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楚涵:未来仍是少年

邓楚涵:未来仍是少年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10
版次: 1
ISBN: 9787535439741
定价: 42.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文学
54人买过
  • 《未来,仍是少年》是剑桥大学工程系在读博士生邓楚涵的随笔集。
      本书共六章,分别以“秒、分、时、天、月、年”为题,灵感源自剑桥著名的“时间吞噬者”——圣体钟。钟上匍匐着一只怪物,用前肢和后肢推动着表盘,好像一分一秒地吞噬着时间,警醒世人光阴飞逝,务必惜时。
      作者邓楚涵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体验着所谓天才的生活:雅思考了十次,为跟导师做实验竟用尽一生勇气,初到剑桥如临星辰大海的震撼……
      同时,在《加油!向未来》节目和剑桥实验室的不同科研实验切换中,他以不断反思进行自我教育: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评判中英文化差异,用物理学惯性理论审视日常计划,指出凯恩斯预言忽略了心态的维度……
      邓楚涵在思考中成长、蜕变。著名学者周国平读了他的书稿后评论道:“理工科尖子、剑桥学历都不算什么,真正可贵的是这个自我教育的觉悟和能力,一个人藉此才能成长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
      和邓楚涵的称号“未来博士”一样,他不止步学霸,勤于并乐于思考,在成长的路上永不毕业,所以能永怀初心,未来,仍是少年。    少年之为少年

    青春阅历

        邓楚涵,1991年8月出生于中国贵州,现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地下建筑,曾参与中国上海、天津,英国伦敦,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等地的多项地下建筑研究工作,并于2012年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就读学士期间,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全美土木工程师学生竞赛,获地下建筑组冠军。

        专业研究之外,曾在中国首档大学生益智节目《天才知道》中获全国总冠军,2016年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1科学节目《加油!向未来》《正大综艺·脑洞大开》中担任科学嘉宾“未来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2017年起致力于救助贫困眼病儿童,担任中国爱眼公益基金会“爱眼公益形象大使”。 目 录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_002

    心如朝圣般追寻险境

    远离平凡的通途大道

    灵魂展翼 直面未知

    无所畏惧 追寻梦想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生命中寻求无数个挑战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破晓

    / 我曾用尽一生的勇气 / _013

    实验依旧充满挑战,科研依旧耗费心神,庆幸的是,我还是我,依旧保留着那份坚韧,却已不再轻言“用尽一生的勇气”。

    / 加油!向未来 / _018

    没有开头和结局的故事往往最令人难忘,《加油!向未来》就是这样。

    /“落后的”伦敦地铁 / _024

    这种静,不是屏蔽一切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而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坠落前,我将全力奔跑 / _030

    不知是酒醒了,还是更醉了,我发了疯似的拼命跑起来,好像在和时间赛跑。对,就在那一刻,我决定终其一生和时间赛跑,去活出不同的模样。



    / 最奔放的美臀 / _036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人权宣言》

    / 拉古迪亚的礼帽 / _047

    愿世间每个强者都戴着一顶“拉古迪亚的礼帽”,也愿每个弱者都能心存自强之志、力行自强之举。

    / 与英国绅士的一次争辩 / _053

    伦敦的神奇就在于,从野蛮到文明的无声转化,从强盗到绅士的完美蜕变。

    / 剑桥三部曲I.Formal—千年晚宴 饕餮历史 /

    _059

    我们面对的是现代的、生动而具象的人,而在壁画中大师的眼里所凝视的我们,是广义的、在宇宙里进化着的人类。

    / 剑桥三部曲II.Drinking—愿在康桥大醉一生 /

    _070

    任何一个有历史痕迹的地方都能够让人魂牵梦萦,一个有历史感的酒吧尤甚。

    / 剑桥三部曲III.Punting—在康河的柔波里不甘做一条水草 / _082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 惊人的惯性本质 / _098

    生命惯性只是一种存在于意识层面的现象,说到底算是一种心相,只要想明白了无限可能本就是生命最具魅力的特征后,降低生命惯性或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 让生命被多次过滤 / _105

    我现在非常笃定,我必须去经历参差百态,去经历万种风情。

    / 为什么离开微信朋友圈? / _112

    表达是乐事,无言也快哉。

    / 布里丹的驴是怎么死的? / _120

    我相信,努力带给一个人的焦虑,比起不努力带给一个人的后悔,应该还是要好受一些。



    / 野心与恐惧的潮汐 / _130

    一件事,只要做了,哪怕是随便玩玩,也是好的,因为这些事总能在你上山的路上,把你往前送上一程,哪怕只是一步的距离。

    / 友尽,人生若只如初见 / _137

    “你要来,请自便;你要走,我不送。” “走”当然也包括友谊的破碎,只不过在破碎的时候,我除了不送之外,还会在心里默默地送对方最后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

    / 始于欢喜,止于适合 / _141

    不喜欢但依旧选择接受,而后获得的成就,反过来便可以刺激我们去喜欢,人就是这么善变,或者说人自始至终追求的并非仅仅是工作本身,还有工作给人的成就感。

    / 我的“PIS”理论 / _148

    反思是为了自我拣选和自我反向,但最终都是为了自我优化。



    / 七个月的分手战 / _156

    苦难只是一场寻找,一场可以帮你验证当下所求是否就是你真心所爱的寻找。

    / “量子力学”里的“白骨精” / _165

    我突然释然了,生存在这个或许根本就没有绝对真相的世界,也许理解好各自意识中的假相就意味着一切。

    / 重砚轻放,轻纸重铺 / _171

    凡遇大事,当举重若轻;但逢小事,则精耕细作。

    / 凯恩斯预言的落空 / _174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菜根谭》



    / 跨越山河,去见故人 / _186

    我18 岁起离家读书,本科离家两千里,硕士离家四千里,博士离家更是过了一万里。或许,我有很好的理由离家远去,为了求学,为了成长,但是即便这样的理由再好,我也无法忘记妈妈在机场先行远去的背影。

    / 人生是条串联电路 / _197

    所谓的人生实验日无非就是让我先控制好一天,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对自己生命的控制变成一种习惯,用这种习惯来督促自己过好一生。

    / 25 岁,你在做什么? / _205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我开始去尊重和享受生命的这一独特性。

    / 孤独,而后自由 / _213

    我就是这样一个不太需要别人安慰的人,究其根本原因,我坚信人本身就是孤独的。

    / 张无忌的“必然选择” / _219

    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尤其是最初想要的和最终得到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原生家庭和早年际遇所左右了。

    / 附 录 / _229
  • 内容简介:
    《未来,仍是少年》是剑桥大学工程系在读博士生邓楚涵的随笔集。
      本书共六章,分别以“秒、分、时、天、月、年”为题,灵感源自剑桥著名的“时间吞噬者”——圣体钟。钟上匍匐着一只怪物,用前肢和后肢推动着表盘,好像一分一秒地吞噬着时间,警醒世人光阴飞逝,务必惜时。
      作者邓楚涵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体验着所谓天才的生活:雅思考了十次,为跟导师做实验竟用尽一生勇气,初到剑桥如临星辰大海的震撼……
      同时,在《加油!向未来》节目和剑桥实验室的不同科研实验切换中,他以不断反思进行自我教育: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评判中英文化差异,用物理学惯性理论审视日常计划,指出凯恩斯预言忽略了心态的维度……
      邓楚涵在思考中成长、蜕变。著名学者周国平读了他的书稿后评论道:“理工科尖子、剑桥学历都不算什么,真正可贵的是这个自我教育的觉悟和能力,一个人藉此才能成长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
      和邓楚涵的称号“未来博士”一样,他不止步学霸,勤于并乐于思考,在成长的路上永不毕业,所以能永怀初心,未来,仍是少年。
  • 作者简介:
       少年之为少年

    青春阅历

        邓楚涵,1991年8月出生于中国贵州,现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地下建筑,曾参与中国上海、天津,英国伦敦,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等地的多项地下建筑研究工作,并于2012年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就读学士期间,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全美土木工程师学生竞赛,获地下建筑组冠军。

        专业研究之外,曾在中国首档大学生益智节目《天才知道》中获全国总冠军,2016年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1科学节目《加油!向未来》《正大综艺·脑洞大开》中担任科学嘉宾“未来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2017年起致力于救助贫困眼病儿童,担任中国爱眼公益基金会“爱眼公益形象大使”。
  • 目录:
    目 录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_002

    心如朝圣般追寻险境

    远离平凡的通途大道

    灵魂展翼 直面未知

    无所畏惧 追寻梦想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生命中寻求无数个挑战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破晓

    / 我曾用尽一生的勇气 / _013

    实验依旧充满挑战,科研依旧耗费心神,庆幸的是,我还是我,依旧保留着那份坚韧,却已不再轻言“用尽一生的勇气”。

    / 加油!向未来 / _018

    没有开头和结局的故事往往最令人难忘,《加油!向未来》就是这样。

    /“落后的”伦敦地铁 / _024

    这种静,不是屏蔽一切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而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坠落前,我将全力奔跑 / _030

    不知是酒醒了,还是更醉了,我发了疯似的拼命跑起来,好像在和时间赛跑。对,就在那一刻,我决定终其一生和时间赛跑,去活出不同的模样。



    / 最奔放的美臀 / _036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人权宣言》

    / 拉古迪亚的礼帽 / _047

    愿世间每个强者都戴着一顶“拉古迪亚的礼帽”,也愿每个弱者都能心存自强之志、力行自强之举。

    / 与英国绅士的一次争辩 / _053

    伦敦的神奇就在于,从野蛮到文明的无声转化,从强盗到绅士的完美蜕变。

    / 剑桥三部曲I.Formal—千年晚宴 饕餮历史 /

    _059

    我们面对的是现代的、生动而具象的人,而在壁画中大师的眼里所凝视的我们,是广义的、在宇宙里进化着的人类。

    / 剑桥三部曲II.Drinking—愿在康桥大醉一生 /

    _070

    任何一个有历史痕迹的地方都能够让人魂牵梦萦,一个有历史感的酒吧尤甚。

    / 剑桥三部曲III.Punting—在康河的柔波里不甘做一条水草 / _082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 惊人的惯性本质 / _098

    生命惯性只是一种存在于意识层面的现象,说到底算是一种心相,只要想明白了无限可能本就是生命最具魅力的特征后,降低生命惯性或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 让生命被多次过滤 / _105

    我现在非常笃定,我必须去经历参差百态,去经历万种风情。

    / 为什么离开微信朋友圈? / _112

    表达是乐事,无言也快哉。

    / 布里丹的驴是怎么死的? / _120

    我相信,努力带给一个人的焦虑,比起不努力带给一个人的后悔,应该还是要好受一些。



    / 野心与恐惧的潮汐 / _130

    一件事,只要做了,哪怕是随便玩玩,也是好的,因为这些事总能在你上山的路上,把你往前送上一程,哪怕只是一步的距离。

    / 友尽,人生若只如初见 / _137

    “你要来,请自便;你要走,我不送。” “走”当然也包括友谊的破碎,只不过在破碎的时候,我除了不送之外,还会在心里默默地送对方最后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

    / 始于欢喜,止于适合 / _141

    不喜欢但依旧选择接受,而后获得的成就,反过来便可以刺激我们去喜欢,人就是这么善变,或者说人自始至终追求的并非仅仅是工作本身,还有工作给人的成就感。

    / 我的“PIS”理论 / _148

    反思是为了自我拣选和自我反向,但最终都是为了自我优化。



    / 七个月的分手战 / _156

    苦难只是一场寻找,一场可以帮你验证当下所求是否就是你真心所爱的寻找。

    / “量子力学”里的“白骨精” / _165

    我突然释然了,生存在这个或许根本就没有绝对真相的世界,也许理解好各自意识中的假相就意味着一切。

    / 重砚轻放,轻纸重铺 / _171

    凡遇大事,当举重若轻;但逢小事,则精耕细作。

    / 凯恩斯预言的落空 / _174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菜根谭》



    / 跨越山河,去见故人 / _186

    我18 岁起离家读书,本科离家两千里,硕士离家四千里,博士离家更是过了一万里。或许,我有很好的理由离家远去,为了求学,为了成长,但是即便这样的理由再好,我也无法忘记妈妈在机场先行远去的背影。

    / 人生是条串联电路 / _197

    所谓的人生实验日无非就是让我先控制好一天,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对自己生命的控制变成一种习惯,用这种习惯来督促自己过好一生。

    / 25 岁,你在做什么? / _205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我开始去尊重和享受生命的这一独特性。

    / 孤独,而后自由 / _213

    我就是这样一个不太需要别人安慰的人,究其根本原因,我坚信人本身就是孤独的。

    / 张无忌的“必然选择” / _219

    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尤其是最初想要的和最终得到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原生家庭和早年际遇所左右了。

    / 附 录 / _229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邓楚涵:未来仍是少年
前路漫漫,步履不停
邓楚涵 著
邓楚涵:未来仍是少年
没拼过的青春,不值一过
邓楚涵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