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第6卷):禅海蠡测 禅话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珍藏版)

南怀瑾选集(第6卷):禅海蠡测 禅话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珍藏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06
版次: 1
ISBN: 9787309086751
定价: 10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0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14人买过
  •   《南怀瑾选集(第6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珍藏版)》共收录南怀瑾先生的著作24种。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禅海蠡测·
    出版说明
    初版自序
    二版自序

    禅宗之演变
    印度原来情形
    中国初期情形
    唐宋间之发展
    元明清之趋向
    与中国文化因缘
    对佛教之功绩

    禅宗之宗旨
    公案语录
    机锋转语

    证悟知解
    祖师禅与如来禅
    三关与顿渐
    闭关与打七

    宗师授受
    参话头

    神通妙用
    幻境相似神通之错误
    正定所发之通明

    生死之间

    中阴身略述
    临命终时
    中阴身缘起
    生死决疑
    了生脱死

    醒与梦

    禅宗与教理
    由教入禅
    禅须通教

    禅宗与禅定
    禅定之学
    禅宗与禅定之间

    禅宗与净土
    净土究竟论
    禅宗究竟论
    禅净双修调和论

    禅宗与密宗
    西藏佛学渊源
    西藏佛法之崛起
    西藏后期佛法及派系
    西藏之显教
    西藏之密法
    藏密之特点
    显密优劣之商榷

    禅宗与丹道
    周秦时代之道家
    汉晋南北朝之道教
    唐宋元明清情形
    道教之经籍
    丹道之类别
    佛道优劣之辨

    禅宗与理学
    理学之先声
    北宋理学之崛起
    佛化儒家之踪迹
    禅宗与理学之渊源
    理学与禅宗之异同
    佛道儒化之教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
    心法与力学
    心法与声音
    心法与光
    心法与电磁
    心理与生理

    佛法与西洋哲学
    希腊哲学初期心物之争
    希腊盛时心物之争
    希腊末期哲学
    希腊哲学合论
    欧洲中世纪哲学
    阿拉伯哲学
    近代哲学之变革及影响
    西洋哲学之批判

    修定与参禅法要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禅指月


    禅海蠡测剩语

    ·禅话·
    出版说明
    话头

    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
    对我是谁人不识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
    为求真理而出家的少年学僧——神光
    神光的断臂

    达摩禅
    了不可得安心法
    禅宗开始有了衣法的传承
    达摩所传的禅宗一悟便了吗
    达摩禅的二入与四行
    五度中毒只履西归

    南北朝时代的中国禅与达摩禅
    北魏齐梁之间佛学与佛教发展的大势
    齐梁之间中国的大乘禅
    中国大乘禅的初期大师

    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国维摩禅大师傅大士
    平实身世
    照影顿悟
    被诬入狱
    舍己为人
    名动朝野
    帝廷论义
    撒手还源
    附:有关傅大士的传记资料
    还珠留书记

    禅宗三祖其人其事
    从禅宗四祖的传记中追寻三祖的踪迹
    向居士与僧璨的形影
    关于向居士与神光大师的短简名书
    僧璨大师的时代和历史
    《信心铭》的价值

    达摩禅与二、三祖的疑案
    二祖慧可与三祖僧璨
    二祖晚年的混俗问题
    有关二祖传记的疑案

    中国佛教原始的禅与禅宗四祖的风格
    南北朝至隋唐间禅道的发展与影响
    汉末有关习禅的初期发展史料
    东晋以后有关习禅的史料与论评
    禅宗四祖道信的笃实禅风
    轻生死重去就的道信大师的风格

    五祖弘忍大师
    破头山上的栽松老道
    平凡的神奇充满了初唐以前的禅门
    隋唐以后盛传的三生再世之说
    道信大师与弘忍大师的授受祖位与其他

    懒融其人
    隋唐间达摩禅的分布
    破头山与牛头山
    赚得百鸟衔花的懒融
    善恶一心都可怕
    在山的悟对和出山的行为

    法融一系的禅道
    诗境与禅话
    吹布毛的启发
    老难为善
    至圣独照的隽语
    法融一系的禅师索引表

    马祖不是妈祖
    一段民间传说的插曲
    马大师活用了教学法
    一颗大明珠
    猎到一个弓箭手
    不离本行的猎手
    又是一颗明珠

    唐宋间与湖南有关的禅宗大德

    南宗禅在唐初的茁壮
    南行禅道落在江湖
    奠基南宗的两大柱石
    行思禅师
    初唐时期的文化大势
    唐初中国佛学的茁壮
    一砖头打出来的宗师

    附录:
    禅的幽默(十八则)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出版说明

    引言

    第一章佛教与印度固有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印度文化的发展
    一、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印度上古文化的宗教哲学
    第二节各派哲学的兴起
    一、六派哲学与宗教的后先辉映
    二、佛教的产生与外道的异同
    结论

    第二章教主释迦牟尼的事迹
    第一节释迦牟尼的家世
    一、薄王业而不为的大丈夫
    二、生卒年代
    三、族系传统
    四、生有自来的神异传说
    五、允文允武的天生神童
    六、悲天悯人的至性至情
    第二节出家与悟道
    一、逃世入山求道的太子
    二、遍学各派道法
    三、雪山林下苦行
    四、豁然顿悟而成佛道
    第三节教化创建的情形
    一、开始教化及其主要弟子
    二、说法的情况与说法的时地
    三、佛经的结集与部派的分化
    结论

    第三章中国佛教的传播
    第一节佛教初传的情形
    一、阿育王前后的佛教
    二、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汉末、三国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四、净土宗的创建
    五、鸠摩罗什与僧肇
    六、道生与涅癇佛性
    第二节佛教的鼎盛时期
    一、隋唐时期的佛教
    二、宋元明清的佛教
    结论

    第四章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
    第一节清代以来佛教的衰败
    一、宗派的没落
    二、师僧和寺院的变质
    第二节清末民初佛教的复兴运动
    一、中国佛学的复兴
    二、中国佛教的演变
    结论

    第五章世界各国的佛教
    第一节亚洲的佛教
    一、韩国
    二、日本
    三、缅甸
    四、泰国
    五、越南
    六、东南亚其他各地
    第二节欧美的佛教
    一、英国
    二、德国
    三、法国
    四、美国
    五、俄国
    结论

    附录: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
    引言
    社会学里的社会
    东西文化不同的社会
    宗法社会的辨别
    结论
    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
    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
    丛林制度
    一、丛林的规范
    二、丛林的风规
    三、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
    四、丛林清规的遗范
    丛林与宗法社会
    丛林与中国文化
    丛林与帮会社会
    结论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出版说明

    引言

    第一章道教学术思想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道教立教的过程
    第二节道教学术思想的渊源
    一、黄帝先后时期学术思想的初步规模
    二、三代(尧、舜、禹)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规模
    三、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演变
    四、周穆王西征与神仙故事的起源
    第三节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
    一、秦汉时期的道家与神仙
    二、汉初内用黄老的文景之治
    三、汉武帝与神仙方士
    四、东汉重视图谶开启道教的先声

    第二章道教的建立
    第一节汉末三国时期的道教
    一、诸山道士时期
    二、张道陵的创教时期
    三、魏伯阳的弘扬神仙学术
    四、黄巾张角的旁门左道
    五、汉末著名的道士
    第二节魏晋时期的道家
    一、许旌阳的丰功伟绩
    二、抱朴子的富贵丹砂
    三、魏晋玄学与道家思想
    四、道佛思想的冲突与调和

    第三章道教的成长
    第一节北魏时代道教的定型与道佛之争
    崔浩的弘扬道教与排佛
    第二节南朝的道教与陶弘景
    陶弘景调和道佛的主张

    第四章道教的扩张
    第一节唐初开国与道教
    一、唐高祖的尊奉道教
    二、唐太宗与道佛两教
    第二节新兴道教的吕纯阳

    第五章道教的演变
    第一节宋初儒道归元的华山隐士陈希夷
    第二节宋代的皇帝与道教
    一、宋真宗神道设教的动机
    二、道君皇帝宋徽宗
    第三节正统道教南宗的崛起
    一、张紫阳的丹道
    二、白玉蟾与朱熹

    第六章宋元时期新兴的道教
    第一节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一、创始全真道的祖师王重阳的事迹
    二、丘长春与成吉思汗的因缘
    三、丘长春如何感化成吉思汗
    第二节元代敕封天师道与其他
    普及民间道教观念的两部书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明太祖与周颠
    第二节明成祖与武当山的张三丰
    第三节明世宗与陶仲文的前因后果
    第四节明末清初道家派别的分支
    第五节康熙雍正与道教

    第八章二十世纪的道教
    第一节十九世纪末道教的衰落
    第二节当代学人研究道教学术的活动
    一、影印《道藏》的发起
    二、《道藏精华录》的编辑
    第三节研究道教学术的人士
    一、刘师培的《读道藏记》
    二、陈撄宁的实验丹道

    附录
    海内外道教士之统计
    台湾省道教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任务
    第三章会员
    第四章组织及职权
    第五章会议
    第六章经费
    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道藏》缘启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 内容简介:
      《南怀瑾选集(第6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珍藏版)》共收录南怀瑾先生的著作24种。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 目录:
    ·禅海蠡测·
    出版说明
    初版自序
    二版自序

    禅宗之演变
    印度原来情形
    中国初期情形
    唐宋间之发展
    元明清之趋向
    与中国文化因缘
    对佛教之功绩

    禅宗之宗旨
    公案语录
    机锋转语

    证悟知解
    祖师禅与如来禅
    三关与顿渐
    闭关与打七

    宗师授受
    参话头

    神通妙用
    幻境相似神通之错误
    正定所发之通明

    生死之间

    中阴身略述
    临命终时
    中阴身缘起
    生死决疑
    了生脱死

    醒与梦

    禅宗与教理
    由教入禅
    禅须通教

    禅宗与禅定
    禅定之学
    禅宗与禅定之间

    禅宗与净土
    净土究竟论
    禅宗究竟论
    禅净双修调和论

    禅宗与密宗
    西藏佛学渊源
    西藏佛法之崛起
    西藏后期佛法及派系
    西藏之显教
    西藏之密法
    藏密之特点
    显密优劣之商榷

    禅宗与丹道
    周秦时代之道家
    汉晋南北朝之道教
    唐宋元明清情形
    道教之经籍
    丹道之类别
    佛道优劣之辨

    禅宗与理学
    理学之先声
    北宋理学之崛起
    佛化儒家之踪迹
    禅宗与理学之渊源
    理学与禅宗之异同
    佛道儒化之教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
    心法与力学
    心法与声音
    心法与光
    心法与电磁
    心理与生理

    佛法与西洋哲学
    希腊哲学初期心物之争
    希腊盛时心物之争
    希腊末期哲学
    希腊哲学合论
    欧洲中世纪哲学
    阿拉伯哲学
    近代哲学之变革及影响
    西洋哲学之批判

    修定与参禅法要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禅指月


    禅海蠡测剩语

    ·禅话·
    出版说明
    话头

    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
    对我是谁人不识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
    为求真理而出家的少年学僧——神光
    神光的断臂

    达摩禅
    了不可得安心法
    禅宗开始有了衣法的传承
    达摩所传的禅宗一悟便了吗
    达摩禅的二入与四行
    五度中毒只履西归

    南北朝时代的中国禅与达摩禅
    北魏齐梁之间佛学与佛教发展的大势
    齐梁之间中国的大乘禅
    中国大乘禅的初期大师

    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国维摩禅大师傅大士
    平实身世
    照影顿悟
    被诬入狱
    舍己为人
    名动朝野
    帝廷论义
    撒手还源
    附:有关傅大士的传记资料
    还珠留书记

    禅宗三祖其人其事
    从禅宗四祖的传记中追寻三祖的踪迹
    向居士与僧璨的形影
    关于向居士与神光大师的短简名书
    僧璨大师的时代和历史
    《信心铭》的价值

    达摩禅与二、三祖的疑案
    二祖慧可与三祖僧璨
    二祖晚年的混俗问题
    有关二祖传记的疑案

    中国佛教原始的禅与禅宗四祖的风格
    南北朝至隋唐间禅道的发展与影响
    汉末有关习禅的初期发展史料
    东晋以后有关习禅的史料与论评
    禅宗四祖道信的笃实禅风
    轻生死重去就的道信大师的风格

    五祖弘忍大师
    破头山上的栽松老道
    平凡的神奇充满了初唐以前的禅门
    隋唐以后盛传的三生再世之说
    道信大师与弘忍大师的授受祖位与其他

    懒融其人
    隋唐间达摩禅的分布
    破头山与牛头山
    赚得百鸟衔花的懒融
    善恶一心都可怕
    在山的悟对和出山的行为

    法融一系的禅道
    诗境与禅话
    吹布毛的启发
    老难为善
    至圣独照的隽语
    法融一系的禅师索引表

    马祖不是妈祖
    一段民间传说的插曲
    马大师活用了教学法
    一颗大明珠
    猎到一个弓箭手
    不离本行的猎手
    又是一颗明珠

    唐宋间与湖南有关的禅宗大德

    南宗禅在唐初的茁壮
    南行禅道落在江湖
    奠基南宗的两大柱石
    行思禅师
    初唐时期的文化大势
    唐初中国佛学的茁壮
    一砖头打出来的宗师

    附录:
    禅的幽默(十八则)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出版说明

    引言

    第一章佛教与印度固有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印度文化的发展
    一、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印度上古文化的宗教哲学
    第二节各派哲学的兴起
    一、六派哲学与宗教的后先辉映
    二、佛教的产生与外道的异同
    结论

    第二章教主释迦牟尼的事迹
    第一节释迦牟尼的家世
    一、薄王业而不为的大丈夫
    二、生卒年代
    三、族系传统
    四、生有自来的神异传说
    五、允文允武的天生神童
    六、悲天悯人的至性至情
    第二节出家与悟道
    一、逃世入山求道的太子
    二、遍学各派道法
    三、雪山林下苦行
    四、豁然顿悟而成佛道
    第三节教化创建的情形
    一、开始教化及其主要弟子
    二、说法的情况与说法的时地
    三、佛经的结集与部派的分化
    结论

    第三章中国佛教的传播
    第一节佛教初传的情形
    一、阿育王前后的佛教
    二、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汉末、三国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四、净土宗的创建
    五、鸠摩罗什与僧肇
    六、道生与涅癇佛性
    第二节佛教的鼎盛时期
    一、隋唐时期的佛教
    二、宋元明清的佛教
    结论

    第四章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
    第一节清代以来佛教的衰败
    一、宗派的没落
    二、师僧和寺院的变质
    第二节清末民初佛教的复兴运动
    一、中国佛学的复兴
    二、中国佛教的演变
    结论

    第五章世界各国的佛教
    第一节亚洲的佛教
    一、韩国
    二、日本
    三、缅甸
    四、泰国
    五、越南
    六、东南亚其他各地
    第二节欧美的佛教
    一、英国
    二、德国
    三、法国
    四、美国
    五、俄国
    结论

    附录: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
    引言
    社会学里的社会
    东西文化不同的社会
    宗法社会的辨别
    结论
    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
    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
    丛林制度
    一、丛林的规范
    二、丛林的风规
    三、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
    四、丛林清规的遗范
    丛林与宗法社会
    丛林与中国文化
    丛林与帮会社会
    结论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出版说明

    引言

    第一章道教学术思想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道教立教的过程
    第二节道教学术思想的渊源
    一、黄帝先后时期学术思想的初步规模
    二、三代(尧、舜、禹)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规模
    三、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演变
    四、周穆王西征与神仙故事的起源
    第三节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
    一、秦汉时期的道家与神仙
    二、汉初内用黄老的文景之治
    三、汉武帝与神仙方士
    四、东汉重视图谶开启道教的先声

    第二章道教的建立
    第一节汉末三国时期的道教
    一、诸山道士时期
    二、张道陵的创教时期
    三、魏伯阳的弘扬神仙学术
    四、黄巾张角的旁门左道
    五、汉末著名的道士
    第二节魏晋时期的道家
    一、许旌阳的丰功伟绩
    二、抱朴子的富贵丹砂
    三、魏晋玄学与道家思想
    四、道佛思想的冲突与调和

    第三章道教的成长
    第一节北魏时代道教的定型与道佛之争
    崔浩的弘扬道教与排佛
    第二节南朝的道教与陶弘景
    陶弘景调和道佛的主张

    第四章道教的扩张
    第一节唐初开国与道教
    一、唐高祖的尊奉道教
    二、唐太宗与道佛两教
    第二节新兴道教的吕纯阳

    第五章道教的演变
    第一节宋初儒道归元的华山隐士陈希夷
    第二节宋代的皇帝与道教
    一、宋真宗神道设教的动机
    二、道君皇帝宋徽宗
    第三节正统道教南宗的崛起
    一、张紫阳的丹道
    二、白玉蟾与朱熹

    第六章宋元时期新兴的道教
    第一节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一、创始全真道的祖师王重阳的事迹
    二、丘长春与成吉思汗的因缘
    三、丘长春如何感化成吉思汗
    第二节元代敕封天师道与其他
    普及民间道教观念的两部书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明太祖与周颠
    第二节明成祖与武当山的张三丰
    第三节明世宗与陶仲文的前因后果
    第四节明末清初道家派别的分支
    第五节康熙雍正与道教

    第八章二十世纪的道教
    第一节十九世纪末道教的衰落
    第二节当代学人研究道教学术的活动
    一、影印《道藏》的发起
    二、《道藏精华录》的编辑
    第三节研究道教学术的人士
    一、刘师培的《读道藏记》
    二、陈撄宁的实验丹道

    附录
    海内外道教士之统计
    台湾省道教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任务
    第三章会员
    第四章组织及职权
    第五章会议
    第六章经费
    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道藏》缘启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