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9
版次: 1
ISBN: 9787811287653
定价: 39.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6页
字数: 271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13人买过
  •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对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主要内容是:回顾先秦隐逸现象的起源、当时的大致情况、春秋战国诸子的隐逸观;分析秦汉隐逸现象的背景原因,叙述秦汉时期各具体时段的隐逸情况及特征;选取商山四皓、诸葛亮等人进行个案分析;讨论秦汉隐士的生活经济来源、婚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休闲生活等;分析隐士对秦汉社会的影响,譬如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隐士与文化、学术传承,隐士与社会教化等。   蒋波,湖南双牌人,史学博士,现为湘潭大学历史系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以早期士人问题为主的先秦秦汉史研究、以楚文化及宋前湖湘文化为主的地域文化研究。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史学月刊》、《西北大学学报》、《河北学刊》、《江汉论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绪言
    第一章先秦隐逸问题回顾
    第一节春秋之前的隐逸现象
    一、我国隐逸现象起源辨析
    二、商末周初的隐逸现象
    三、姜太公的隐居生涯及相关问题
    第二节东周隐逸现象及诸子的隐逸观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隐逸现象
    二、儒家的隐逸观
    三、其他学派的隐逸观

    第二章秦汉隐逸现象概述
    第一节秦汉隐逸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秦至两汉之际的隐逸现象
    一、秦代的隐逸
    二、西汉时期的隐逸
    三、两汉之际的隐逸
    第三节东汉的隐逸现象
    一、东汉经学人士的隐逸
    二、“无道则隐”与为“道”而隐
    三、因孝而隐及其他隐逸现象
    第四节秦汉隐逸的特点及对秦汉隐士的评价
    一、秦汉隐逸的特点
    二、对秦汉隐士的评价

    第三章秦汉隐逸人物个案分析
    第一节商山四皓相关事迹考论
    一、商山四皓归隐的原因分析
    二、商山四皓在汉初宫廷斗争中的作用及评价
    第二节论东方朔的隐逸情结
    一、东方朔的隐逸言行
    二、东方朔隐逸情结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严光对自由生活的主动选择
    第四节王符隐居前后的心态及其隐逸观
    一、王符隐居前的心态
    二、王符的隐逸观
    第五节诸葛亮的十年隐居与“待识”心态
    一、诸葛亮隐居十年的原因分析
    二、诸葛亮的“待识”心态
    三、隐居十年对诸葛亮的影响

    第四章秦汉隐士的生活
    第一节秦汉隐士的经济来源
    一、自食其力
    二、依靠他人“资助”
    三、隐居教授与卖卜为生
    第二节秦汉隐士的生活状况
    一、物质生活方面的情况
    二、家庭婚姻生活方面的情况
    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情况

    第五章秦汉王朝的“招隐士”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招隐士”
    第二节秦王朝的“招隐士”
    一、关于秦王朝“招隐士”的两种记载
    二、对上述两种记载的辨析
    第三节汉代的“招隐士”
    一、汉代的“招隐士”活动
    二、汉代“招隐士”的特点
    三、汉代“招隐士”的效果及局限

    第六章隐士与秦汉社会
    第一节两汉社会的尊隐崇隐之风
    一、从尊隐到崇隐
    二、汉代尊隐崇隐风尚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节隐士与秦汉学术文化的传承
    一、隐士与经学
    二、隐士与易学
    三、隐士与道学及其他诸学
    四、隐士与文化典籍的保护
    第三节两汉隐士与社会教化
    一、统治者在教化方面对隐士的充分利用
    二、隐士与汉代乡风民俗的纯化
    三、隐士“化民成俗”的原因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两汉之际隐士统计表
    东汉隐士统计简表
    略论司马迁的隐逸观
    后记
  • 内容简介: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对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主要内容是:回顾先秦隐逸现象的起源、当时的大致情况、春秋战国诸子的隐逸观;分析秦汉隐逸现象的背景原因,叙述秦汉时期各具体时段的隐逸情况及特征;选取商山四皓、诸葛亮等人进行个案分析;讨论秦汉隐士的生活经济来源、婚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休闲生活等;分析隐士对秦汉社会的影响,譬如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隐士与文化、学术传承,隐士与社会教化等。
  • 作者简介:
      蒋波,湖南双牌人,史学博士,现为湘潭大学历史系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以早期士人问题为主的先秦秦汉史研究、以楚文化及宋前湖湘文化为主的地域文化研究。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史学月刊》、《西北大学学报》、《河北学刊》、《江汉论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目录:
    绪言
    第一章先秦隐逸问题回顾
    第一节春秋之前的隐逸现象
    一、我国隐逸现象起源辨析
    二、商末周初的隐逸现象
    三、姜太公的隐居生涯及相关问题
    第二节东周隐逸现象及诸子的隐逸观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隐逸现象
    二、儒家的隐逸观
    三、其他学派的隐逸观

    第二章秦汉隐逸现象概述
    第一节秦汉隐逸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秦至两汉之际的隐逸现象
    一、秦代的隐逸
    二、西汉时期的隐逸
    三、两汉之际的隐逸
    第三节东汉的隐逸现象
    一、东汉经学人士的隐逸
    二、“无道则隐”与为“道”而隐
    三、因孝而隐及其他隐逸现象
    第四节秦汉隐逸的特点及对秦汉隐士的评价
    一、秦汉隐逸的特点
    二、对秦汉隐士的评价

    第三章秦汉隐逸人物个案分析
    第一节商山四皓相关事迹考论
    一、商山四皓归隐的原因分析
    二、商山四皓在汉初宫廷斗争中的作用及评价
    第二节论东方朔的隐逸情结
    一、东方朔的隐逸言行
    二、东方朔隐逸情结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严光对自由生活的主动选择
    第四节王符隐居前后的心态及其隐逸观
    一、王符隐居前的心态
    二、王符的隐逸观
    第五节诸葛亮的十年隐居与“待识”心态
    一、诸葛亮隐居十年的原因分析
    二、诸葛亮的“待识”心态
    三、隐居十年对诸葛亮的影响

    第四章秦汉隐士的生活
    第一节秦汉隐士的经济来源
    一、自食其力
    二、依靠他人“资助”
    三、隐居教授与卖卜为生
    第二节秦汉隐士的生活状况
    一、物质生活方面的情况
    二、家庭婚姻生活方面的情况
    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情况

    第五章秦汉王朝的“招隐士”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招隐士”
    第二节秦王朝的“招隐士”
    一、关于秦王朝“招隐士”的两种记载
    二、对上述两种记载的辨析
    第三节汉代的“招隐士”
    一、汉代的“招隐士”活动
    二、汉代“招隐士”的特点
    三、汉代“招隐士”的效果及局限

    第六章隐士与秦汉社会
    第一节两汉社会的尊隐崇隐之风
    一、从尊隐到崇隐
    二、汉代尊隐崇隐风尚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节隐士与秦汉学术文化的传承
    一、隐士与经学
    二、隐士与易学
    三、隐士与道学及其他诸学
    四、隐士与文化典籍的保护
    第三节两汉隐士与社会教化
    一、统治者在教化方面对隐士的充分利用
    二、隐士与汉代乡风民俗的纯化
    三、隐士“化民成俗”的原因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两汉之际隐士统计表
    东汉隐士统计简表
    略论司马迁的隐逸观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韶乐惊凤起弦歌
周亚平、文孝男、李珊珊、李钱良、刘建武 编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大学年鉴(2016)
湘潭大学党委办公室、湘潭大学校长办公室 编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故事
聂鑫森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大学年鉴2015
湘潭大学党委办公室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市志(1986-2005套装共4册)
湘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县年鉴(2018)
湘潭县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晚清湖南学术思想史
王继平 著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县年鉴(2020)(精)
胡建军 编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纪事
龚蛟腾、徐军华、戴艳清、王凤姣、易凌 编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黎氏(全五册)(精)
张梦媛 著;黎白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县年鉴(2019)(精)
湘潭县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
湘潭大学中国史文库:秦汉隐逸问题研究
湘潭传统码头文化的地域性表达
刘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