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3-09
版次: 1
ISBN: 9787533849610
定价: 31.7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52页
字数: 410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23人买过
  •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
    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是这套丛书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
    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愿兵与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 沈晓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日本语言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硕士课程,教育学硕士,2001年攻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课程。
    1989年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日本教育)、1998年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社会课程与教学论)、1995年4月—1997年4月、2000年5月-2001年5月赴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访问研究,研究课题:有关日本社会科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日社会课程比较研究。 第一编社会课程的确立、发展与走向
    第一章美国社会科的演进
    第一节社会科的诞生与地位提升
    第二节战后社会科的历次变革
    第三节经验与启示
    第二章日本社会科的演进
    第一节社会科教学纲要的演变
    第二节日本民间团体对社会科教育的推动
    第三章欧洲诸国社会课程的演进
    第一节英国的社会课程
    第二节德国的社会课程
    第三节法国的社会课程
    第四章我国社会课程的演进与发展课题
    第一节我国社会课程的演变
    第二节关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理念与内容结构
    第三节重构社会课程的若干问题

    第二编社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主要领域
    第五章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关于我国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历史和现状考察
    第二节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我国新社会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第六章社会课程与历史教育
    第一节社会课程中历史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课程中的历史教学
    第七章社会课程与地理教育
    第一节地理教育在社会课程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地理学科内容在社会课程中的角色定位
    第八章社会课程与道德价值教育
    第一节道德价值教育的涵义与实施模式
    第二节美国道德价值教育与社会科
    第三节我国的社会课程与道德价值教育
    第九章社会课程与全球教育
    第一节全球教育的理论
    第二节全球教育与社会科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科全球教育的实践
    第四节中国社会课程中的全球教育

    第三编社会课程的教学与教材
    第十章社会课程的教学模式
    第一节我国社会课程的教学类型——模式
    第二节国外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模式——以美、日两国为例
    第三节系统主义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的融合——社会文化符号论下的教学实践模式
    第十一章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如何指导学生做调查
    第三节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第四节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归纳与反思的技能
    第十二章美、日社会科教科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美国社会科教科书研究
    第二节日本社会科教科书研究
    第十三章展望我国的社会课程教科书
    第一节对我国小学社会课程教科书的分析
    第二节对未来社会课程教科书建设的提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
    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是这套丛书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
    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愿兵与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
  • 作者简介:
    沈晓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日本语言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硕士课程,教育学硕士,2001年攻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课程。
    1989年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日本教育)、1998年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社会课程与教学论)、1995年4月—1997年4月、2000年5月-2001年5月赴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访问研究,研究课题:有关日本社会科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日社会课程比较研究。
  • 目录:
    第一编社会课程的确立、发展与走向
    第一章美国社会科的演进
    第一节社会科的诞生与地位提升
    第二节战后社会科的历次变革
    第三节经验与启示
    第二章日本社会科的演进
    第一节社会科教学纲要的演变
    第二节日本民间团体对社会科教育的推动
    第三章欧洲诸国社会课程的演进
    第一节英国的社会课程
    第二节德国的社会课程
    第三节法国的社会课程
    第四章我国社会课程的演进与发展课题
    第一节我国社会课程的演变
    第二节关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理念与内容结构
    第三节重构社会课程的若干问题

    第二编社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主要领域
    第五章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关于我国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历史和现状考察
    第二节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我国新社会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第六章社会课程与历史教育
    第一节社会课程中历史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课程中的历史教学
    第七章社会课程与地理教育
    第一节地理教育在社会课程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地理学科内容在社会课程中的角色定位
    第八章社会课程与道德价值教育
    第一节道德价值教育的涵义与实施模式
    第二节美国道德价值教育与社会科
    第三节我国的社会课程与道德价值教育
    第九章社会课程与全球教育
    第一节全球教育的理论
    第二节全球教育与社会科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科全球教育的实践
    第四节中国社会课程中的全球教育

    第三编社会课程的教学与教材
    第十章社会课程的教学模式
    第一节我国社会课程的教学类型——模式
    第二节国外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模式——以美、日两国为例
    第三节系统主义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的融合——社会文化符号论下的教学实践模式
    第十一章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如何指导学生做调查
    第三节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第四节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归纳与反思的技能
    第十二章美、日社会科教科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美国社会科教科书研究
    第二节日本社会科教科书研究
    第十三章展望我国的社会课程教科书
    第一节对我国小学社会课程教科书的分析
    第二节对未来社会课程教科书建设的提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夏志芳 编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钟启泉、裴新宁 编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聂幼犁 编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钟启泉、郑晓蕙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保险(第四版)
邓大松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达尔文主义:美国思想底色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Hofstadter)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文化脑:人类天性的文化神经科学 韩世辉
韩世辉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主义文化论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权的法理与实践
汤闳淼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营销手册
[英]杰勒德·黑斯廷斯(Gerard Hastings),[英]凯瑟琳·安格斯(Kathryn Angus),[美]卡罗尔·布莱恩特(Carol Bryant)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保障理论:发生机制与政策逻辑
席恒 著
社会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情感学习手册:研究与实践
(美)杜拉克著 毛亚庆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