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觞与勃兴 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滥觞与勃兴 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7
版次: 1
ISBN: 9787300244495
定价: 11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84页
分类: 政治
55人买过
  • 本书将马克思的“中学材料—大学文学作品—哲学笔记—博士论文”作为一个文本单元统摄起来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解读,借此勾勒出马克思思想起源期的复杂状况、演变轨迹、思维逻辑和后续效应。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场”的“特里尔传统”,经千年风雨洗礼仍巍峨耸立的古罗马恢弘的建筑及其所蕴含的宗教氛围和情怀成为马克思成长的环境和背景;启蒙主义教育和大量人文经典滋润着他年幼的心田,在“适合抒情诗的年龄”,他“以情感来观照人性、理解世界”,在爱中体味、追问、展示爱的功能和内涵、浪漫和困境,最终意识到情感的局限性以及升华和**的必要性;“回到古希腊‘衰落’的时代”对“原子论”哲学的追寻,激发他对自由与必然、个体与总体、本质与现象、短暂与永恒、主体与客体等哲学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初步成型的思维框架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理念。这些哲学思考、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对马克思在“《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展开的探索,以及更往后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转向”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本书大部分章节是在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完成的,这也使作者的写作和思考带有独特的感性体验。
    聂锦芳,男,196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独著《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2012)、《清理与**——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2005)、《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2002)、《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1998);合著《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1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2003)、《**“后发展”困境》(2002);主编《“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2014)、《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2013)、《〈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2013)等;发表论文180余篇。
  • 内容简介:
    本书将马克思的“中学材料—大学文学作品—哲学笔记—博士论文”作为一个文本单元统摄起来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解读,借此勾勒出马克思思想起源期的复杂状况、演变轨迹、思维逻辑和后续效应。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场”的“特里尔传统”,经千年风雨洗礼仍巍峨耸立的古罗马恢弘的建筑及其所蕴含的宗教氛围和情怀成为马克思成长的环境和背景;启蒙主义教育和大量人文经典滋润着他年幼的心田,在“适合抒情诗的年龄”,他“以情感来观照人性、理解世界”,在爱中体味、追问、展示爱的功能和内涵、浪漫和困境,最终意识到情感的局限性以及升华和**的必要性;“回到古希腊‘衰落’的时代”对“原子论”哲学的追寻,激发他对自由与必然、个体与总体、本质与现象、短暂与永恒、主体与客体等哲学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初步成型的思维框架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理念。这些哲学思考、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对马克思在“《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展开的探索,以及更往后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转向”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本书大部分章节是在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完成的,这也使作者的写作和思考带有独特的感性体验。
  • 作者简介:
    聂锦芳,男,196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独著《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2012)、《清理与**——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2005)、《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2002)、《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1998);合著《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1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2003)、《**“后发展”困境》(2002);主编《“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2014)、《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2013)、《〈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2013)等;发表论文180余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