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同位素考古研究:以中国云南和越南出土青铜器为例

铅同位素考古研究:以中国云南和越南出土青铜器为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2008-04
版次: 1
ISBN: 9787501023851
定价: 8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6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27人买过
  • 《铅同位素考古研究》的作者可能是我国最早使用多通道等离子质谱于铅同位素考古,等离子质谱的高灵敏度使得绝大多数青铜样品可以酸溶后直接测量,免除了分离提纯等烦琐的化学流程,显著提高了测量效率。在《铅同位素考古研究》中,作者报告了80多件考古样品和数十件实验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根据80多件我国云南出土的青铜制品的铅同位素比值,其中包括了26件各种类型的铜鼓,作者探讨了云南地区相应时代青铜工业的矿源,地区之间技术和文化的交流等,从铅同位素的角度探讨古代的滇文化,值得研究古滇文化的考古工作者参考。 崔剑锋,男,1977年8月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本科毕业,2000-2006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工程师。研究领域主要是对考古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玻璃器、绿松石等进行工艺、产地等专项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吴小红,女,1964年3月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1-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随后在北京物理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工作。1993-1996年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任教。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科技考古实验室主任。从事科技考古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科研项目等十余项,发表科技论文三十余篇。 序
    前言
    第一章铅同位素技术的基本原理及铅同位素考古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铅同位素技术研究古物产源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铅同位素考古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2.1创始期(1966-1982年)
    2.2繁荣期(1982-1995年)
    2.3大讨论期(1995-1999年)——国际上对铅同位素考古理论基础的广泛讨论
    2.4持续发展期(2000-至今)

    第三节铅同位素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3.1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铅的发现
    3.2铜鼓的起源地
    3.3其他古器物的铅同位素检验

    第二章中国古代青铜冶金过程中铅同位素分馏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青铜冶金过程中铅同位素分馏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铅同位素分馏的热力学理论计算及数学模拟
    第三节铅同位素分馏的模拟实验研究
    3.1实验方法
    3.2实验结果及讨论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先秦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的地球化学省矢量填图研究
    第一节地球化学省的基本概念和铅同位素高分辨率矢量填图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研究
    2.1所有已发表的夏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矢量V1-V2图解分析
    2.2赛克勒馆藏商代和西周青铜礼器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分析
    2.3夏代二里头遗址和西周晋、燕两国的青铜器铅同位素矢量填图分析
    2.4商代金属(以铅为主)原料产地的变迁
    第三节三代王都迁徙和矿料来源变迁
    第四节已经发现的部分先秦古铜矿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
    第五节浅议"铅同位素指征青铜中何种合金成分"问题
    第六节小结

    第四章古代青铜器铅同位素分析的实验方法
    第一节ICP-Ms技术在铅同位素考古中的应用及发展
    第二节ICP-Ms铅同位素分析样品的制备
    2.1直接酸溶解法
    2.2铅的分离提取
    2.3激光烧蚀系统
    第三节实验方法

    第五章云南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第一节遗址出土青铜器简介
    第二节两遗址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第三节小结

    第六章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第一节铜鼓研究简介
    第二节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和东山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2.1万家坝型铜鼓
    2.2石寨山型铜鼓和东山铜鼓
    第三节文山州出土不同类型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七章滇文化和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一节滇文化和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二节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
    2.1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反映的社会信息
    2.2滇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
    第三节小结

    第八章云南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综合研究
    第一节云南省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V矢量填图
    第二节剑川海门口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三节滇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四节文山州出土早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五节滇西几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六节丽江两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九章结论

    附录古代青铜器矿料产源的微量元素示踪研究评述
    附表
    附表一铅同位素分馏模拟实验结果
    附表二已经分析的中原地区先秦(东周之前)青铜器铅同位素
    比值和V矢量值一
    附表三中国云南和越南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附表四中国云南和越南青铜器的XRF成分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铅同位素考古研究》的作者可能是我国最早使用多通道等离子质谱于铅同位素考古,等离子质谱的高灵敏度使得绝大多数青铜样品可以酸溶后直接测量,免除了分离提纯等烦琐的化学流程,显著提高了测量效率。在《铅同位素考古研究》中,作者报告了80多件考古样品和数十件实验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根据80多件我国云南出土的青铜制品的铅同位素比值,其中包括了26件各种类型的铜鼓,作者探讨了云南地区相应时代青铜工业的矿源,地区之间技术和文化的交流等,从铅同位素的角度探讨古代的滇文化,值得研究古滇文化的考古工作者参考。
  • 作者简介:
    崔剑锋,男,1977年8月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本科毕业,2000-2006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工程师。研究领域主要是对考古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玻璃器、绿松石等进行工艺、产地等专项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吴小红,女,1964年3月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1-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随后在北京物理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工作。1993-1996年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任教。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科技考古实验室主任。从事科技考古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科研项目等十余项,发表科技论文三十余篇。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铅同位素技术的基本原理及铅同位素考古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铅同位素技术研究古物产源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铅同位素考古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2.1创始期(1966-1982年)
    2.2繁荣期(1982-1995年)
    2.3大讨论期(1995-1999年)——国际上对铅同位素考古理论基础的广泛讨论
    2.4持续发展期(2000-至今)

    第三节铅同位素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3.1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铅的发现
    3.2铜鼓的起源地
    3.3其他古器物的铅同位素检验

    第二章中国古代青铜冶金过程中铅同位素分馏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青铜冶金过程中铅同位素分馏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铅同位素分馏的热力学理论计算及数学模拟
    第三节铅同位素分馏的模拟实验研究
    3.1实验方法
    3.2实验结果及讨论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先秦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的地球化学省矢量填图研究
    第一节地球化学省的基本概念和铅同位素高分辨率矢量填图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研究
    2.1所有已发表的夏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矢量V1-V2图解分析
    2.2赛克勒馆藏商代和西周青铜礼器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分析
    2.3夏代二里头遗址和西周晋、燕两国的青铜器铅同位素矢量填图分析
    2.4商代金属(以铅为主)原料产地的变迁
    第三节三代王都迁徙和矿料来源变迁
    第四节已经发现的部分先秦古铜矿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
    第五节浅议"铅同位素指征青铜中何种合金成分"问题
    第六节小结

    第四章古代青铜器铅同位素分析的实验方法
    第一节ICP-Ms技术在铅同位素考古中的应用及发展
    第二节ICP-Ms铅同位素分析样品的制备
    2.1直接酸溶解法
    2.2铅的分离提取
    2.3激光烧蚀系统
    第三节实验方法

    第五章云南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第一节遗址出土青铜器简介
    第二节两遗址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第三节小结

    第六章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第一节铜鼓研究简介
    第二节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和东山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2.1万家坝型铜鼓
    2.2石寨山型铜鼓和东山铜鼓
    第三节文山州出土不同类型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七章滇文化和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一节滇文化和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二节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
    2.1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反映的社会信息
    2.2滇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
    第三节小结

    第八章云南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综合研究
    第一节云南省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V矢量填图
    第二节剑川海门口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三节滇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四节文山州出土早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五节滇西几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六节丽江两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九章结论

    附录古代青铜器矿料产源的微量元素示踪研究评述
    附表
    附表一铅同位素分馏模拟实验结果
    附表二已经分析的中原地区先秦(东周之前)青铜器铅同位素
    比值和V矢量值一
    附表三中国云南和越南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附表四中国云南和越南青铜器的XRF成分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