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水利志

沧县水利志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出版社: 方志出版社
1997-01
版次: 1
ISBN: 9787801221223
定价: 65.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20页
分类: 工程技术
2人买过
  • 本书作为一方水利事业之全史,较为系统地记述了四千余年的治水过程、成就和经验教训,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它的问世,实为我县一件大事,可喜可贺!沧县地处渤海之滨,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历来是受旱、涝、碱危害的重灾之域。从大禹治水,到水利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今天,在四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沧县人民从未停止过同旱、涝、碱灾害的斗争。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沧县人民不畏艰难,大打水利建设翻身仗,涌现出一幕幕壮观的水利建设场面和一件件可歌可颂的动人事迹。经过40余年艰苦奋斗,境内现已河渠纵横成网,井塘星罗棋布,形成了较完整的行洪、排沥、蓄水、灌溉体系,旱、涝、碱灾害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理。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境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林、牧、渔、乡镇企业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河渠洼淀

     第一节 湮没河流

      一 古黄河

      二 古漳河

      三 清河

      四 浮河

      五 徒骇河、屯氏河

      六 泗河、湛河

      七 唐河

     第二节 现有河渠

      一 南运河

       附:南运河考

      二 捷地减河

      三 滹沱河故道

      四 老陈圩河、新陈圩河及策白渠

      五 朱家河、张家沟子

      六 黑龙港河本支

       附:黑龙港河考

      七 马兰碱河、建国沟

      八 小流津排水渠

      九 沧石公路南边沟

      十 南排水河系

      十一 廖家洼排水渠

      十二 黄浪渠

      十三 大浪淀排水渠

      十四 沧浪渠及支流

      十五 京沪铁路东边沟

     第三节 洼淀

      一 大浪淀

      二 浪洼

    第二章 水资源

     第一节 地表水

      一 降水

      二 径流

      三 地表水资源量及可利用量

     第二节 地下水

      一 水文地质

      二 地下水动态

      三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利用量

     第三节 水资源供需状况

      一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总量

      二 需水量

      三 供需比较

     第四节 水质

      一 地表水水质

      二 地下水水质

       附:沧县地下咸水简况

    第三章 水旱灾害

     第一节 水灾

      一 建国前水灾

      二 建国后水灾

     第二节 旱灾

      一 建国前旱灾

      二 建国后旱灾

    第四章 抗灾

     第一节 防汛

      一 建国前防汛

      二 建国后防汛

      三 洪沥水调度

     第二节 抗洪排沥纪实

      一 1953年抗洪排沥纪实

      二 1963年抗洪纪实

      三 1977年排沥纪实

     第三节 抗旱概况

      一 建国前抗旱

      二 建国后抗旱

     第四节 抗旱纪实

      一 1957年抗旱纪实

      二 1960年抗旱纪实

      三 1992年抗旱纪实

    第五章 河渠治理

     第一节 行洪河道治理

      一 南运河治理

      二 捷地减河治理

       附:《治河旧说》

     第二节 排沥河渠治理

      一 南排水河治理

      二 黑龙港河本支治理

      三 建国沟治理

      四 马兰碱河治理

      五 朱家河治理

      六 老陈圩河及新陈圩河治理

      七 小流津排水渠治理

      八 沧石公路南边沟治理

      九 沧浪渠治理

      十 廖家洼排水渠治理

      十一 老石碑河治理

      十二 龙池口沟治理

      十三 大浪淀排水渠治理

    第六章 除涝治碱

    第七章 灌溉

    第八章 非农业用水

    第九章 水工建筑物

    第十章 水利管理

    第十一章 基础工作

    第十二章 边界水利

    第十三章 机构

    第十四章 人物

    第十五章 艺文

    第十六章 杂记

    附录

    编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一方水利事业之全史,较为系统地记述了四千余年的治水过程、成就和经验教训,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它的问世,实为我县一件大事,可喜可贺!沧县地处渤海之滨,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历来是受旱、涝、碱危害的重灾之域。从大禹治水,到水利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今天,在四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沧县人民从未停止过同旱、涝、碱灾害的斗争。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沧县人民不畏艰难,大打水利建设翻身仗,涌现出一幕幕壮观的水利建设场面和一件件可歌可颂的动人事迹。经过40余年艰苦奋斗,境内现已河渠纵横成网,井塘星罗棋布,形成了较完整的行洪、排沥、蓄水、灌溉体系,旱、涝、碱灾害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理。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境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林、牧、渔、乡镇企业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河渠洼淀

     第一节 湮没河流

      一 古黄河

      二 古漳河

      三 清河

      四 浮河

      五 徒骇河、屯氏河

      六 泗河、湛河

      七 唐河

     第二节 现有河渠

      一 南运河

       附:南运河考

      二 捷地减河

      三 滹沱河故道

      四 老陈圩河、新陈圩河及策白渠

      五 朱家河、张家沟子

      六 黑龙港河本支

       附:黑龙港河考

      七 马兰碱河、建国沟

      八 小流津排水渠

      九 沧石公路南边沟

      十 南排水河系

      十一 廖家洼排水渠

      十二 黄浪渠

      十三 大浪淀排水渠

      十四 沧浪渠及支流

      十五 京沪铁路东边沟

     第三节 洼淀

      一 大浪淀

      二 浪洼

    第二章 水资源

     第一节 地表水

      一 降水

      二 径流

      三 地表水资源量及可利用量

     第二节 地下水

      一 水文地质

      二 地下水动态

      三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利用量

     第三节 水资源供需状况

      一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总量

      二 需水量

      三 供需比较

     第四节 水质

      一 地表水水质

      二 地下水水质

       附:沧县地下咸水简况

    第三章 水旱灾害

     第一节 水灾

      一 建国前水灾

      二 建国后水灾

     第二节 旱灾

      一 建国前旱灾

      二 建国后旱灾

    第四章 抗灾

     第一节 防汛

      一 建国前防汛

      二 建国后防汛

      三 洪沥水调度

     第二节 抗洪排沥纪实

      一 1953年抗洪排沥纪实

      二 1963年抗洪纪实

      三 1977年排沥纪实

     第三节 抗旱概况

      一 建国前抗旱

      二 建国后抗旱

     第四节 抗旱纪实

      一 1957年抗旱纪实

      二 1960年抗旱纪实

      三 1992年抗旱纪实

    第五章 河渠治理

     第一节 行洪河道治理

      一 南运河治理

      二 捷地减河治理

       附:《治河旧说》

     第二节 排沥河渠治理

      一 南排水河治理

      二 黑龙港河本支治理

      三 建国沟治理

      四 马兰碱河治理

      五 朱家河治理

      六 老陈圩河及新陈圩河治理

      七 小流津排水渠治理

      八 沧石公路南边沟治理

      九 沧浪渠治理

      十 廖家洼排水渠治理

      十一 老石碑河治理

      十二 龙池口沟治理

      十三 大浪淀排水渠治理

    第六章 除涝治碱

    第七章 灌溉

    第八章 非农业用水

    第九章 水工建筑物

    第十章 水利管理

    第十一章 基础工作

    第十二章 边界水利

    第十三章 机构

    第十四章 人物

    第十五章 艺文

    第十六章 杂记

    附录

    编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