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书

淮南王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2011-12
版次: 1
ISBN: 9787807617389
定价: 1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8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09人买过
  •   《淮南王书》是胡適名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的第五章,半个月写成。胡適自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章,曾专门抽出来于1931年12月由新月书店单独出版,翌年专门郑重其事送给蒋介石,要他“参考”。1962年临终前还在撰写本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手稿本序,连写几遍皆不满意,直至撒手人寰,终成残稿,胡適对《淮南王书》的重视与宝爱可见一斑。 第一章淮南王和他的著书
    第二章论“道”
    (1)“道”是一切理之理——一个大假设
    (2)道的特性
    (3)无中生有的宇宙观
    (4)批评这宇宙观
    第三章无为与有为
    (1)自然与无为
    (2)人与天
    (3)有为与无为——“雌节”的人生观
    (4)批评这个人生观
    (5)淮南王书中的有为论
    第四章政治思想
    (1)虚君的法治
    (2)众智众力的政治
    (3)变法论
    (4)附论“称先道古”的古史观
    第五章出世的思想
    (1)神仙家
    (2)《淮南书》的神仙人生观
    (3)内功与外功的神仙家言
    (4)精神哲学之主旨一:贱物而贵身
    (5)精神哲学之主旨二:贱形而贵神
    第六章阴阳感应的宗教
    (1)“唯有道者能通其志”
    (2)道家与阴阳感应的宗教
    后记
  • 内容简介:
      《淮南王书》是胡適名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的第五章,半个月写成。胡適自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章,曾专门抽出来于1931年12月由新月书店单独出版,翌年专门郑重其事送给蒋介石,要他“参考”。1962年临终前还在撰写本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手稿本序,连写几遍皆不满意,直至撒手人寰,终成残稿,胡適对《淮南王书》的重视与宝爱可见一斑。
  • 目录:
    第一章淮南王和他的著书
    第二章论“道”
    (1)“道”是一切理之理——一个大假设
    (2)道的特性
    (3)无中生有的宇宙观
    (4)批评这宇宙观
    第三章无为与有为
    (1)自然与无为
    (2)人与天
    (3)有为与无为——“雌节”的人生观
    (4)批评这个人生观
    (5)淮南王书中的有为论
    第四章政治思想
    (1)虚君的法治
    (2)众智众力的政治
    (3)变法论
    (4)附论“称先道古”的古史观
    第五章出世的思想
    (1)神仙家
    (2)《淮南书》的神仙人生观
    (3)内功与外功的神仙家言
    (4)精神哲学之主旨一:贱物而贵身
    (5)精神哲学之主旨二:贱形而贵神
    第六章阴阳感应的宗教
    (1)“唯有道者能通其志”
    (2)道家与阴阳感应的宗教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淮南王书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西洋教育通史
雷通群 著
淮南王书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戴东原的哲学
胡适 著
淮南王书
中国文学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刘大白 著
淮南王书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画学全史
郑昶 著
淮南王书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现代中国文学史
钱基博 著
淮南王书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艺讲座
夏丐尊、赵景深、傅东华 著
淮南王书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
郑振铎、朱希祖 著
淮南王书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历史教学法
何炳松 著
淮南王书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读曲小识
卢前 著
淮南王书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的银行
吴承禧 著
淮南王书
词曲史
王易 著
淮南王书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 上
郑振铎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淮南王书
淮南鸿烈集解(中华国学文库)
刘文典 著;冯逸;乔华
淮南王书
淮南矿区关键保护层瓦斯预抽钻孔新技术
戴广龙
淮南王书
淮南子/中华国学经典全民阅读书库
刘安 著
淮南王书
淮南子套装全两册(全本全注全译,零障碍阅读本,人人都能读懂)
刘安 著
淮南王书
淮南子(-三全本·全2册)
陈广忠 译注
淮南王书
淮南市博物馆馆藏战国铜镜
淮南市博物馆 著
淮南王书
淮南子/新编学生国学丛书
卢福咸 校;茅盾 注
淮南王书
淮南以宁
木子喵喵 著
淮南王书
淮南子(学生国学丛书新编)
王宁
淮南王书
淮南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续编 全5册)
张双棣 撰
淮南王书
淮南鸿烈(套装上下册)
[汉]刘安 编;[汉]许慎 注
淮南王书
淮南子(全2册)(江苏文库 精华编)
劉 安(漢) 編;馬慶洲 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