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1-03
版次: 1
ISBN: 9787561452028
定价: 2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0页
字数: 213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10人买过
  •     隐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而又十分有趣的领域,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语言现象。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表明,前人在不同学科领域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隐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拓展了《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的研究空间。隐语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进行的,目前还有很多课题等待解决。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选取四川帮会隐语为语料、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隐语内在机理进行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基于前人的研究状况和本研究的目的与范围,《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有以下核心研究问题:
        (1)隐语表达的形成机理是怎样的,隐语从隐性的自主成分到显性的依存成分的过程具体是怎样实现的;
        (2)隐语表达的理解机理是怎样的,受话人是如何从隐语的依存成分出发,反溯得到隐语的意向内容从而达成对隐语的理解;
        (3)隐语的生成和理解反映了人们运用语言和认识事物的普遍特征,隐语的形成和理解的心理基础是什么,从隐语的机理中可以分析出人们怎样的基本认知特点与规律。     黄星,成都人,199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并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该语言学专业(硕士)和西方语言哲学专业(博士);获四川大学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青年骨干教师”,四川大学2006-2008年“优秀教师”,以及2010年四川大学“我最喜受的十大教师”称号,曾在四川民族学院(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教半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产承担校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各一项,发表论文十作篇,参编英文著作三本。 序
    序 二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本书研究的缘起
    1.2 本书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1.2.1 本书研究的目的
    1.2.2 本书研究的范围
    1.3 隐语的说明
    1.3.1 隐语的一般说明
    1.3.2 四川帮会隐语的界定
    1.3.3 四川帮会隐语的分类
    1.3.4 四川帮会隐语的功能
    1.3.5 四川帮会隐语的一般语言特征
    1.4 本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4.1 本书研究的必要性
    1.4.2 本书研究的可行性
    1.5 本书的基本理论框架
    1.5.1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1.5.2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1.5.3 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分析隐语的合理性
    1.6 方法论问题:语料和方法
    1.6.1 本书研究的语料
    1.6.2 本书研究的方法
    1.7 本书研究的组织结构
    1.8 小结

    第二章 隐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引言
    2.2 前人隐语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成果
    2.2.1 文化学的研究
    2.2.2 社会学的研究
    2.2.3 犯罪学的研究
    2.2.4 历史学的研究
    2.2.5 民族学的研究
    2.2.6 文学的研究
    2.2.7 语言学的研究
    2.3 过去隐语研究的主要成果与不足
    2.3.1 过去隐语研究的主要成果
    2.3.2 过去隐语研究中的不足
    2.4 本书的核心研究问题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元理论说明
    3.3 认知语言学的一般说明
    ……
    第四章 隐语中的相邻、相似关系
    第五章 隐语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中的隐喻与转喻机制
    第六章 隐语的生成和理解机理
    第七章 隐语的可能世界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隐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而又十分有趣的领域,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语言现象。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表明,前人在不同学科领域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隐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拓展了《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的研究空间。隐语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进行的,目前还有很多课题等待解决。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选取四川帮会隐语为语料、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隐语内在机理进行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基于前人的研究状况和本研究的目的与范围,《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有以下核心研究问题:
        (1)隐语表达的形成机理是怎样的,隐语从隐性的自主成分到显性的依存成分的过程具体是怎样实现的;
        (2)隐语表达的理解机理是怎样的,受话人是如何从隐语的依存成分出发,反溯得到隐语的意向内容从而达成对隐语的理解;
        (3)隐语的生成和理解反映了人们运用语言和认识事物的普遍特征,隐语的形成和理解的心理基础是什么,从隐语的机理中可以分析出人们怎样的基本认知特点与规律。
  • 作者简介:
        黄星,成都人,199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并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该语言学专业(硕士)和西方语言哲学专业(博士);获四川大学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青年骨干教师”,四川大学2006-2008年“优秀教师”,以及2010年四川大学“我最喜受的十大教师”称号,曾在四川民族学院(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教半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产承担校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各一项,发表论文十作篇,参编英文著作三本。
  • 目录:

    序 二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本书研究的缘起
    1.2 本书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1.2.1 本书研究的目的
    1.2.2 本书研究的范围
    1.3 隐语的说明
    1.3.1 隐语的一般说明
    1.3.2 四川帮会隐语的界定
    1.3.3 四川帮会隐语的分类
    1.3.4 四川帮会隐语的功能
    1.3.5 四川帮会隐语的一般语言特征
    1.4 本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4.1 本书研究的必要性
    1.4.2 本书研究的可行性
    1.5 本书的基本理论框架
    1.5.1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1.5.2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1.5.3 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分析隐语的合理性
    1.6 方法论问题:语料和方法
    1.6.1 本书研究的语料
    1.6.2 本书研究的方法
    1.7 本书研究的组织结构
    1.8 小结

    第二章 隐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引言
    2.2 前人隐语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成果
    2.2.1 文化学的研究
    2.2.2 社会学的研究
    2.2.3 犯罪学的研究
    2.2.4 历史学的研究
    2.2.5 民族学的研究
    2.2.6 文学的研究
    2.2.7 语言学的研究
    2.3 过去隐语研究的主要成果与不足
    2.3.1 过去隐语研究的主要成果
    2.3.2 过去隐语研究中的不足
    2.4 本书的核心研究问题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元理论说明
    3.3 认知语言学的一般说明
    ……
    第四章 隐语中的相邻、相似关系
    第五章 隐语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中的隐喻与转喻机制
    第六章 隐语的生成和理解机理
    第七章 隐语的可能世界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