷的名字,直译应译为“从思的经验中来”,“基于思的经验来说”或“出于思的经验”,听起来拗口。主要内容:静静地滋润着民众的心灵,亚伯拉罕·阿·圣克塔·克拉拉的这种影响方式我们必须坚守住。但愿他的文献能被更加认真地对待,但愿他从不空谈重建的这种精神能在坚守健康方面成为一种强有力的酵素,并且在重新康复民众心灵方面呼叫最急切的地方发酵。 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年——-1976年)
    海氏从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海德格尔认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在其哲学的核心处与中国的老子很有相似。
    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是一切关系和意义的总和。
    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意识如何看到我们所看到的)出发,
    (胡塞尔“观察”到任何意向性活动都只能在一定的视域(horizon)或边沿域中运作,比如:当我们的感性直觉要“看”清桌上的一张白纸时,我们必须已经看到了这张纸周围的环境及其中的各种物件,比如桌子,笔...等等。再比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其实其本质就是这因为事物的缺乏性而导致的事物的相互依存的现象—没有他物,何来此物?同理,广义相对论中参照系的选取,混沌理论中的复杂体系等也可作为例证。)——并将胡塞尔的视域扩大为我们的整个生活世界,并进一步推至到生活世界的视域——即存在,无——并从东方老庄那得到启示,来追问存在(无,道),写出《存在与时间》
    主要结论——情感理智
    人的有限性,时间性,向着未来筹划,向着死亡迈进。
    使事物成为事物(存在者不等于存在)的存在(道)就是无,无就是有,又称“澄明”“敞开”“无蔽”西方的发展就是存在、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真理”=存在=大道
    人在世界中不断“筹划”,“操心”
    语言就是道说,语言就是道(对语言有神话倾向)
    要注意一点:海德格尔的无与尼采的虚无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海德格尔在未完成的中将太多的笔墨用于对人之此在的所谓基础存在论的讨论作为切入点来通达大道,而未直接从在先进入道之中后接着返回于世界再来用道统摄一切,而使得该书有喧宾夺主,怠慢了使此在之所以此所在的存在,以至看似太过人本而反而遗忘存在之嫌.因此放弃完成存在与时间一书反而是海德格尔在真理之路上以退为进的明智之举.所以后期的海德格尔在方法切入点就改善了.而这个改变也使海德格尔的哲学彻彻底底地形而上学化了,导致很多人对海氏的理解更加坠入了云里雾中。
    其他相关观点或结论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语言世界,艺术世界...此乃所有文化之共有。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结构对于直观世界的直觉式的概念化,对应于有限存在者,所以先入为主的自然主义科学一开始就跳过了存在本源问题.
    所以,科学方法不是解决哲学问题的金钥匙!尽管可作为考。
    在海德格尔后期,他认为人的任务是倾听存在的呼唤,所以后期转向诗歌等艺术.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不能掌握显示自己且同时又隐去自己的存在的全部秘密.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就是在于人本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虚无主义.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这种虚无主义必然结果的错误从苏格拉底包括柏拉图开始已经发端并在看似反对柏拉图的尼采那达到高峰.现代技术也是它的表现之一.
    海德格尔年表:
    1889年9月26日生于德国巴登邦梅斯基尔希。父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母约翰娜,娘家姓肯普夫。父母笃信天主教。
    1903年-1906年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读书。
    1906年-1909年在弗莱堡人文中学读书。
    读到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的多种含义》,生发对存在问题的兴趣。
    1909年-1911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
    1911年-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1916年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讲师资格论文题为《邓·司各特的范畴和意义学说》。
    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首次见面。
    1917年与艾弗里特·佩特里结婚。
    1919年长子约尔克出生。
    结识雅斯贝尔斯。
    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
    1920年次子海尔曼出生。
    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在马堡工作至1928年。建成托特瑙堡小屋。
    1923年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1926年十二月四日在马堡哲学小型聚会上作题为《现象学研究的概念和发展》的演讲。
    1927年《存在与时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
    1928年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接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
    在里加的赫尔德尔研究所作题为《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多次演讲。
    1929年一月二十四日在美茵法兰克福作题为《哲学人类学和此在的形而上学》的演讲。
    三月在达沃斯高校讲座上作题为《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多次演讲。
    四月九日作《胡塞尔七十寿辰讲话》。
    七月二十四日在弗莱堡大学礼堂作教授就职讲座,题为《形而上学是什么?》。
    十二月在卡尔斯鲁厄作题为《今日的哲学问题状况》的演讲。
    《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出版。
    1930年三月在阿姆斯特丹科学协会作《今日的哲学问题状况》和《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的演讲。
    在各地多次以《真理的本质》为题作演讲。
    1933年当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
    三月在校长就职典礼上发表题为《德国大学的自我宣言》的讲话。
    1934年辞去弗莱堡大学校长职务。
    1935年十一月十三日在弗莱堡艺术科学协会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演讲。次年一月在苏黎世重作。
    1936年四月二日在罗马作题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的演讲。
    十一月至十二月在美茵法兰克福自由德国主教教堂议事会上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多次演讲。
    1938年六月在弗莱堡艺术科学、自然研究和医学学会上以《形而上学对现代世界图象的奠基》为题作演讲。
    1939年多次作题为《荷尔德林的赞美诗“如当节日的时候……”》的演讲。
    1940年作演讲《柏拉图的真理学说》。该演讲报告首次发表于1942年的《精神遗产年鉴》上。
    1943年作《追忆》,载于克卢克霍恩编辑的《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上。
    六月六日在弗莱堡大学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作题为《还乡──致亲人》的讲话。
    在小圈子里作题为《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演讲。
    《真理的本质》出版。
    1944年秋季被征召入民团。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出版。
    1945年被占领军当局禁止授课,直至1951年。
    1946年为纪念里尔克逝世二十周年在小圈子里讲《诗人何为?》。
    与中国学者萧师毅一起译读《道德经》。
    1947年作《田间小路》、《从思的经验而来》。
    《柏拉图的真理学说。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出版。
    1949年十二月在不莱梅俱乐部作四次演讲,题为《观入在者》(《物》、《座架》、《危险》和《转向》)。
    1950年六月六日在巴伐利亚艺术协会作演讲《物》。
    十月七日为纪念马克斯·科默雷尔在比勒欧作题为《语言》的演讲。
    《林中路》出版。
    1951年八月五日在达姆斯塔特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作题为《筑·居·思》的演讲。
    十月六日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
    1953年五月八日在不莱梅俱乐部作题为《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讲。
    五月作题为《科学与沉思》的演讲。
    十一月十八日在巴伐利亚艺术协会作题为《技术的追问》的演讲,此演讲为“技术时代的艺术”系列之一。
    《形而上学导论》出版。
    1954年在苏黎世、康斯坦茨和弗莱堡作题为《沉思》的演讲。
    《演讲与论文集》出版。
    《什么召唤思?》出版。
    1955年十月三十日在梅斯基尔希纪念作曲家孔拉丁·科劳泽诞生一百七十五周年纪念会上作题为《泰然任之》的讲话。
    八月在法国诺曼底作题为《什么是哲学?》的演讲。
    1956年五月在不莱梅俱乐部,十月在维也纳大学,作题为《根据律》的报告。
    为1956年海贝尔日作《就“小宝盒”与海贝尔对话》。
    在弗莱堡为建筑师们作题为《保罗·克莱》的演讲。
    《走向存在问题》出版。
    1957年二月在托特瑙堡作题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的演讲。
    夏季学期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思想原则》的五次演讲。
    十二月和次年二月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语言的本质》的三次演讲。
    《同一与差异》出版。
    1958年三月在法国埃克斯,七月在德国海德堡作题为《黑格尔与希腊》的演讲。
    五月在维也纳城堡剧院黎明庆祝节上作题为《诗与思──关于斯退芬·格奥尔格的“词语”一诗》的演讲。
    1959年一月在巴伐利亚美术学会上作题为《走向语言之途》的演讲。
    在海德堡科学院作《就职演说》。
    在慕尼黑荷尔德林学会会议上作题为《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的演讲。
    九月二十七日被授予梅斯基尔希市荣誉市民称号,海氏作《向故乡梅斯基尔希致谢》的讲话
    在巴登-巴登作题为《现时代的艺术的使命》的演讲。
    《泰然任之》出版。
    《走向语言之途》出版。
    1960年七月作题为《语言和家乡》的演讲。
    1961年《尼采》两卷本出版。
    1962年四月首次去希腊旅行。
    《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出版。
    《技术和转向》出版。
    1964年五月在梅斯基尔希以《关于圣·克拉拉的亚伯拉罕》致词。
    1967年四月在雅典科学和艺术学院作题为《艺术的起源和思的使命》的演讲。
    《路标》出版。
    1968年在阿姆里斯维作题为《荷尔德林──诗歌》的演讲(勒内·夏尔法文翻译)
    八月三十日至九月八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黑格尔:费希特体系与谢林体系的差异》的讨论班。
    1969年九月二日至十一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康德:论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论据》的讨论班。
    《面向思的事情》出版。
    1970年《赫拉克利特》(1966-1967年冬季学期讨论班》出版。
    《现象学和神学》出版。
    1971年《谢林关于人的自由的本质的论文(1809年)》出版。
    1972年《早期著作集》出版。
    1975年《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27年夏季学期讲稿》出版。
    1976年《逻辑学──真理问题。1925/1926年冬季学期讲稿》出版。
    五月二十六日逝世,二十八日安葬于家乡梅斯基尔希。终年87岁。
    海德格尔在纳粹时期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风评不是很好。 亚伯拉罕·阿·圣克塔·克拉拉——为其于1910年8月15日在克雷亨斯腾的纪念碑揭幕而作(1910)
    早期诗作(1910-1916)
    充满生机的风物:为什么我们留在小地方?(1933)
    走向理解之路(1937)
    暗示(1941)
    索福克雷斯《安蒂高娜》里的复歌(1943)
    对泰然让之的探讨——一次有关思的林中路交谈(1944/1945)
    思的经验——在高高的杉树林中穿行……(1947)
    山中小道(1949)
    林中路(“未来的人……”)(1949)
    读默里克的一首诗——马丁·海德格尔与E.施泰格的通信(1951)
    何谓阅读?(1954)
    教堂塔钟之神秘(1954)
    为朗哈德尔的《黑贝尔》一书说几句话(1954)
    关于圣坛画(1955)
    J.P.黑贝尔的语言(1955)
    与奥尔特加·y.加赛特的会面(1955)
    什么是时间?(1956)
    黑贝尔——乡愁之魂(1957)
    作坊札记(1959)
    语言与家乡(1960)
    关于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962)
    致雷内·夏尔——为纪念伟大的友人乔治·布雷翁而作(对石印画《拓文引谈》的观感)(1963)
    阿达尔伯特·斯蒂夫特尔的《冰雪故事》(1964)
    曾经在场的启示(1966)
    艺术与空间(1969)
    符号(1969)
    人的栖居(1970)
    思物——对雷内·夏尔的友情眷念(1970)
    不朽的蓝波儿(1972)
    语言(1972)
    神语缺失(1974)
    弗里多林·维普林格的最后
    一次来访(1974)
    忆艾尔哈特·凯斯特纳(1975)
    马丁·海德格尔的祝辞(1976)
    文献说明
    编后记
    译后记
  • 内容简介:
    《哲学:思的经验(1910-1976)》列在《海德格尔全集》第13卷,从他最早的作品到他最后的作品,跟踪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全过程。这一卷的名字,直译应译为“从思的经验中来”,“基于思的经验来说”或“出于思的经验”,听起来拗口。主要内容:静静地滋润着民众的心灵,亚伯拉罕·阿·圣克塔·克拉拉的这种影响方式我们必须坚守住。但愿他的文献能被更加认真地对待,但愿他从不空谈重建的这种精神能在坚守健康方面成为一种强有力的酵素,并且在重新康复民众心灵方面呼叫最急切的地方发酵。
  • 作者简介:
    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年——-1976年)
    海氏从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海德格尔认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在其哲学的核心处与中国的老子很有相似。
    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是一切关系和意义的总和。
    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意识如何看到我们所看到的)出发,
    (胡塞尔“观察”到任何意向性活动都只能在一定的视域(horizon)或边沿域中运作,比如:当我们的感性直觉要“看”清桌上的一张白纸时,我们必须已经看到了这张纸周围的环境及其中的各种物件,比如桌子,笔...等等。再比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其实其本质就是这因为事物的缺乏性而导致的事物的相互依存的现象—没有他物,何来此物?同理,广义相对论中参照系的选取,混沌理论中的复杂体系等也可作为例证。)——并将胡塞尔的视域扩大为我们的整个生活世界,并进一步推至到生活世界的视域——即存在,无——并从东方老庄那得到启示,来追问存在(无,道),写出《存在与时间》
    主要结论——情感理智
    人的有限性,时间性,向着未来筹划,向着死亡迈进。
    使事物成为事物(存在者不等于存在)的存在(道)就是无,无就是有,又称“澄明”“敞开”“无蔽”西方的发展就是存在、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真理”=存在=大道
    人在世界中不断“筹划”,“操心”
    语言就是道说,语言就是道(对语言有神话倾向)
    要注意一点:海德格尔的无与尼采的虚无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海德格尔在未完成的中将太多的笔墨用于对人之此在的所谓基础存在论的讨论作为切入点来通达大道,而未直接从在先进入道之中后接着返回于世界再来用道统摄一切,而使得该书有喧宾夺主,怠慢了使此在之所以此所在的存在,以至看似太过人本而反而遗忘存在之嫌.因此放弃完成存在与时间一书反而是海德格尔在真理之路上以退为进的明智之举.所以后期的海德格尔在方法切入点就改善了.而这个改变也使海德格尔的哲学彻彻底底地形而上学化了,导致很多人对海氏的理解更加坠入了云里雾中。
    其他相关观点或结论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语言世界,艺术世界...此乃所有文化之共有。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结构对于直观世界的直觉式的概念化,对应于有限存在者,所以先入为主的自然主义科学一开始就跳过了存在本源问题.
    所以,科学方法不是解决哲学问题的金钥匙!尽管可作为考。
    在海德格尔后期,他认为人的任务是倾听存在的呼唤,所以后期转向诗歌等艺术.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不能掌握显示自己且同时又隐去自己的存在的全部秘密.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就是在于人本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虚无主义.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这种虚无主义必然结果的错误从苏格拉底包括柏拉图开始已经发端并在看似反对柏拉图的尼采那达到高峰.现代技术也是它的表现之一.
    海德格尔年表:
    1889年9月26日生于德国巴登邦梅斯基尔希。父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母约翰娜,娘家姓肯普夫。父母笃信天主教。
    1903年-1906年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读书。
    1906年-1909年在弗莱堡人文中学读书。
    读到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的多种含义》,生发对存在问题的兴趣。
    1909年-1911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
    1911年-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1916年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讲师资格论文题为《邓·司各特的范畴和意义学说》。
    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首次见面。
    1917年与艾弗里特·佩特里结婚。
    1919年长子约尔克出生。
    结识雅斯贝尔斯。
    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
    1920年次子海尔曼出生。
    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在马堡工作至1928年。建成托特瑙堡小屋。
    1923年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1926年十二月四日在马堡哲学小型聚会上作题为《现象学研究的概念和发展》的演讲。
    1927年《存在与时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
    1928年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接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
    在里加的赫尔德尔研究所作题为《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多次演讲。
    1929年一月二十四日在美茵法兰克福作题为《哲学人类学和此在的形而上学》的演讲。
    三月在达沃斯高校讲座上作题为《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多次演讲。
    四月九日作《胡塞尔七十寿辰讲话》。
    七月二十四日在弗莱堡大学礼堂作教授就职讲座,题为《形而上学是什么?》。
    十二月在卡尔斯鲁厄作题为《今日的哲学问题状况》的演讲。
    《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出版。
    1930年三月在阿姆斯特丹科学协会作《今日的哲学问题状况》和《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的演讲。
    在各地多次以《真理的本质》为题作演讲。
    1933年当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
    三月在校长就职典礼上发表题为《德国大学的自我宣言》的讲话。
    1934年辞去弗莱堡大学校长职务。
    1935年十一月十三日在弗莱堡艺术科学协会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演讲。次年一月在苏黎世重作。
    1936年四月二日在罗马作题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的演讲。
    十一月至十二月在美茵法兰克福自由德国主教教堂议事会上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多次演讲。
    1938年六月在弗莱堡艺术科学、自然研究和医学学会上以《形而上学对现代世界图象的奠基》为题作演讲。
    1939年多次作题为《荷尔德林的赞美诗“如当节日的时候……”》的演讲。
    1940年作演讲《柏拉图的真理学说》。该演讲报告首次发表于1942年的《精神遗产年鉴》上。
    1943年作《追忆》,载于克卢克霍恩编辑的《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上。
    六月六日在弗莱堡大学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作题为《还乡──致亲人》的讲话。
    在小圈子里作题为《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演讲。
    《真理的本质》出版。
    1944年秋季被征召入民团。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出版。
    1945年被占领军当局禁止授课,直至1951年。
    1946年为纪念里尔克逝世二十周年在小圈子里讲《诗人何为?》。
    与中国学者萧师毅一起译读《道德经》。
    1947年作《田间小路》、《从思的经验而来》。
    《柏拉图的真理学说。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出版。
    1949年十二月在不莱梅俱乐部作四次演讲,题为《观入在者》(《物》、《座架》、《危险》和《转向》)。
    1950年六月六日在巴伐利亚艺术协会作演讲《物》。
    十月七日为纪念马克斯·科默雷尔在比勒欧作题为《语言》的演讲。
    《林中路》出版。
    1951年八月五日在达姆斯塔特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作题为《筑·居·思》的演讲。
    十月六日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
    1953年五月八日在不莱梅俱乐部作题为《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讲。
    五月作题为《科学与沉思》的演讲。
    十一月十八日在巴伐利亚艺术协会作题为《技术的追问》的演讲,此演讲为“技术时代的艺术”系列之一。
    《形而上学导论》出版。
    1954年在苏黎世、康斯坦茨和弗莱堡作题为《沉思》的演讲。
    《演讲与论文集》出版。
    《什么召唤思?》出版。
    1955年十月三十日在梅斯基尔希纪念作曲家孔拉丁·科劳泽诞生一百七十五周年纪念会上作题为《泰然任之》的讲话。
    八月在法国诺曼底作题为《什么是哲学?》的演讲。
    1956年五月在不莱梅俱乐部,十月在维也纳大学,作题为《根据律》的报告。
    为1956年海贝尔日作《就“小宝盒”与海贝尔对话》。
    在弗莱堡为建筑师们作题为《保罗·克莱》的演讲。
    《走向存在问题》出版。
    1957年二月在托特瑙堡作题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的演讲。
    夏季学期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思想原则》的五次演讲。
    十二月和次年二月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语言的本质》的三次演讲。
    《同一与差异》出版。
    1958年三月在法国埃克斯,七月在德国海德堡作题为《黑格尔与希腊》的演讲。
    五月在维也纳城堡剧院黎明庆祝节上作题为《诗与思──关于斯退芬·格奥尔格的“词语”一诗》的演讲。
    1959年一月在巴伐利亚美术学会上作题为《走向语言之途》的演讲。
    在海德堡科学院作《就职演说》。
    在慕尼黑荷尔德林学会会议上作题为《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的演讲。
    九月二十七日被授予梅斯基尔希市荣誉市民称号,海氏作《向故乡梅斯基尔希致谢》的讲话
    在巴登-巴登作题为《现时代的艺术的使命》的演讲。
    《泰然任之》出版。
    《走向语言之途》出版。
    1960年七月作题为《语言和家乡》的演讲。
    1961年《尼采》两卷本出版。
    1962年四月首次去希腊旅行。
    《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出版。
    《技术和转向》出版。
    1964年五月在梅斯基尔希以《关于圣·克拉拉的亚伯拉罕》致词。
    1967年四月在雅典科学和艺术学院作题为《艺术的起源和思的使命》的演讲。
    《路标》出版。
    1968年在阿姆里斯维作题为《荷尔德林──诗歌》的演讲(勒内·夏尔法文翻译)
    八月三十日至九月八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黑格尔:费希特体系与谢林体系的差异》的讨论班。
    1969年九月二日至十一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康德:论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论据》的讨论班。
    《面向思的事情》出版。
    1970年《赫拉克利特》(1966-1967年冬季学期讨论班》出版。
    《现象学和神学》出版。
    1971年《谢林关于人的自由的本质的论文(1809年)》出版。
    1972年《早期著作集》出版。
    1975年《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27年夏季学期讲稿》出版。
    1976年《逻辑学──真理问题。1925/1926年冬季学期讲稿》出版。
    五月二十六日逝世,二十八日安葬于家乡梅斯基尔希。终年87岁。
    海德格尔在纳粹时期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风评不是很好。
  • 目录:
    亚伯拉罕·阿·圣克塔·克拉拉——为其于1910年8月15日在克雷亨斯腾的纪念碑揭幕而作(1910)
    早期诗作(1910-1916)
    充满生机的风物:为什么我们留在小地方?(1933)
    走向理解之路(1937)
    暗示(1941)
    索福克雷斯《安蒂高娜》里的复歌(1943)
    对泰然让之的探讨——一次有关思的林中路交谈(1944/1945)
    思的经验——在高高的杉树林中穿行……(1947)
    山中小道(1949)
    林中路(“未来的人……”)(1949)
    读默里克的一首诗——马丁·海德格尔与E.施泰格的通信(1951)
    何谓阅读?(1954)
    教堂塔钟之神秘(1954)
    为朗哈德尔的《黑贝尔》一书说几句话(1954)
    关于圣坛画(1955)
    J.P.黑贝尔的语言(1955)
    与奥尔特加·y.加赛特的会面(1955)
    什么是时间?(1956)
    黑贝尔——乡愁之魂(1957)
    作坊札记(1959)
    语言与家乡(1960)
    关于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962)
    致雷内·夏尔——为纪念伟大的友人乔治·布雷翁而作(对石印画《拓文引谈》的观感)(1963)
    阿达尔伯特·斯蒂夫特尔的《冰雪故事》(1964)
    曾经在场的启示(1966)
    艺术与空间(1969)
    符号(1969)
    人的栖居(1970)
    思物——对雷内·夏尔的友情眷念(1970)
    不朽的蓝波儿(1972)
    语言(1972)
    神语缺失(1974)
    弗里多林·维普林格的最后
    一次来访(1974)
    忆艾尔哈特·凯斯特纳(1975)
    马丁·海德格尔的祝辞(1976)
    文献说明
    编后记
    译后记
查看详情
其他版本 / 全部 (2)
系列丛书 / 更多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为濒危的世界写作:美国及其他地区的文学、文化和环境
[美]劳伦斯·布伊尔 著;岳友熙 译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文本:本体论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读者
[美]乔治·J.E.格雷西亚 著;汪信砚、李白鹤 译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知识及其限度: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英]蒂摩西.威廉姆森 著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
[瑞士]克里斯托弗·司徒博 著;邓安庆 译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论智者: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法]罗梅耶-德尔贝 著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社会的法律
[德]卢曼 著;郑伊倩 译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文本性理论
[美]乔治·J.E.格雷西亚 著;汪常砚、李志 译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美感
[美]乔治·桑塔耶纳 著;杨向荣 译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社会的经济
N.卢曼 著;余瑞先、郑伊倩 译
相关图书 / 更多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思的经验
[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最后的世界帝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传
[德]奥拉夫·B. 拉德 后浪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莱布尼兹微积分 科学元典丛书
[德]莱布尼兹 著;李保滨 汉 译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卖遮阳篷的人【当当定制明信片x2】
[德]扬·魏勒 著;酷威文化 出品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宇航员说宇宙:疯狂的物理世界(有趣的现象和原理,上百个挑战常识的物理谜题,解密生活奇妙现象)
[德]乌尔里希·沃尔特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宇航员说宇宙:穿越地狱(太空神奇体验,违背常识的航天真相,脑洞大开的宇宙实验,德国《明镜》畅销作家)
[德] 乌尔里希·沃尔特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什么是现象学?(修订版)(西方思想文化译丛)
[德]亚历山大·席勒 著;李岱巍 译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露营万岁(一本帮助孩子了解露营,亲近自然的绘本故事)
[德]菲利普·韦希特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海外中国研究·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四辑)
[德]艾约博(Jacob Eyferth) 著;韩巍 译;吴秀杰 校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辩证法导论
[德]阿多诺 著 [德]克里斯托夫·齐尔曼 编 谢永康、彭晓涛 译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蘑菇:一部真菌奇幻史
[德]格雷格·马利 著;朱豆豆 译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少年维特之烦恼: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世界经典文学名著青少年儿童文学读物故事书名家名译原汁原味读原著
[德]歌德 著
思的经验: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乐高幻影忍者第59集(附乐高原装玩具)
[德]Blue Ocean公司 王旭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