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11
版次: 1
ISBN: 9787544640237
定价: 37.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9页
字数: 383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英语
分类: 语言文字
10人买过
  •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维多利亚后期至冷战前期之间英美两国汉诗英译的形式和意象翻译对策展开历时性研究。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统计数据分析,归纳在其中的四个主要历史阶段中,译者的诗形选择和意象处理之阶段性共同特点及其与目标国主流诗学的联系,并对汉诗英译中涉及诗形和意象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中分析了运用各种英语诗体翻译汉语杂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宋词等的优缺点,剖析了译者对汉诗叠词、叠章、对仗、韵式、节奏、建筑构型等形式特点的忽视或刻意模拟,解读了译者对汉诗中人物意象、器物意象、地点意象、比喻意象、典故意象等的删除、保留或置换,明确了各阶段英美主流诗学对汉诗英译主题和策略的影响,总结了《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研究成果对中国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借鉴意义。 前言
    导论
    1.选题缘起:汉诗英译研究现状及文本外和文本内研究方法论上的不足
    1.1 西方译学的文化“转向”及汉诗英译研究对目标国文化关注的不足
    1.2 诗歌译本考察视角及研究方法论上的不足
    2.对汉诗英译进行分阶段研究的科学性、必要性及历史阶段划分
    2.1 对汉诗英译进行分阶段研究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2.2 历史阶段划分
    3.关键词界定
    3.1 对“汉诗”的界定
    3.2 本书对“翻译”的界定
    3.3 其他常用概念界定
    4.本书架构

    第一章 1870年至1913年问的汉诗英译
    1.英美主流诗学
    2.诗形改造
    2.1 杂言体
    2.2 四言诗
    2.3 五言诗
    2.4 双声、叠韵、叠词、叠章的处理
    2.5 倒装与跨行
    2.6 “增行”翻译
    2.7 对仗句的处理
    2.8 诗形小结
    3.意象处理
    3.1 原兴象保留但其象征意义丧失
    3.2 意象置换
    3.3 意象删除
    3.4 意象添加
    3.5 理雅各韵体译本和散体译本意象处理数据比较分析
    3.6 本阶段十篇译诗意象置换和增删的统计分析及意象小型
    4.叙述风格的改变
    4.1 大量采用感叹词和呼语
    4.2 添加引子和末尾点题
    5.译诗语言的古雅特点
    6.分析与小结

    第二章 1914年至1929年问的汉诗英译
    1.一战后英美的诗学危机及主流诗学
    2.诗形处理分析
    2.1 四言诗
    2.2 五言诗
    2.3 七言诗
    2.4 汉诗“一元韵式”在英语格律诗和自由诗中的处理
    2.5 叠词、叠句和叠章的处理
    2.6 对仗句的处理
    2.7 等行翻译
    2.8 诗形小结
    3.意象处理
    3.1 意象置换
    3.2 意象删除
    3.3 意象添加
    3.4 典故意象的处理
    3.5 本阶段译者十篇英译汉诗的意象置换和增删统计及与
    上阶段的对比分析
    4.诗歌叙事视角的调整
    4.1 人物话语还是叙述者话语?
    4.2 受叙者改变
    4.3 改第三人称叙述为第一人称叙述
    4.4 改人物独白为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5.在篇章 层次上的删减
    6.分析与小结

    第三章 1930年至1949年间的汉诗英译
    1.目标国读者群体的变化及诗学的“本土化”和“人民性”导向
    1.1 读者群体的变化
    1.2 诗学的“本土化”和“人民性”导向
    2.诗形处理
    2.1 四言诗
    2.2 宋词
    2.3 对仗句处理
    2.4 叠词的处理
    2.5 叠章的处理
    2.6 篇目编排
    2.7 诗形小结
    3.意象处理
    3.1 意象置换
    3.2 意象删除
    3.3 意象添加
    3.4 本阶段十篇汉诗英译意象置换和增删统计分析及与上阶段的比较
    4.叙述视角转变导致主题变化
    4.1 谁在说话:人物话语分配及对主题的操纵
    4.2 叙述者话语还是人物独白
    5.分析与小结

    第四章 1950年至1962年间的汉诗英译
    1.“垮掉派运动”及美国主流诗学
    1.1 美国国内的冷战宣传及年轻一代的反抗
    1.2 时代精神对汉诗英译选题的影响
    2.诗形处理
    2.1 四言诗
    2.2 五言诗
    2.3 实验英语自由诗新形式
    2.4 跨行诗句
    2.5 对仗句的处理
    2.6 对叠词、叠句的灵活处理
    2.7 译诗行实词与原诗句实词几乎一一对应
    2.8 诗形小结
    3.意象处理
    3.1 意象置换
    3.2 意象删除
    3.3 意象添加
    3.4 十篇汉诗英译意象替换和增删统计分析
    4.语言高度口语化和俚语化
    5.美国成语的大量运用
    6.分析与小结

    结论
    1.本研究结论
    2.1 962年至1976年间中诗英译的发展
    3.本研究创新点
    4.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借鉴意义
    5.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维多利亚后期至冷战前期之间英美两国汉诗英译的形式和意象翻译对策展开历时性研究。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统计数据分析,归纳在其中的四个主要历史阶段中,译者的诗形选择和意象处理之阶段性共同特点及其与目标国主流诗学的联系,并对汉诗英译中涉及诗形和意象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中分析了运用各种英语诗体翻译汉语杂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宋词等的优缺点,剖析了译者对汉诗叠词、叠章、对仗、韵式、节奏、建筑构型等形式特点的忽视或刻意模拟,解读了译者对汉诗中人物意象、器物意象、地点意象、比喻意象、典故意象等的删除、保留或置换,明确了各阶段英美主流诗学对汉诗英译主题和策略的影响,总结了《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研究成果对中国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借鉴意义。
  • 目录:
    前言
    导论
    1.选题缘起:汉诗英译研究现状及文本外和文本内研究方法论上的不足
    1.1 西方译学的文化“转向”及汉诗英译研究对目标国文化关注的不足
    1.2 诗歌译本考察视角及研究方法论上的不足
    2.对汉诗英译进行分阶段研究的科学性、必要性及历史阶段划分
    2.1 对汉诗英译进行分阶段研究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2.2 历史阶段划分
    3.关键词界定
    3.1 对“汉诗”的界定
    3.2 本书对“翻译”的界定
    3.3 其他常用概念界定
    4.本书架构

    第一章 1870年至1913年问的汉诗英译
    1.英美主流诗学
    2.诗形改造
    2.1 杂言体
    2.2 四言诗
    2.3 五言诗
    2.4 双声、叠韵、叠词、叠章的处理
    2.5 倒装与跨行
    2.6 “增行”翻译
    2.7 对仗句的处理
    2.8 诗形小结
    3.意象处理
    3.1 原兴象保留但其象征意义丧失
    3.2 意象置换
    3.3 意象删除
    3.4 意象添加
    3.5 理雅各韵体译本和散体译本意象处理数据比较分析
    3.6 本阶段十篇译诗意象置换和增删的统计分析及意象小型
    4.叙述风格的改变
    4.1 大量采用感叹词和呼语
    4.2 添加引子和末尾点题
    5.译诗语言的古雅特点
    6.分析与小结

    第二章 1914年至1929年问的汉诗英译
    1.一战后英美的诗学危机及主流诗学
    2.诗形处理分析
    2.1 四言诗
    2.2 五言诗
    2.3 七言诗
    2.4 汉诗“一元韵式”在英语格律诗和自由诗中的处理
    2.5 叠词、叠句和叠章的处理
    2.6 对仗句的处理
    2.7 等行翻译
    2.8 诗形小结
    3.意象处理
    3.1 意象置换
    3.2 意象删除
    3.3 意象添加
    3.4 典故意象的处理
    3.5 本阶段译者十篇英译汉诗的意象置换和增删统计及与
    上阶段的对比分析
    4.诗歌叙事视角的调整
    4.1 人物话语还是叙述者话语?
    4.2 受叙者改变
    4.3 改第三人称叙述为第一人称叙述
    4.4 改人物独白为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5.在篇章 层次上的删减
    6.分析与小结

    第三章 1930年至1949年间的汉诗英译
    1.目标国读者群体的变化及诗学的“本土化”和“人民性”导向
    1.1 读者群体的变化
    1.2 诗学的“本土化”和“人民性”导向
    2.诗形处理
    2.1 四言诗
    2.2 宋词
    2.3 对仗句处理
    2.4 叠词的处理
    2.5 叠章的处理
    2.6 篇目编排
    2.7 诗形小结
    3.意象处理
    3.1 意象置换
    3.2 意象删除
    3.3 意象添加
    3.4 本阶段十篇汉诗英译意象置换和增删统计分析及与上阶段的比较
    4.叙述视角转变导致主题变化
    4.1 谁在说话:人物话语分配及对主题的操纵
    4.2 叙述者话语还是人物独白
    5.分析与小结

    第四章 1950年至1962年间的汉诗英译
    1.“垮掉派运动”及美国主流诗学
    1.1 美国国内的冷战宣传及年轻一代的反抗
    1.2 时代精神对汉诗英译选题的影响
    2.诗形处理
    2.1 四言诗
    2.2 五言诗
    2.3 实验英语自由诗新形式
    2.4 跨行诗句
    2.5 对仗句的处理
    2.6 对叠词、叠句的灵活处理
    2.7 译诗行实词与原诗句实词几乎一一对应
    2.8 诗形小结
    3.意象处理
    3.1 意象置换
    3.2 意象删除
    3.3 意象添加
    3.4 十篇汉诗英译意象替换和增删统计分析
    4.语言高度口语化和俚语化
    5.美国成语的大量运用
    6.分析与小结

    结论
    1.本研究结论
    2.1 962年至1976年间中诗英译的发展
    3.本研究创新点
    4.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借鉴意义
    5.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与控制:研究型大学战略管理研究
陈新忠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变革
(美)约翰·伊佐(John Izzo)杰夫·范德瓦伦(Jeff Vandeerwielen)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威胁多因子综合评估稳定性分析方法
李登峰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
宫久路、谌德荣、王泽鹏 著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导向的写作教学有效实施与评价
白花丽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销售——基于过程管控的大客户营销
黄平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教学的原理与技术
吴辉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制度与激励 ——“规划治理”的经济学理论框架
崔琳 著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杨小微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普洛耶什蒂!——1943年8月1日美国陆航“浪潮”行动全纪实
杨合龙 著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引导的正畸治疗精要 : 基础诊断篇
[美]智 那·李·林顿(Jina Lee Linton)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目标在寻找它的神枪手
世宾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目标文化视角:英美译者英译汉诗之形式及意象研究(1870-1962)
宗教学专业英语教程
余苏凌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