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生活形态和日常存在

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生活形态和日常存在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06
版次: 1
ISBN: 9787544467278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9页
字数: 27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6人买过
  •   常识形态的心理学也称常识心理学、民间心理学、民俗心理学、素朴心理学、大众心理学、民众心理学、群众心理学、百姓心理学等。这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建的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是普通人对心理行为的性质、根源、构成和功能的归类、假定、猜想、解释和干预。常识心理学是指称或表达一种或在科学心理学之外的,或与学术心理学相对应的,或体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为普通人所创造、拥有、延续、运用的关于生活中的人的心理行为的日常理论、方法和技术。常识心理学包含个体的常识心理学、社会的常识心理学、生活的常识心理学和科学的常识心理学。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常识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常识心理学既是普通人理解心灵的指南,也是普通人心灵活动的指南。常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生活和文化资源,它的未来不会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壮大而灭亡,相反,它会从科学心理学中吸收资源。当科学心理学的普及使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变成常识时,常识心理学便通过科学化进入和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葛鲁嘉,1956年生,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本土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具有独特的学术建树和重要的学术影响。主持教育部、吉林省、吉林大学等各类机构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多项部省级科研奖。主要学术思想和研究构想涉及: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心性心理学、儒家心理学、道家心理学、佛家心理学、智慧心理学;新心性心理学研究,包括新心性心理学、心理资源论析、心理文化论要、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环境论说、心理成长论本、心理科学论总;心理学形态的研究,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资源形态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新理论心理学、心理学科学观、心理学新思潮、心理学本土化、心理学方法论、心理学价值论;心理学新探的研究,包括科学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东方心理学、文明心理学、体证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包括新文化心理学、新历史心理学、新民族心理学、新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常识心理学总论
    第一节 生活常识的新内涵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的界定
    第三节 常识心理学的形态
    第二章 常识心理学的类别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的分类
    第二节 个体的常识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的常识心理学
    第四节 生活的常识心理学
    第五节 科学的常识心理学
    第三章 常识心理学的探析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的性质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的传递
    第三节 常识心理学的价值
    第四章 常识心理学的产生
    第一节 常人与专家的对应
    第二节 日常生活经验构成
    第三节 日常心理经验构成
    第四节 常人的心理学应用
    第五节 生态化常识心理学
    第五章 常识心理学的演进
    第一节 进化心理学的主张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的变革
    第三节 个体与群体的经验
    第四节 代际与历史的演进
    第六章 常识心理学的解说
    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思想取向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观点
    第三节 社会关系的现实形成
    第四节 自我理解的社会延伸
    第五节 常识心理学的建构性
    第七章 常识心理学的构成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的术语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的理论
    第三节 常识心理学的方法
    第四节 常识心理学的技术
    第五节 常识心理学的工具
    第八章 常识心理学的功能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的基本价值
    第二节 对心理行为本身的理解
    第三节 对人类心理行为的理解
    第四节 对心理行为本身的干预
    第五节 对人类心理行为的干预
    第九章 常识心理学的关系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第三节 常识心理学与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 常识心理学与知识的关系
    第十章 常识心理学的命运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能否被替代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提供的借鉴
    第三节 常识心理学的未来命运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常识形态的心理学也称常识心理学、民间心理学、民俗心理学、素朴心理学、大众心理学、民众心理学、群众心理学、百姓心理学等。这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建的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是普通人对心理行为的性质、根源、构成和功能的归类、假定、猜想、解释和干预。常识心理学是指称或表达一种或在科学心理学之外的,或与学术心理学相对应的,或体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为普通人所创造、拥有、延续、运用的关于生活中的人的心理行为的日常理论、方法和技术。常识心理学包含个体的常识心理学、社会的常识心理学、生活的常识心理学和科学的常识心理学。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常识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常识心理学既是普通人理解心灵的指南,也是普通人心灵活动的指南。常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生活和文化资源,它的未来不会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壮大而灭亡,相反,它会从科学心理学中吸收资源。当科学心理学的普及使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变成常识时,常识心理学便通过科学化进入和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 作者简介:
      葛鲁嘉,1956年生,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本土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具有独特的学术建树和重要的学术影响。主持教育部、吉林省、吉林大学等各类机构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多项部省级科研奖。主要学术思想和研究构想涉及: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心性心理学、儒家心理学、道家心理学、佛家心理学、智慧心理学;新心性心理学研究,包括新心性心理学、心理资源论析、心理文化论要、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环境论说、心理成长论本、心理科学论总;心理学形态的研究,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资源形态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新理论心理学、心理学科学观、心理学新思潮、心理学本土化、心理学方法论、心理学价值论;心理学新探的研究,包括科学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东方心理学、文明心理学、体证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包括新文化心理学、新历史心理学、新民族心理学、新社会心理学。
  • 目录:
    第一章 常识心理学总论
    第一节 生活常识的新内涵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的界定
    第三节 常识心理学的形态
    第二章 常识心理学的类别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的分类
    第二节 个体的常识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的常识心理学
    第四节 生活的常识心理学
    第五节 科学的常识心理学
    第三章 常识心理学的探析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的性质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的传递
    第三节 常识心理学的价值
    第四章 常识心理学的产生
    第一节 常人与专家的对应
    第二节 日常生活经验构成
    第三节 日常心理经验构成
    第四节 常人的心理学应用
    第五节 生态化常识心理学
    第五章 常识心理学的演进
    第一节 进化心理学的主张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的变革
    第三节 个体与群体的经验
    第四节 代际与历史的演进
    第六章 常识心理学的解说
    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思想取向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观点
    第三节 社会关系的现实形成
    第四节 自我理解的社会延伸
    第五节 常识心理学的建构性
    第七章 常识心理学的构成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的术语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的理论
    第三节 常识心理学的方法
    第四节 常识心理学的技术
    第五节 常识心理学的工具
    第八章 常识心理学的功能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的基本价值
    第二节 对心理行为本身的理解
    第三节 对人类心理行为的理解
    第四节 对心理行为本身的干预
    第五节 对人类心理行为的干预
    第九章 常识心理学的关系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第三节 常识心理学与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 常识心理学与知识的关系
    第十章 常识心理学的命运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能否被替代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提供的借鉴
    第三节 常识心理学的未来命运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