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套装共2册)/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民俗学系列

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套装共2册)/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民俗学系列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18-04
版次: 1
ISBN: 9787100159722
定价: 1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02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33人买过
  • 本书围绕“民俗主义”、“本真性”和“公共民俗学”几个核心概念,汇聚了德国、日本和中国等有典型意义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中既有译自德国、日本、美国的关于此问题的著名学者的论文,也收有中国学者关于相关问题的有价值的讨论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未公开发表过的或者首次译介的。  
    本书分六个单元:一、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二、民俗主义在日本;三、民俗主义在中国;四、民俗主义与本真性;五、公共民俗学;六、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周星,日本爱知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王霄冰,女,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导言: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

    第一单元 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论当代民俗主义

    民俗主义作为民俗学研究的问题

    关于民俗主义批评的批评

    民俗主义

    民俗一民俗保护一民俗主义——趋势、疑点与提问

    民俗主义再检省

    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第二单元 民俗主义在日本

    从民俗主义看今日的民俗文化——来自德国民俗学的视野

    民俗文化的现在——从民俗主义思考现代

    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

    节祭和舞蹈的地域文化——地方博览会和民俗主义

    民艺与民俗——作为审美对象的民俗文化

    乡土玩具的视野——爱好者们的“乡土”

    丧葬礼仪与民俗主义

    民俗学与观光

    民俗主义:日本民俗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日本民俗学》“民俗主义”专号为例

    日本现代民俗学的“第三条路”——文化保护政策、民俗主义及公共民俗学

    第三单元 民俗主义在中国

    民俗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

    “民俗主义”概念的含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

    民俗主义的时代——民俗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民俗主义”及其差异化的实践

    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

    创意与“变脸”:创意产业中民俗主义现象阐释

    “农家乐”与民俗主义

    民俗主义视野下的信阳民歌

    浙江绍兴大禹祭祀文化的民俗主义考察

    民俗主义在当代中国

    第四单元 民俗主义与本真性

    伪民俗的制造

    关于伪民俗和民俗主义的备忘录——以美国民俗学的讨论为中心

    文化政治学:民俗学的新走向?——兼论钟敬文先生的“民俗文化学”

    民俗学与本真性

    从体验到表征——科学探寻本真性的开端

    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

    民俗文化的遗产化、本真性和传承主体问题——以浙江衢州“九华立春祭”为中心的考察一

    第五单元 公共民俗学

    美国公共民俗学:历史、问题和挑战

    误分为二:民俗学的学院派与应用派

    想象公共民俗

    美国公共民俗学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公共民俗学的可能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一国”的文化共享:《中国年俗》的民俗国家化过程探究

    第六单元 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现代日常生活的诞生——以1962年度厚生白皮书为中心

    追问“理所当然”——北京市高层集合住宅的生活及生活世界的变迁

    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

    再问民俗学“生活世界”概念的理所当然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

    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东亚民俗学者的新探索

    编著译者简介

    后记·鸣谢
  •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民俗主义”、“本真性”和“公共民俗学”几个核心概念,汇聚了德国、日本和中国等有典型意义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中既有译自德国、日本、美国的关于此问题的著名学者的论文,也收有中国学者关于相关问题的有价值的讨论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未公开发表过的或者首次译介的。  
    本书分六个单元:一、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二、民俗主义在日本;三、民俗主义在中国;四、民俗主义与本真性;五、公共民俗学;六、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 作者简介:
    周星,日本爱知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王霄冰,女,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 目录:
    导言: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

    第一单元 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论当代民俗主义

    民俗主义作为民俗学研究的问题

    关于民俗主义批评的批评

    民俗主义

    民俗一民俗保护一民俗主义——趋势、疑点与提问

    民俗主义再检省

    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第二单元 民俗主义在日本

    从民俗主义看今日的民俗文化——来自德国民俗学的视野

    民俗文化的现在——从民俗主义思考现代

    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

    节祭和舞蹈的地域文化——地方博览会和民俗主义

    民艺与民俗——作为审美对象的民俗文化

    乡土玩具的视野——爱好者们的“乡土”

    丧葬礼仪与民俗主义

    民俗学与观光

    民俗主义:日本民俗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日本民俗学》“民俗主义”专号为例

    日本现代民俗学的“第三条路”——文化保护政策、民俗主义及公共民俗学

    第三单元 民俗主义在中国

    民俗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

    “民俗主义”概念的含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

    民俗主义的时代——民俗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民俗主义”及其差异化的实践

    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

    创意与“变脸”:创意产业中民俗主义现象阐释

    “农家乐”与民俗主义

    民俗主义视野下的信阳民歌

    浙江绍兴大禹祭祀文化的民俗主义考察

    民俗主义在当代中国

    第四单元 民俗主义与本真性

    伪民俗的制造

    关于伪民俗和民俗主义的备忘录——以美国民俗学的讨论为中心

    文化政治学:民俗学的新走向?——兼论钟敬文先生的“民俗文化学”

    民俗学与本真性

    从体验到表征——科学探寻本真性的开端

    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

    民俗文化的遗产化、本真性和传承主体问题——以浙江衢州“九华立春祭”为中心的考察一

    第五单元 公共民俗学

    美国公共民俗学:历史、问题和挑战

    误分为二:民俗学的学院派与应用派

    想象公共民俗

    美国公共民俗学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公共民俗学的可能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一国”的文化共享:《中国年俗》的民俗国家化过程探究

    第六单元 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现代日常生活的诞生——以1962年度厚生白皮书为中心

    追问“理所当然”——北京市高层集合住宅的生活及生活世界的变迁

    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

    再问民俗学“生活世界”概念的理所当然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

    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东亚民俗学者的新探索

    编著译者简介

    后记·鸣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