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1-12
版次: 1
ISBN: 9787509729205
定价: 5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9页
字数: 252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3人买过
  • 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的《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牵头,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多家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市各区一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广州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各科研院校和重点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历时半年多,终于完成。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由广州市相关文化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的10余篇调研报告组成,共分成总报告、综论篇、区域篇、政策篇、案例篇和专论篇等6个篇章。首先在总报告中,明确指出广州市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确立了其产业支柱地位;文化创意产业吸纳就业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龙头企业实力强劲,拥有极强的品牌影响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步伐不断加快,凸显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体系较为完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新业态发展迅猛;越秀、天河等中心城区文化产业优势明显,萝岗、南沙等新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公共平台进一步完善;产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场化程度提高。以此分析为基础,总报告在后半部分进一步提出广州下一步应按照“完善一个组织、营造两个环境、打开三个局面、建设四大发展平台、打造五个工程、注意六个结合”的发展战略。随后又从产业整体发展动态、区域发展状况、产业政策建议、优秀个案解剖和专题研究论述等不同角度,对广州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总之,本报告试图在全面反映广州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进行理论探索,从而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建设幸福广东”的宏伟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王晓玲: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博士研究生、哲学博士。现任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Ⅰ总报告
    1广州市文化产业2010年发展特点与2011年形势预测
    Ⅱ综论篇
    2广州与世界文化名城的差距及发展对策建议
    3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因素与创新战略选择
    4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现状与特征
    5广州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Ⅲ区域篇
    6以产业带事业将越秀区打造成广州中央文化区
    7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8试论南沙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Ⅳ政策篇
    9《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思路研究
    10国内主要城市文化产业政策及对广州的启示
    Ⅴ案例篇
    11华创动漫产业园:打造全球动漫全产业链平台
    12太古仓码头项目分析及展望
    13以工业设计整合创新价值链的创新孵化平台——DAYEdesign(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案例
    Ⅵ专论篇
    14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的规划构想
    15打造广州文化摩尔创建世界文化名城新名片
  • 内容简介:
    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的《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牵头,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多家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市各区一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广州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各科研院校和重点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历时半年多,终于完成。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由广州市相关文化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的10余篇调研报告组成,共分成总报告、综论篇、区域篇、政策篇、案例篇和专论篇等6个篇章。首先在总报告中,明确指出广州市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确立了其产业支柱地位;文化创意产业吸纳就业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龙头企业实力强劲,拥有极强的品牌影响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步伐不断加快,凸显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体系较为完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新业态发展迅猛;越秀、天河等中心城区文化产业优势明显,萝岗、南沙等新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公共平台进一步完善;产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场化程度提高。以此分析为基础,总报告在后半部分进一步提出广州下一步应按照“完善一个组织、营造两个环境、打开三个局面、建设四大发展平台、打造五个工程、注意六个结合”的发展战略。随后又从产业整体发展动态、区域发展状况、产业政策建议、优秀个案解剖和专题研究论述等不同角度,对广州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总之,本报告试图在全面反映广州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进行理论探索,从而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建设幸福广东”的宏伟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 作者简介:
      王晓玲: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博士研究生、哲学博士。现任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 目录:
    Ⅰ总报告
    1广州市文化产业2010年发展特点与2011年形势预测
    Ⅱ综论篇
    2广州与世界文化名城的差距及发展对策建议
    3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因素与创新战略选择
    4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现状与特征
    5广州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Ⅲ区域篇
    6以产业带事业将越秀区打造成广州中央文化区
    7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8试论南沙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Ⅳ政策篇
    9《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思路研究
    10国内主要城市文化产业政策及对广州的启示
    Ⅴ案例篇
    11华创动漫产业园:打造全球动漫全产业链平台
    12太古仓码头项目分析及展望
    13以工业设计整合创新价值链的创新孵化平台——DAYEdesign(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案例
    Ⅵ专论篇
    14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的规划构想
    15打造广州文化摩尔创建世界文化名城新名片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杨国强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高罗佩 : 其人其书
【荷】 扬威廉·范德魏特灵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官家的心事 : 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
吴铮强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重读鲁迅:荣格的参照视角
卡罗琳·T. 布朗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
汪家明 编著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没有面目的人
理查德·桑内特 著;周悟拿 译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两美元过一天 : 美国的福利与贫穷
凯瑟琳·爱丁;卢克·谢弗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以文学为业:一部体制史(艺术与社会译丛)
杰拉尔德·格拉夫 著;蒋思婷 译;童可依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我是谁?段义孚自传
[美]段义孚 著;志丞 刘苏 译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女性(共域世界史)
[德]玛丽亚·米斯 著;李昕一 徐明强 译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守望者)谁是罗兰·巴特
汪民安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王晓玲 著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Web前端开发实训案例教程(中级)
王晓玲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Web前端开发实训案例教程(初级)
王晓玲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1840年以前的西方汉学
王晓玲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日汉翻译技巧研究
王晓玲 著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王晓玲、高喜玲、张刚 编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载人航天运载火箭软件研制实践
王晓玲、宋征宇、安占新 著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清代学术与《史记》文学阐释研究
王晓玲 著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爱我羊城: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
王晓玲 编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羊城学堂(第3辑)
王晓玲 编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羊城学堂(第2辑)
王晓玲 编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版)
广州讲坛演讲录(第3辑)
王晓玲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