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

门: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4-01
ISBN: 9787560826196
定价: 2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其他
分类: 哲学心理学
82人买过
  •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是对西方现代哲学的习得;下篇是对西方文学艺术的阅读。两者几乎是语言与语境、对象与活动的关系。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正是作者回归“现代汉语言”之路的不懈努力的写照,也是20世纪80年代的某一类人的某一种求学记实:“个人的真实性及其限度”,一个几近悖论式的生存两难。 张志扬,1940年生,武汉人,现任教于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1980年,全国招考500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他以助理研究员资格被录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现代德国哲学研究工作。1986年调入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职任研究员。1994年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
    (1)重审西方形而上学史的语言之维,得出"语言的两不性",即语言既不能证实本体也不能证伪本体,使本体论和虚无主义失去理论根据;
    (2)惊奇苦难向文字转换时的失重状态,从"创伤记忆"入手,研究记忆质性从过去时同一性转向将来时偶在性的条件,并把这看作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
    (3)发掘西方哲学史中的"偶在性"资源,提出非同一非辨证的悖论式"偶在论",先是为了消极地作为现代性理论建构的检测与防御机制,后才意识到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审视所谓"西学东渐"中的四次主要重述(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进而审理当今普世面临的"古今之争"及其背后的"诸神之争"难题,为了寻求不同于"非此即彼"的另类出路;
    (4)区分"现代中国哲学"(包括新儒家、现代儒家伦理、马克思主义新儒家、毛泽东思想等意识形态)和"中国现代哲学",从三个维度上(语言的界面性、超验的中立性、个人的自律性)探讨建立"中国现代哲学"的基础与形式;
    (5)提出汉语言哲学,除了现代汉语能说与应说的实践,还着手检讨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习录》为文本的语式分析,即不走"论语集释"注疏章句字义的路子,而是专注语式的基本类型,以此分析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思维方式及其阐释与论证方式。
    以上五点大都以文字的形式不同程度地见诸于著作或论文。后三点是目前关注的方向。由此可见,其学术虽有西学背景,但目的始终在于"中国现代哲学"的建立。 总序
    前言:缺席者的漂泊
    上篇
    禁止与引诱——追问“原罪”之源
    语义生成: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
    浯言空间
    评伽达默尔的萨尔茨堡讲演——关于艺术现象的人类学基础
    论无蔽的瞬息——兼论诗人哲学家的命运
    解释学的边界性——《伽达默尔译文集》序
    是路,还是风?——《艺术作品的本源》在海德格尔思想转向中的意义
    庄子怀疑论与西方怀疑论的差别
    在黑格尔《美学》面前——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对话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关于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下篇
    维罗纳晚祷的钟声——读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驿车》
    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读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有感于个性和天才
    生存的两难处境——读易卜生《罗斯莫庄》
    卡夫卡距离——读卡夫卡《城堡》、《法门》、《圣旨》
    心灵为何焦灼?——读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托尔斯泰走了——读茨威格《逃向苍天》
    视觉与思索——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与《放大》
    在返回感觉之根的途中——解柯尔维尔不可官说的焦虑,
    拒斥与神秘——评谷文达及其解读者
    评“文化限制”论
    后记
    再版“跋”
  •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是对西方现代哲学的习得;下篇是对西方文学艺术的阅读。两者几乎是语言与语境、对象与活动的关系。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正是作者回归“现代汉语言”之路的不懈努力的写照,也是20世纪80年代的某一类人的某一种求学记实:“个人的真实性及其限度”,一个几近悖论式的生存两难。
  • 作者简介:
    张志扬,1940年生,武汉人,现任教于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1980年,全国招考500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他以助理研究员资格被录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现代德国哲学研究工作。1986年调入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职任研究员。1994年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
    (1)重审西方形而上学史的语言之维,得出"语言的两不性",即语言既不能证实本体也不能证伪本体,使本体论和虚无主义失去理论根据;
    (2)惊奇苦难向文字转换时的失重状态,从"创伤记忆"入手,研究记忆质性从过去时同一性转向将来时偶在性的条件,并把这看作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
    (3)发掘西方哲学史中的"偶在性"资源,提出非同一非辨证的悖论式"偶在论",先是为了消极地作为现代性理论建构的检测与防御机制,后才意识到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审视所谓"西学东渐"中的四次主要重述(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进而审理当今普世面临的"古今之争"及其背后的"诸神之争"难题,为了寻求不同于"非此即彼"的另类出路;
    (4)区分"现代中国哲学"(包括新儒家、现代儒家伦理、马克思主义新儒家、毛泽东思想等意识形态)和"中国现代哲学",从三个维度上(语言的界面性、超验的中立性、个人的自律性)探讨建立"中国现代哲学"的基础与形式;
    (5)提出汉语言哲学,除了现代汉语能说与应说的实践,还着手检讨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习录》为文本的语式分析,即不走"论语集释"注疏章句字义的路子,而是专注语式的基本类型,以此分析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思维方式及其阐释与论证方式。
    以上五点大都以文字的形式不同程度地见诸于著作或论文。后三点是目前关注的方向。由此可见,其学术虽有西学背景,但目的始终在于"中国现代哲学"的建立。
  • 目录:
    总序
    前言:缺席者的漂泊
    上篇
    禁止与引诱——追问“原罪”之源
    语义生成: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
    浯言空间
    评伽达默尔的萨尔茨堡讲演——关于艺术现象的人类学基础
    论无蔽的瞬息——兼论诗人哲学家的命运
    解释学的边界性——《伽达默尔译文集》序
    是路,还是风?——《艺术作品的本源》在海德格尔思想转向中的意义
    庄子怀疑论与西方怀疑论的差别
    在黑格尔《美学》面前——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对话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关于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下篇
    维罗纳晚祷的钟声——读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驿车》
    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读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有感于个性和天才
    生存的两难处境——读易卜生《罗斯莫庄》
    卡夫卡距离——读卡夫卡《城堡》、《法门》、《圣旨》
    心灵为何焦灼?——读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托尔斯泰走了——读茨威格《逃向苍天》
    视觉与思索——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与《放大》
    在返回感觉之根的途中——解柯尔维尔不可官说的焦虑,
    拒斥与神秘——评谷文达及其解读者
    评“文化限制”论
    后记
    再版“跋”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