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

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7
版次: 1
ISBN: 9787040252224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8页
字数: 37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84人买过
  •   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我们要不要为宣传自己的教育家做些认真严肃的工作?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为这些问题所困扰。讲起教育家不是古代的就是外国的,这既不符合实际情况。更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想做些开创性的工作,组织编写《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以宣传教育家的事迹。反映教育家的成长,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
      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教师代表时说:“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温总理的深情讲话如春风拂面,不仅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而且增强了我们组织编写好这套丛书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李金初,自1974年至2007年任北京市十一学校副校长、校长,同时先后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民办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等。专著有《改革、选择 第一章我的学生时代
    一、最初的人生磨砺
    二、我拥有了人生第一本书
    三、15岁少年去赶考
    四、难忘的图书馆,难忘的老师
    五、高烧中的高考
    六、走出大山,来到北京
    七、走进师大,走进数学
    八、激情燃烧的岁月
    九、实践是最好的课堂
    十、回到故乡的怀抱休养
    十一、“学习雷锋好榜样”
    十二、一次特殊的考试

    第二章初登教坛
    一、毕业了到哪里去
    二、我的第一节教改课
    三、在劳动的大课堂里锻炼成长
    四、雪地步行4小时去上课
    五、初次担任学校领导职务

    第三章“挤”上首辆改革列车
    一、到南方去考察
    二、“0”期中学校长培训班
    三、我的首篇论文:非重点中学校长研究了重点校
    四、“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一:确立八字治校方针
    五、“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二:制定“公、勤、谦、坦”的干部行为准则
    六、“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三:访问东北师大附中
    七、“决策中心”与教代会信任投票
    八、“挤”进北京改革试点校
    九、十一学校的工资制度改革
    十、科学测定教师工作量
    十一、十一学校的创造:岗位工资与评聘分开
    十二、和青年教师协商工资标准
    十三、局部坐班制
    十四、先把后院安顿好
    十五、反其道而行之:撤销托儿所
    十六、打胜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分房战
    十七、“我多年寻求的,就是十一学校这样的德育”

    第四章尝试育人模式改革
    一、在新加坡机场引发的教育改革思考
    二、全国最早的综合活动课实验
    三、分层教学与走班制
    四、奇妙的构思:改革小升初的测查

    第五章创立国有民办学校
    一、暑期干部工作会议
    二、我准备去坐牢
    三、一次信任率最低的投票
    四、“我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
    五、在拱北口岸引发的改革思考
    六、叫响全国的四句话是这样诞生的
    七、向市领导提议建设学校城
    八、第一轮办学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九、“山雨欲来风满楼”
    十、长篇论文《论学校国有民办制》的诞生
    十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论学校国有民办制》
    十二、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争鸣文章
    十三、在中南海的重要发言
    十四、部长称赞“改革很成功”
    十五、《中国教育报》连续报道十一学校的改革
    十六、许嘉璐副委员长考察十一学校
    十七、办学思想研讨会
    十八、50习年校庆
    十九、审计到每一张单据
    二十、第一轮办学体制改革总结验收
    二十一、新世纪目标: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

    第六章改革高中教育
    一、为了未来的教育:中学六年一贯制实验
    二、高中课程改革的创造性突破
    三、学制再探索:从六年一贯到二四学制

    第七章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一、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
    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教师不能披着衣服在校园里走”
    四、不要轻易言弃。
    五、全国中学教师第一个硕士课程班
    六、让教师人人成为研究者
    七、“十一校园是我们的心灵居所”
    八、建设高学历的一流教师队伍
    九、栽下梧桐树
    十、期权工资:学校的“金手铐”
    十一、激励教师也需要多把尺子

    第八章建设现代化校园
    一、我有一个梦想:改扩建十一学校
    二、思路一变天地宽
    三、“课堂信息中心”
    四、渗透了教育思想的教学大楼
    五、建成北京市中学第一个千兆校园网
    六、圆梦之作:三期工程建设
    七、松林书屋和校园文化
    八、文化校门和校门文化
    九、图书馆建设:综合化、信息化、人文化
    十、十年圆梦:艺术中心建设

    第九章以自然人身份承办公有学校
    第十章为了全新的教育
    第十一章同一片蓝天下
    第十二章他们是学校的功臣
    第十三章为了学校的未来
    第十四章我的梦圆时刻
    第十五章尾声:结束还是开始
    后记
  •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我们要不要为宣传自己的教育家做些认真严肃的工作?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为这些问题所困扰。讲起教育家不是古代的就是外国的,这既不符合实际情况。更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想做些开创性的工作,组织编写《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以宣传教育家的事迹。反映教育家的成长,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
      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教师代表时说:“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温总理的深情讲话如春风拂面,不仅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而且增强了我们组织编写好这套丛书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 作者简介:
      李金初,自1974年至2007年任北京市十一学校副校长、校长,同时先后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民办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等。专著有《改革、选择
  • 目录:
    第一章我的学生时代
    一、最初的人生磨砺
    二、我拥有了人生第一本书
    三、15岁少年去赶考
    四、难忘的图书馆,难忘的老师
    五、高烧中的高考
    六、走出大山,来到北京
    七、走进师大,走进数学
    八、激情燃烧的岁月
    九、实践是最好的课堂
    十、回到故乡的怀抱休养
    十一、“学习雷锋好榜样”
    十二、一次特殊的考试

    第二章初登教坛
    一、毕业了到哪里去
    二、我的第一节教改课
    三、在劳动的大课堂里锻炼成长
    四、雪地步行4小时去上课
    五、初次担任学校领导职务

    第三章“挤”上首辆改革列车
    一、到南方去考察
    二、“0”期中学校长培训班
    三、我的首篇论文:非重点中学校长研究了重点校
    四、“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一:确立八字治校方针
    五、“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二:制定“公、勤、谦、坦”的干部行为准则
    六、“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三:访问东北师大附中
    七、“决策中心”与教代会信任投票
    八、“挤”进北京改革试点校
    九、十一学校的工资制度改革
    十、科学测定教师工作量
    十一、十一学校的创造:岗位工资与评聘分开
    十二、和青年教师协商工资标准
    十三、局部坐班制
    十四、先把后院安顿好
    十五、反其道而行之:撤销托儿所
    十六、打胜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分房战
    十七、“我多年寻求的,就是十一学校这样的德育”

    第四章尝试育人模式改革
    一、在新加坡机场引发的教育改革思考
    二、全国最早的综合活动课实验
    三、分层教学与走班制
    四、奇妙的构思:改革小升初的测查

    第五章创立国有民办学校
    一、暑期干部工作会议
    二、我准备去坐牢
    三、一次信任率最低的投票
    四、“我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
    五、在拱北口岸引发的改革思考
    六、叫响全国的四句话是这样诞生的
    七、向市领导提议建设学校城
    八、第一轮办学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九、“山雨欲来风满楼”
    十、长篇论文《论学校国有民办制》的诞生
    十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论学校国有民办制》
    十二、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争鸣文章
    十三、在中南海的重要发言
    十四、部长称赞“改革很成功”
    十五、《中国教育报》连续报道十一学校的改革
    十六、许嘉璐副委员长考察十一学校
    十七、办学思想研讨会
    十八、50习年校庆
    十九、审计到每一张单据
    二十、第一轮办学体制改革总结验收
    二十一、新世纪目标: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

    第六章改革高中教育
    一、为了未来的教育:中学六年一贯制实验
    二、高中课程改革的创造性突破
    三、学制再探索:从六年一贯到二四学制

    第七章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一、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
    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教师不能披着衣服在校园里走”
    四、不要轻易言弃。
    五、全国中学教师第一个硕士课程班
    六、让教师人人成为研究者
    七、“十一校园是我们的心灵居所”
    八、建设高学历的一流教师队伍
    九、栽下梧桐树
    十、期权工资:学校的“金手铐”
    十一、激励教师也需要多把尺子

    第八章建设现代化校园
    一、我有一个梦想:改扩建十一学校
    二、思路一变天地宽
    三、“课堂信息中心”
    四、渗透了教育思想的教学大楼
    五、建成北京市中学第一个千兆校园网
    六、圆梦之作:三期工程建设
    七、松林书屋和校园文化
    八、文化校门和校门文化
    九、图书馆建设:综合化、信息化、人文化
    十、十年圆梦:艺术中心建设

    第九章以自然人身份承办公有学校
    第十章为了全新的教育
    第十一章同一片蓝天下
    第十二章他们是学校的功臣
    第十三章为了学校的未来
    第十四章我的梦圆时刻
    第十五章尾声:结束还是开始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