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演进与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制度

生产要素演进与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制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06
版次: 1
ISBN: 9787300094090
定价: 1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03页
字数: 14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经济
14人买过
  • 《生产要素演进与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构成呈现出动态演进的过程。当技术演进为首要生产要素时,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度性的安排有效地把物质资源配置到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领域之内,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所有者通常通过寻求知识产权保护或者是将知识以企业的形式内部化这两种方式来寻求其应有的回报。就通过知识产权来获取物质资源分配而言,延迟支付将成为主要手段;就通过知识内部化的企业创新来获取物质资源的配置而言,风险投资将成为主要手段。这些配置手段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以中介组织为核心的市场信用制度和一个以企业为核心的竞争创新制度。 陈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英国萨里大学理学硕士。现为英国阿特金斯顾问公司高级顾问。研究领域: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曾在中国、英国、俄罗斯、香港等多个国家(地区)学习和工作,具有跨国咨询公司项目经理、国有大型企业从业和自我创业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内实际相结合,理论创新和实践提升相结合,敏锐的理论嗅觉和先进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理论特色。在《经济学动态》、《宏观经济管理》等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中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从世界工厂到研发中心的战略选择》一文被收入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主持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策研究”项目。 第1章前言
    1.1选题背景
    1.2选题意义
    1.3研究问题的界定

    第2章理论评述
    2.1关于生产要素的理论评述
    2.2关于经济制度的理论评述
    2.3关于创新的理论评述
    2.4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3章研究方法
    3.1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3.2实证主义质疑与后现代主义分析方法
    3.3马克思主义科学抽象法

    第4章生产要素的演进
    4.1技术成为首要生产要素的历史演进
    4.2知识、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相互关系
    4.3知识的属性与规则
    4.4技术创新的误区
    4.5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5章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要求
    5.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5.2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
    5.3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企业的关系
    5.4创新型国家的评价体

    第6章创新型国家的国际比较分析
    6.1美国取得技术创新领导地位的源泉
    6.2日本的崛起
    6.3德国的战后重生
    6.4北欧四国技术创新的背后
    6.5世界各创新型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

    第7章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安排:知识的产权与分配问题
    7.1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产权制度
    7.2以延期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分配制度
    7.3以中介组织为核心的市场信用制度

    第8章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安排:新知识的企业内部化问题
    8.1以中小企业为技术创新主导的制度环境
    8.2以风险资本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
    8.3保护激烈竞争与苛刻需求的市场制度
    8.4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第9章结论与不足之处
    9.1结论
    9.2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书目
    附录1金融市场结构与能源强度数据表
    附录2企业技术创新调查问卷
  • 内容简介:
    《生产要素演进与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构成呈现出动态演进的过程。当技术演进为首要生产要素时,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度性的安排有效地把物质资源配置到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领域之内,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所有者通常通过寻求知识产权保护或者是将知识以企业的形式内部化这两种方式来寻求其应有的回报。就通过知识产权来获取物质资源分配而言,延迟支付将成为主要手段;就通过知识内部化的企业创新来获取物质资源的配置而言,风险投资将成为主要手段。这些配置手段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以中介组织为核心的市场信用制度和一个以企业为核心的竞争创新制度。
  • 作者简介:
    陈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英国萨里大学理学硕士。现为英国阿特金斯顾问公司高级顾问。研究领域: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曾在中国、英国、俄罗斯、香港等多个国家(地区)学习和工作,具有跨国咨询公司项目经理、国有大型企业从业和自我创业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内实际相结合,理论创新和实践提升相结合,敏锐的理论嗅觉和先进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理论特色。在《经济学动态》、《宏观经济管理》等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中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从世界工厂到研发中心的战略选择》一文被收入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主持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策研究”项目。
  • 目录:
    第1章前言
    1.1选题背景
    1.2选题意义
    1.3研究问题的界定

    第2章理论评述
    2.1关于生产要素的理论评述
    2.2关于经济制度的理论评述
    2.3关于创新的理论评述
    2.4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3章研究方法
    3.1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3.2实证主义质疑与后现代主义分析方法
    3.3马克思主义科学抽象法

    第4章生产要素的演进
    4.1技术成为首要生产要素的历史演进
    4.2知识、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相互关系
    4.3知识的属性与规则
    4.4技术创新的误区
    4.5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5章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要求
    5.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5.2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
    5.3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企业的关系
    5.4创新型国家的评价体

    第6章创新型国家的国际比较分析
    6.1美国取得技术创新领导地位的源泉
    6.2日本的崛起
    6.3德国的战后重生
    6.4北欧四国技术创新的背后
    6.5世界各创新型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

    第7章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安排:知识的产权与分配问题
    7.1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产权制度
    7.2以延期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分配制度
    7.3以中介组织为核心的市场信用制度

    第8章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安排:新知识的企业内部化问题
    8.1以中小企业为技术创新主导的制度环境
    8.2以风险资本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
    8.3保护激烈竞争与苛刻需求的市场制度
    8.4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第9章结论与不足之处
    9.1结论
    9.2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书目
    附录1金融市场结构与能源强度数据表
    附录2企业技术创新调查问卷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