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8-11
版次: 1
ISBN: 9787540252755
定价: 7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4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3人买过
  •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以文博馆收藏的七十一方梨园牌匾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牌匾的敬献时间、匾文、献匾人、书写人、牌匾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简要说明梨园牌匾的价值;第二章主要研究梨园行的管理机构,从明朝教坊司、清初的南府、景山、舁平署,到清中期的精忠庙、梨园馆,直至民国时期的正乐育化会和梨园公会,呈现出北京地区京剧行会组织发展变迁的历程,我们可从中探讨梨园管理机构的变化对伶人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文化所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梨园牌匾的悬挂地点、悬挂方式、保存流传过程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牌匾对于梨园内行人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我们通过介绍梨园牌匾所记录的晚清民国时期知名的“小荣椿班”“富连成”等京剧科班和谭鑫培、杨小楼、金少山、萧长华等一批活跃于京剧舞台上的名家名角,来梳理北京地区京剧的发展脉络,研究晚清民国时期京剧人物形象与其社会地位的变化、京剧自身的发展等问题;第四章主要是对梨园牌匾中记录的民国时期京剧的行当划分情况进行研究。这些保存至今的梨园牌匾中,既有生旦净丑等“七行”的前台演员敬献的牌匾,也有从事剧通、容装、交通等“七科”的后台服务以及舞台协作人员所立的牌匾,全方位地展示出梨园界台前幕后所有的演职人员群体,真实全面地记录了当时梨园演出阵容,揭示晚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京剧艺术逐渐发展壮大的历史;第五章主要展示梨园弟子的日常生活,从梨园牌匾的匾文记录为出发点,对戏班的班规、梨园的节目和习俗、梨园学员学艺的艰辛过程等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是研究梨园界内界外的艺术交流,包括梨园牌匾中记录的梨园同仁之间的艺术交流,京剧票友和艺人的互动等内容。同时对梨园界在北京宫廷、王府、行会、戏楼戏院等场地的演出进行简要说明,并对苏州、天津、上海等地的梨园行组织作初步的探索,呈现出处于社会转型的晚清民国时期戏剧的发展情况。   杨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现就职于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市智化寺管理处)。主要从事文物保管、业务研究等工作。发表的论文有《智化寺藏梨园牌匾概说》《智化寺馆藏明代龙纹大鼓的修复与保护》《做好照明升级改造工程,让古建博物馆更加亮丽》等。参与《古刹智化寺》《智化寺古建保护与研究》《梨园旧匾》等论著的编撰工作。 绪论

    第一章 梨园牌匾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献立梨园牌匾的时间分析
    一、献立梨园牌匾的年代分析
    二、献立梨园牌匾的月份分析
    第二节 梨园牌匾的匾文内容
    第三节 对献匾人的研究
    第四节 梨园牌匾的书写者
    第五节 梨园牌匾自身所蕴含的价值

    第二章 晚清民国北京梨园管理机构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京剧发展概述
    第二节 清代及民国时期北京梨园行管理机构的演变
    一、清初的演出管理机构
    二、精忠庙
    三、正乐育化会
    四、梨目行业会与梨园牌匾
    第三节 梨园管理机构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一、梨园管理机构性质的变化与发展
    二、伶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第三章 京剧科班与梨园名家
    第一节 梨园牌匾记载的京剧科班
    一、小荣椿班牌匾
    二、富连成科班牌匾
    三、斌庆社科班牌匾
    四、群益社科班牌匾
    第二节 梨园牌匾收录的梨园名家
    一、梨园名家单独献匾
    二、梨园世家集体献匾
    第三节 京剧科班及梨园名家敬献牌匾所反映出的社会意义
    一、揭示晚清民国时期北京京剧的发展繁荣
    二、京剧人物形象与其社会地位的塑造

    第四章 梨园牌匾与“七行七科”研究
    第一节 清末民初梨园界的行当划分
    第二节 对“七行”的分析研究
    一、文武生行
    二、小生行
    三、旦行
    四、净行
    五、丑行
    六、武行
    七、流行
    第三节 对“七科”的分析研究
    一、经励科
    二、剧装科
    三、容装科
    四、盔箱科
    五、交通科
    六、剧通科
    七、音乐科
    第四节 “七行七科”牌匾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 梨园弟子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梨园牌匾反映出的严格的戏班班规
    第二节 梨饲牌匾体现出的梨园酬神习俗
    第三节 梨园牌匾表现出梨园子弟艰辛的学艺生涯

    第六章 梨园牌匾展示出梨园界内界外的艺术交流
    第一节 梨园同仁之间的艺术交流
    第二节 票友与梨园界的互动
    第三节 梨园子弟在北京宫廷、王府、会馆、戏楼戏园以及梨园管理机构内的演出活动
    一、宫廷戏台
    二、王府戏台
    三、会馆戏台
    四、街巷市井的戏园、茶园
    五、梨园管理机构中的戏台
    第四节 对其他省份梨园行组织的初步探索
    一、苏州梨园公会
    二、天津的戏曲艺人组织
    三、上海伶界联合会
    编后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以文博馆收藏的七十一方梨园牌匾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牌匾的敬献时间、匾文、献匾人、书写人、牌匾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简要说明梨园牌匾的价值;第二章主要研究梨园行的管理机构,从明朝教坊司、清初的南府、景山、舁平署,到清中期的精忠庙、梨园馆,直至民国时期的正乐育化会和梨园公会,呈现出北京地区京剧行会组织发展变迁的历程,我们可从中探讨梨园管理机构的变化对伶人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文化所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梨园牌匾的悬挂地点、悬挂方式、保存流传过程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牌匾对于梨园内行人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我们通过介绍梨园牌匾所记录的晚清民国时期知名的“小荣椿班”“富连成”等京剧科班和谭鑫培、杨小楼、金少山、萧长华等一批活跃于京剧舞台上的名家名角,来梳理北京地区京剧的发展脉络,研究晚清民国时期京剧人物形象与其社会地位的变化、京剧自身的发展等问题;第四章主要是对梨园牌匾中记录的民国时期京剧的行当划分情况进行研究。这些保存至今的梨园牌匾中,既有生旦净丑等“七行”的前台演员敬献的牌匾,也有从事剧通、容装、交通等“七科”的后台服务以及舞台协作人员所立的牌匾,全方位地展示出梨园界台前幕后所有的演职人员群体,真实全面地记录了当时梨园演出阵容,揭示晚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京剧艺术逐渐发展壮大的历史;第五章主要展示梨园弟子的日常生活,从梨园牌匾的匾文记录为出发点,对戏班的班规、梨园的节目和习俗、梨园学员学艺的艰辛过程等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是研究梨园界内界外的艺术交流,包括梨园牌匾中记录的梨园同仁之间的艺术交流,京剧票友和艺人的互动等内容。同时对梨园界在北京宫廷、王府、行会、戏楼戏院等场地的演出进行简要说明,并对苏州、天津、上海等地的梨园行组织作初步的探索,呈现出处于社会转型的晚清民国时期戏剧的发展情况。
  • 作者简介:
      杨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现就职于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市智化寺管理处)。主要从事文物保管、业务研究等工作。发表的论文有《智化寺藏梨园牌匾概说》《智化寺馆藏明代龙纹大鼓的修复与保护》《做好照明升级改造工程,让古建博物馆更加亮丽》等。参与《古刹智化寺》《智化寺古建保护与研究》《梨园旧匾》等论著的编撰工作。
  •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梨园牌匾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献立梨园牌匾的时间分析
    一、献立梨园牌匾的年代分析
    二、献立梨园牌匾的月份分析
    第二节 梨园牌匾的匾文内容
    第三节 对献匾人的研究
    第四节 梨园牌匾的书写者
    第五节 梨园牌匾自身所蕴含的价值

    第二章 晚清民国北京梨园管理机构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京剧发展概述
    第二节 清代及民国时期北京梨园行管理机构的演变
    一、清初的演出管理机构
    二、精忠庙
    三、正乐育化会
    四、梨目行业会与梨园牌匾
    第三节 梨园管理机构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一、梨园管理机构性质的变化与发展
    二、伶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第三章 京剧科班与梨园名家
    第一节 梨园牌匾记载的京剧科班
    一、小荣椿班牌匾
    二、富连成科班牌匾
    三、斌庆社科班牌匾
    四、群益社科班牌匾
    第二节 梨园牌匾收录的梨园名家
    一、梨园名家单独献匾
    二、梨园世家集体献匾
    第三节 京剧科班及梨园名家敬献牌匾所反映出的社会意义
    一、揭示晚清民国时期北京京剧的发展繁荣
    二、京剧人物形象与其社会地位的塑造

    第四章 梨园牌匾与“七行七科”研究
    第一节 清末民初梨园界的行当划分
    第二节 对“七行”的分析研究
    一、文武生行
    二、小生行
    三、旦行
    四、净行
    五、丑行
    六、武行
    七、流行
    第三节 对“七科”的分析研究
    一、经励科
    二、剧装科
    三、容装科
    四、盔箱科
    五、交通科
    六、剧通科
    七、音乐科
    第四节 “七行七科”牌匾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 梨园弟子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梨园牌匾反映出的严格的戏班班规
    第二节 梨饲牌匾体现出的梨园酬神习俗
    第三节 梨园牌匾表现出梨园子弟艰辛的学艺生涯

    第六章 梨园牌匾展示出梨园界内界外的艺术交流
    第一节 梨园同仁之间的艺术交流
    第二节 票友与梨园界的互动
    第三节 梨园子弟在北京宫廷、王府、会馆、戏楼戏园以及梨园管理机构内的演出活动
    一、宫廷戏台
    二、王府戏台
    三、会馆戏台
    四、街巷市井的戏园、茶园
    五、梨园管理机构中的戏台
    第四节 对其他省份梨园行组织的初步探索
    一、苏州梨园公会
    二、天津的戏曲艺人组织
    三、上海伶界联合会
    编后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
汪家明 编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足不出户看国博古代饮食文化展,感受跨越万年的烟火气)
王辉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
大卫·丹穆若什 著;宋明炜 译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没有面目的人
理查德·桑内特 著;周悟拿 译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守望者)谁是罗兰·巴特
汪民安 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中国山水画对谈录(跟随十位大师,走近山水画世界)
许钦松 编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鼓楼新悦.采香者:世界香水之源
[法]多米尼克·罗克(Dominique Roques) 著;王祎慈 译;乔溪 审校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我是谁?段义孚自传
[美]段义孚 著;志丞 刘苏 译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女性(共域世界史)
[德]玛丽亚·米斯 著;李昕一 徐明强 译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
[美]迈克尔·李普斯基(Michael Lipsky)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以文学为业:一部体制史(艺术与社会译丛)
杰拉尔德·格拉夫 著;蒋思婷 译;童可依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中国画传统技法教程·没骨花卉日课
杨薇 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湿地生态流量调控模型及效应
杨薇 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毛笔楷书规范字帖:正气歌
杨薇 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毛笔楷书规范字帖:弟子规
杨薇 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街舞
杨薇 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毛笔楷书规范字帖·四时读书乐
杨薇 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国学中的家教
杨薇 编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楷书朱子家训
杨薇 编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日本文化透视
杨薇 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钩针的理论与临床
杨薇 著;杨楣良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健身美体新教程
杨薇 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
杨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