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02
版次: 1
ISBN: 9787301195147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12页
字数: 35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2人买过
  •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的主题选择的是“德国研究的视野与范式”,主要仍是选刊了2005年9月在北大召开的“德国与中国:学术中的相互认识与理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与外方学者的稿件。从“德国研究在中国”到“德国学”,我们希望能进一步从各学科的研究者“自家清理”的阶段上升到一个“对话互动”的层面,即希望学者既能严守“自家门户”,同时也能“关注宏观”,在一个更为开阔的学术视域中来共享和讨论问题。从这组文章来看,大家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德国学/德国研究的概念、关注方法论的问题,但显然还不能说有了一个共同讨论的基本学术共识,这正是本刊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予以引导和推进的。 德国研究的视野与范式
    导言:德国学命题之呈现与学域三重归属之意义
    德国研究——从加拿大角度出发的批判性和建设性观点[德]月
    在“现代中国”与“现代德国”之间——作为21世纪显学的“现代民族国家”与跨专业学科群
    “德国学”的建立
    拓宽德国当代哲学研究的视野
    德国:清末中国现代化的榜样——1871-1911年中德关系的另一视角

    专题研究
    论法苯工业的“新秩序”规划——从“大空间经济”观看法苯与纳粹政权的关系
    从经济纲领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演变
    “法治国家”思想在德国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概述
    法律语言中的模糊性与精确性
    格林童话的版本演变及其近代中译
    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英格博格·巴赫曼晚期诗歌中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性别、媒体与文学产业——对当代德语文学“文学少女奇迹”现象的再思考
    跨文化交往和跨文化态度
    赵林克悌与建国初期北京大学德语专业的发展

    评论与对话
    重组认同结构——谈东德德发制片厂(DEFA)1946至1961年问拍摄的电影
    后戏剧剧场(节译)
    雷曼的《后戏剧剧场》
    文化是我们的力量——由德国文化政策所看到的
    格拉斯:往事并不如烟

    图书评论
    观念的力量——评《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中德学术关系之建构——读《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国家崇拜与民族灾难
    《德国循环经济研究》读后
    永在希特勒的阴影下——“历史学家之争”文献汇编
    德国历史编纂中的第三帝国与大屠杀——走向80年代中期的“历史学家之争”
    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德国的普通民众和大屠杀
    帝国的毁灭
    编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的主题选择的是“德国研究的视野与范式”,主要仍是选刊了2005年9月在北大召开的“德国与中国:学术中的相互认识与理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与外方学者的稿件。从“德国研究在中国”到“德国学”,我们希望能进一步从各学科的研究者“自家清理”的阶段上升到一个“对话互动”的层面,即希望学者既能严守“自家门户”,同时也能“关注宏观”,在一个更为开阔的学术视域中来共享和讨论问题。从这组文章来看,大家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德国学/德国研究的概念、关注方法论的问题,但显然还不能说有了一个共同讨论的基本学术共识,这正是本刊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予以引导和推进的。
  • 目录:
    德国研究的视野与范式
    导言:德国学命题之呈现与学域三重归属之意义
    德国研究——从加拿大角度出发的批判性和建设性观点[德]月
    在“现代中国”与“现代德国”之间——作为21世纪显学的“现代民族国家”与跨专业学科群
    “德国学”的建立
    拓宽德国当代哲学研究的视野
    德国:清末中国现代化的榜样——1871-1911年中德关系的另一视角

    专题研究
    论法苯工业的“新秩序”规划——从“大空间经济”观看法苯与纳粹政权的关系
    从经济纲领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演变
    “法治国家”思想在德国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概述
    法律语言中的模糊性与精确性
    格林童话的版本演变及其近代中译
    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英格博格·巴赫曼晚期诗歌中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性别、媒体与文学产业——对当代德语文学“文学少女奇迹”现象的再思考
    跨文化交往和跨文化态度
    赵林克悌与建国初期北京大学德语专业的发展

    评论与对话
    重组认同结构——谈东德德发制片厂(DEFA)1946至1961年问拍摄的电影
    后戏剧剧场(节译)
    雷曼的《后戏剧剧场》
    文化是我们的力量——由德国文化政策所看到的
    格拉斯:往事并不如烟

    图书评论
    观念的力量——评《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中德学术关系之建构——读《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国家崇拜与民族灾难
    《德国循环经济研究》读后
    永在希特勒的阴影下——“历史学家之争”文献汇编
    德国历史编纂中的第三帝国与大屠杀——走向80年代中期的“历史学家之争”
    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德国的普通民众和大屠杀
    帝国的毁灭
    编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法学论坛(第18辑上卷)
宋晓 编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私法研究(23):债权让与
王洪亮,张双根,张谷,朱庆育,田士永 主编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跨文化交流中的尊重互动(外研社多语言学术文库)
韩丁 著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私法研究(20):情势变更
王洪亮;田士永;张双根;张谷;朱庆育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双语:东普鲁士与中国——追溯一段不解之缘
[德]托马斯·海贝勒 著;刘靓 译;向开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文化空间与凯泽林感性哲学的形成——以知识的社会建构为中心(文化中国:传承与汇通丛书)
董琳璐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私法研究(21):私法上的决议
王洪亮;张双根;张谷;朱庆育;田士永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私法研究(22):夫妻财产制
田士永 主编;王洪亮;张双根;张谷;朱庆育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哲学浅释(张祥龙文集·第14卷)
张祥龙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终身学习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类型与特征研究
陈志伟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法学论坛第18辑下卷
宋晓 编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
中德比较视野下工程合同的规范构造
黄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