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第10卷)(珍藏版)

南怀瑾选集(第10卷)(珍藏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06
版次: 1
ISBN: 9787309086799
定价: 11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71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4人买过
  •   《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等十二位菩萨之请,论述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止”、“修观”、“修禅”的修行方法。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说,他“禅遇南宗,教逢《圆觉》”,就是因读《圆觉经》而悟教理的。之后,他撰写了《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著作,以弘扬《圆觉经》,《圆觉经》因此而驰名佛教界。
      《圆觉经略说》为南怀瑾先生有关《圆觉经》的讲记,最初在佛教杂志上连载,以后汇集成书。南先生在《南怀瑾选集(第10卷)(珍藏版)》中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圆觉经略说·
    出版说明
    前言
    缘起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大经之真伪
    佛陀多罗传
    佛经翻译在中国
    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发起清净心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
    如何不堕入邪见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
    第二章普贤菩萨
    初见本性如何起修
    如何以幻还修于幻
    一切皆幻谁来修行
    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
    第三章普眼菩萨
    如何正思惟修
    如何住持
    修行的程序如何
    如何才能开悟
    第四章金刚藏菩萨
    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
    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
    第五章弥勒菩萨
    轮回的根本是什么
    如何了脱生死,跳出轮回
    成佛有哪二障
    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
    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第六章清净慧菩萨
    一切众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道有无差别
    成佛是什么境界
    什么是般若
    什么是涅粲
    什么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萨
    成佛渐修的法门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几种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观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禅那
    第八章辨音菩萨
    成佛之道有几种修行方法
    修止、修观、修禅那如何搭配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第九章净诸业障菩萨
    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什么是我相
    什么是人相
    什么是众生相
    什么是寿者相
    如何做到法解脱
    第十章普觉菩萨
    谁是善知识
    学佛应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如何发心
    第十一章圆觉菩萨
    如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可以随便闭关吗
    为何要忏悔罪业
    第十二章贤善首菩萨
    此经叫什么名字
    如何奉持
    修习此经有何功德
    谁来护持此经

    ·定慧初修·
    出版说明
    修止观与参话头
    戒学
    定学
    慧学
    修定与参禅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禅指月
    禅净双修调和论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净土三经的高下
    禅、唯识、净土
    观想和念佛
    大道废有仁义
    禅观略讲
    静坐姿势——七支坐法
    静坐的基本认识
    修证与方法
    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般若正观略讲
    从普贤行人三摩地
    尽无尽法门汝等当学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照见五蕴皆空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般若就是无上咒
    色与空的问题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教你一个咒子
    空里谈空都是空话
    五蕴一空依性起修
    无量法门誓愿学
    观与照是同是别
    事理一定圆融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境网吹识浪自有定盘
    轻轻从心头起观
    讲个禅宗故事
    苦由我来
    四大并没有障碍你
    多消一分业
    不沾念
    生死本空
    见性解脱能所双泯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
    观音法门略讲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净土法门
    几人得到了一心不乱
    与《药师经》合并参究
    全心全意的想念
    举一则笑话
    临终时的念佛
    自欺、欺人、被人欺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穷极呼天痛极呼父母
    “顽空定”的念佛法
    但持正念莫问黑烟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楞伽大义今释·
    出版说明

    自叙
    凡例
    楞伽经大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卷一
    问题的开始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什么是识
    识的现象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如何恢复真识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成佛次第之道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顿渐法门的指示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两种声闻的境界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生死与涅粱唯一心量
    五乘种性的分类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五法三自性
    人无我和法无我
    诽谤正法的原因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卷二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意生身的境界
    心理状态的分析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
    禅的类别
    什么是涅粲的真义
    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
    种性的定义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
    自性无生的真谛
    自性的定义
    如幻的涵义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两种智觉的境界
    菩萨境界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身心的五阴原理
    外道学派四种涅架的辨别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卷三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
    宗通和说通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
    言语和语意
    识与智的差别
    世间缘起的空见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
    自性空有之辨
    佛法宗纲的说明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
    世间言论文词的辨证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
    如何是究竟涅槃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
    卷四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
    言语文字和真理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大小乘人灭尽定的差别境界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
    如来是否常住
    佛法是否常存
    唯识的精义
    四禅的灭尽定
    详说“五法”等名相的内义
    三世诸佛的有无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
    生死的边际何在
    刹那空和八识的现象
    六度的差别目的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素食的理由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八识规矩颂总表
    附: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 内容简介:
      《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等十二位菩萨之请,论述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止”、“修观”、“修禅”的修行方法。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说,他“禅遇南宗,教逢《圆觉》”,就是因读《圆觉经》而悟教理的。之后,他撰写了《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著作,以弘扬《圆觉经》,《圆觉经》因此而驰名佛教界。
      《圆觉经略说》为南怀瑾先生有关《圆觉经》的讲记,最初在佛教杂志上连载,以后汇集成书。南先生在《南怀瑾选集(第10卷)(珍藏版)》中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 目录:
    ·圆觉经略说·
    出版说明
    前言
    缘起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大经之真伪
    佛陀多罗传
    佛经翻译在中国
    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发起清净心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
    如何不堕入邪见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
    第二章普贤菩萨
    初见本性如何起修
    如何以幻还修于幻
    一切皆幻谁来修行
    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
    第三章普眼菩萨
    如何正思惟修
    如何住持
    修行的程序如何
    如何才能开悟
    第四章金刚藏菩萨
    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
    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
    第五章弥勒菩萨
    轮回的根本是什么
    如何了脱生死,跳出轮回
    成佛有哪二障
    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
    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第六章清净慧菩萨
    一切众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道有无差别
    成佛是什么境界
    什么是般若
    什么是涅粲
    什么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萨
    成佛渐修的法门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几种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观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禅那
    第八章辨音菩萨
    成佛之道有几种修行方法
    修止、修观、修禅那如何搭配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第九章净诸业障菩萨
    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什么是我相
    什么是人相
    什么是众生相
    什么是寿者相
    如何做到法解脱
    第十章普觉菩萨
    谁是善知识
    学佛应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如何发心
    第十一章圆觉菩萨
    如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可以随便闭关吗
    为何要忏悔罪业
    第十二章贤善首菩萨
    此经叫什么名字
    如何奉持
    修习此经有何功德
    谁来护持此经

    ·定慧初修·
    出版说明
    修止观与参话头
    戒学
    定学
    慧学
    修定与参禅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禅指月
    禅净双修调和论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净土三经的高下
    禅、唯识、净土
    观想和念佛
    大道废有仁义
    禅观略讲
    静坐姿势——七支坐法
    静坐的基本认识
    修证与方法
    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般若正观略讲
    从普贤行人三摩地
    尽无尽法门汝等当学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照见五蕴皆空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般若就是无上咒
    色与空的问题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教你一个咒子
    空里谈空都是空话
    五蕴一空依性起修
    无量法门誓愿学
    观与照是同是别
    事理一定圆融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境网吹识浪自有定盘
    轻轻从心头起观
    讲个禅宗故事
    苦由我来
    四大并没有障碍你
    多消一分业
    不沾念
    生死本空
    见性解脱能所双泯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
    观音法门略讲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净土法门
    几人得到了一心不乱
    与《药师经》合并参究
    全心全意的想念
    举一则笑话
    临终时的念佛
    自欺、欺人、被人欺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穷极呼天痛极呼父母
    “顽空定”的念佛法
    但持正念莫问黑烟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楞伽大义今释·
    出版说明

    自叙
    凡例
    楞伽经大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卷一
    问题的开始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什么是识
    识的现象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如何恢复真识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成佛次第之道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顿渐法门的指示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两种声闻的境界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生死与涅粱唯一心量
    五乘种性的分类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五法三自性
    人无我和法无我
    诽谤正法的原因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卷二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意生身的境界
    心理状态的分析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
    禅的类别
    什么是涅粲的真义
    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
    种性的定义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
    自性无生的真谛
    自性的定义
    如幻的涵义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两种智觉的境界
    菩萨境界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身心的五阴原理
    外道学派四种涅架的辨别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卷三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
    宗通和说通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
    言语和语意
    识与智的差别
    世间缘起的空见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
    自性空有之辨
    佛法宗纲的说明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
    世间言论文词的辨证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
    如何是究竟涅槃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
    卷四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
    言语文字和真理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大小乘人灭尽定的差别境界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
    如来是否常住
    佛法是否常存
    唯识的精义
    四禅的灭尽定
    详说“五法”等名相的内义
    三世诸佛的有无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
    生死的边际何在
    刹那空和八识的现象
    六度的差别目的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素食的理由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八识规矩颂总表
    附: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