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美] ,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2018-10
ISBN: 9787513332248
装帧: 平装
页数: 250页
分类: 小说
29人买过
  • ◎美国国家图书奖《殡葬人手记》姊妹篇、《洛杉矶时报》年度好书、大湖图书奖获奖作品
    ◎自如游走于诗人与殡葬师之间,从经验的铁砧上捶打出的体悟
    ◎接续叶芝、谢默斯•希尼以降的爱尔兰诗学传统
    ◎死亡谛视丨冥想丨喜剧独白丨黑色幽默丨露骨的激情
    ◎ 理查德•伯恩斯坦、理查德•霍华德、尼古拉斯•德尔班科交口称誉,《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洛杉矶时报书评》《旧金山纪事报》《书单》……联袂推荐
    ※编辑推荐※
    ◎比《殡葬人手记》更好看的姊妹篇;
    ◎透过死,我们才知道如何好好活。带着魔咒般的诗性,林奇的文字血脉中常见殡葬元素的星光,正襟危坐与放浪形骸这两种姿态有时甚至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章的同一段之中,如此天马行空,如此优雅,又如此迷人。这接续爱尔兰诗学传统的文字告诉你,何为生与死的智慧,艺术与死亡的结合又是何种形态。
    ------------------------------------------------
    ※内容简介※
    有比“诗人&殡葬师”更怪异的身份组合吗?写诗和办葬礼一样?“尸”与“诗”可以画等号吗?作者从一位殡葬师的角度来观察人事,双重身份和幽默的冷嘲与饱含深情的叙述笔调常令人欲罢不能。在这个特别视角下,是一个个或温情、或挣扎,再平常不过的故事:
    “(葬礼结束之后)接下来呢?”是生与死的思辨;“为什么我不该成为我孩子的负担?”是由丧葬引发的对亲情的反思;“要怎么不去爱你孩子爱的东西?”隐喻对时代交替的焦虑,对夫妻离异后如何与孩子沟通的焦虑……“我们为什么不去爱呢?”这是托马斯对我们发出的叩问。这是一本不仅关于死更关于生的精妙散文集,它教会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如何面对挚爱之人的死亡,更是呼唤至亲之人去世后,“接下来”要做之事——爱。
    ------------------------------------------------
    ※媒体评论※
    激昂又谐谑,一板一眼又机灵逗趣……(林奇)关于生死的绝妙文章很快成为我们言谈和书架的必读。
    ——尼古拉斯•德尔班科,《春与秋》作者
    动人的……毫不遮掩的抒情……(林奇)能准确洞察到人性的弱点并包容它们……他思想的深邃和从经验的铁砧上捶打出的体悟,令人没法不认真看待他;丰厚、颇有韵味的表达,又令人没法不喜欢他。
    ——理查德•伯恩斯坦,《纽约时报》记者,《中国1945》作者
    叙述的动人,冥想的精巧,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当然指的是他的用词),使林奇与托马斯•布朗爵士、约翰•多恩的《双重永生》保持一致:正如同行评价的,他的文字干净利落,死亡隐喻其中。
    ——理查德•霍华德,普利策诗歌奖得主
    林奇将生与死的智慧集中到了台面上。他在脑海中回荡的艺术与死亡之间建立了联系。很少读者能够不那么震惊和感激地从这本书里走开。
    ——杰恩•帕里尼
    正如他对生活中的大小之事评论的那样,(林奇)又一次展示了他的嘲弄,绅士的爱找茬,恣意想象的叶芝式的魅力。他用诗句和殡葬元素、短暂和恒久的混合来招待读者。语调丰富而广阔。
    ——《纽约时报》
    发人深省,迷人地混合了回忆录、冥想和喜剧独白……林奇恰到好处地游走于恭敬与插科打诨之间,情感细腻与黑色幽默之间,卓越的抒情和正襟危坐的内核之间,平衡而又正中主题。
    林奇证明了自己是写文章的大师……(他)富有表现力地游走于诗人和殡葬师之间。
    ——《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我们的葬礼上能有林奇,死也值了。不仅因为他的幽默,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作品是……日益失去人情味的世界的一剂良方。他把手指放在创造的生死脉搏上。于他而言,死亡是创作如此重要的一部分以至于永无穷尽,这种最美的写作必将代代相传。
    ——《洛杉矶时报书评》年度好书
    林奇用幽默和洞见以及对海明威“一个真实的词”的不懈寻找,继续对人类境况的探索。
    ——美国大湖图书奖颁奖词
    林奇把死亡写得很美,很俘获人心,因为他对活着太了解了。
    ——ELLE杂志
    林奇是个具有文体自觉意识的天才。他意识到私人随笔这种文体的特别,它比其他任何都更适于平素日常,故而在散文中捕捉这些平素日常比任何以往都更为重要。从这点来说,托马斯•林奇将是我们不得不感谢的第一个人。
    ——《沙龙》杂志
    林奇……在冷冰冰的哲学和精心写作的散文中注入了魔咒般的诗性,这就是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正如他反复思忖着的,爱,失去,存在的意义,他的爱尔兰血统的露骨的激情,混合着美国中西部的实事求是,带给他同理心与幽默,恬淡寡欲与深沉思考。
    ——多纳•西曼,《书单》
    林奇作品的优雅之处在于他的死亡谛视削锐了他的幽默感……他有一种诗人的天性,明明是题外话在他笔下却那么精当。
    ——《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
    林奇的写作与他偏爱的主题一样:让你窒息。
    ——《芝加哥新城报》
    这是最好意义上的散文诗,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内部联结。这些被神奇规则所归束的文辞,诱使读者敏锐地探索作者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东西。
    ——《休斯顿纪事报》
    林奇运用诗人的思维自由联想,精确地从个人跃到社会再跳回个人,混合妙想和奇闻,自由放浪。
    ——《旧金山纪事报》
    (这本书)承载着满满的快乐,泪水,智慧与启示……接续了谢默斯•希尼、W.B.叶芝的爱尔兰诗学传统。
    ——《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
    林奇先生写得如此清晰,如此天马行空,又如此优雅,我几乎每页都要停下来品味它的形象,奇思妙想与机智的片段。
    ——汤姆•梅约,《达拉斯晨报》 托马斯•林奇(Thomas Lynch),爱尔兰裔美国人。作家、诗人,并在密歇根的米尔福德小镇经营着一家葬仪社。他从事殡葬师的工作已经四十余年。
    很难说他首先是一名诗人,或者首先是一名殡葬师,毕竟死亡与诗作之间,互文性如此密切。“殡葬从业者+诗人”的双重身份使林奇的文字深情中不失冷静和理性,同时对死亡充满冷静的谛视、深刻的思考。
    他的散文、诗歌常常发表在《纽约客》《伦敦书评杂志》《巴黎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上。著有《殡葬人手记》《酗酒、猫与赞美诗》《幽灵及其他》《往来于故土之间》《老雌猫及其他》《和希瑟•格蕾丝一起滑冰》等九部作品,并凭借《殡葬人手记》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芝加哥讲坛中心奖(非虚构类)。至今仍笔耕不辍。
    本书是《殡葬人手记》的姊妹篇,二者比照着读,良有趣味。 写在前面/1
    动静之间/11
    再谈斯维尼/18
    读经/30
    子宫/39
    大变化、小抱怨与未来的繁荣/58
    我们原来的样子/71
    真爱备忘录/94
    德卡、汀吉、本吉与我/100
    死了的神父/114
    钓鱼的故事/128
    爱的盲目/137
    殡葬反斗城/143
    小约翰,我们几乎一无所知/168
    千禧猫/173
    契机/208
    橡树林公墓的纠葛/212
    诺拉/220
    里诺/224
    再说两句/242
    时间啊时间/243
    致谢/247
  • 内容简介:
    ◎美国国家图书奖《殡葬人手记》姊妹篇、《洛杉矶时报》年度好书、大湖图书奖获奖作品
    ◎自如游走于诗人与殡葬师之间,从经验的铁砧上捶打出的体悟
    ◎接续叶芝、谢默斯•希尼以降的爱尔兰诗学传统
    ◎死亡谛视丨冥想丨喜剧独白丨黑色幽默丨露骨的激情
    ◎ 理查德•伯恩斯坦、理查德•霍华德、尼古拉斯•德尔班科交口称誉,《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洛杉矶时报书评》《旧金山纪事报》《书单》……联袂推荐
    ※编辑推荐※
    ◎比《殡葬人手记》更好看的姊妹篇;
    ◎透过死,我们才知道如何好好活。带着魔咒般的诗性,林奇的文字血脉中常见殡葬元素的星光,正襟危坐与放浪形骸这两种姿态有时甚至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章的同一段之中,如此天马行空,如此优雅,又如此迷人。这接续爱尔兰诗学传统的文字告诉你,何为生与死的智慧,艺术与死亡的结合又是何种形态。
    ------------------------------------------------
    ※内容简介※
    有比“诗人&殡葬师”更怪异的身份组合吗?写诗和办葬礼一样?“尸”与“诗”可以画等号吗?作者从一位殡葬师的角度来观察人事,双重身份和幽默的冷嘲与饱含深情的叙述笔调常令人欲罢不能。在这个特别视角下,是一个个或温情、或挣扎,再平常不过的故事:
    “(葬礼结束之后)接下来呢?”是生与死的思辨;“为什么我不该成为我孩子的负担?”是由丧葬引发的对亲情的反思;“要怎么不去爱你孩子爱的东西?”隐喻对时代交替的焦虑,对夫妻离异后如何与孩子沟通的焦虑……“我们为什么不去爱呢?”这是托马斯对我们发出的叩问。这是一本不仅关于死更关于生的精妙散文集,它教会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如何面对挚爱之人的死亡,更是呼唤至亲之人去世后,“接下来”要做之事——爱。
    ------------------------------------------------
    ※媒体评论※
    激昂又谐谑,一板一眼又机灵逗趣……(林奇)关于生死的绝妙文章很快成为我们言谈和书架的必读。
    ——尼古拉斯•德尔班科,《春与秋》作者
    动人的……毫不遮掩的抒情……(林奇)能准确洞察到人性的弱点并包容它们……他思想的深邃和从经验的铁砧上捶打出的体悟,令人没法不认真看待他;丰厚、颇有韵味的表达,又令人没法不喜欢他。
    ——理查德•伯恩斯坦,《纽约时报》记者,《中国1945》作者
    叙述的动人,冥想的精巧,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当然指的是他的用词),使林奇与托马斯•布朗爵士、约翰•多恩的《双重永生》保持一致:正如同行评价的,他的文字干净利落,死亡隐喻其中。
    ——理查德•霍华德,普利策诗歌奖得主
    林奇将生与死的智慧集中到了台面上。他在脑海中回荡的艺术与死亡之间建立了联系。很少读者能够不那么震惊和感激地从这本书里走开。
    ——杰恩•帕里尼
    正如他对生活中的大小之事评论的那样,(林奇)又一次展示了他的嘲弄,绅士的爱找茬,恣意想象的叶芝式的魅力。他用诗句和殡葬元素、短暂和恒久的混合来招待读者。语调丰富而广阔。
    ——《纽约时报》
    发人深省,迷人地混合了回忆录、冥想和喜剧独白……林奇恰到好处地游走于恭敬与插科打诨之间,情感细腻与黑色幽默之间,卓越的抒情和正襟危坐的内核之间,平衡而又正中主题。
    林奇证明了自己是写文章的大师……(他)富有表现力地游走于诗人和殡葬师之间。
    ——《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我们的葬礼上能有林奇,死也值了。不仅因为他的幽默,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作品是……日益失去人情味的世界的一剂良方。他把手指放在创造的生死脉搏上。于他而言,死亡是创作如此重要的一部分以至于永无穷尽,这种最美的写作必将代代相传。
    ——《洛杉矶时报书评》年度好书
    林奇用幽默和洞见以及对海明威“一个真实的词”的不懈寻找,继续对人类境况的探索。
    ——美国大湖图书奖颁奖词
    林奇把死亡写得很美,很俘获人心,因为他对活着太了解了。
    ——ELLE杂志
    林奇是个具有文体自觉意识的天才。他意识到私人随笔这种文体的特别,它比其他任何都更适于平素日常,故而在散文中捕捉这些平素日常比任何以往都更为重要。从这点来说,托马斯•林奇将是我们不得不感谢的第一个人。
    ——《沙龙》杂志
    林奇……在冷冰冰的哲学和精心写作的散文中注入了魔咒般的诗性,这就是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正如他反复思忖着的,爱,失去,存在的意义,他的爱尔兰血统的露骨的激情,混合着美国中西部的实事求是,带给他同理心与幽默,恬淡寡欲与深沉思考。
    ——多纳•西曼,《书单》
    林奇作品的优雅之处在于他的死亡谛视削锐了他的幽默感……他有一种诗人的天性,明明是题外话在他笔下却那么精当。
    ——《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
    林奇的写作与他偏爱的主题一样:让你窒息。
    ——《芝加哥新城报》
    这是最好意义上的散文诗,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内部联结。这些被神奇规则所归束的文辞,诱使读者敏锐地探索作者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东西。
    ——《休斯顿纪事报》
    林奇运用诗人的思维自由联想,精确地从个人跃到社会再跳回个人,混合妙想和奇闻,自由放浪。
    ——《旧金山纪事报》
    (这本书)承载着满满的快乐,泪水,智慧与启示……接续了谢默斯•希尼、W.B.叶芝的爱尔兰诗学传统。
    ——《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
    林奇先生写得如此清晰,如此天马行空,又如此优雅,我几乎每页都要停下来品味它的形象,奇思妙想与机智的片段。
    ——汤姆•梅约,《达拉斯晨报》
  • 作者简介:
    托马斯•林奇(Thomas Lynch),爱尔兰裔美国人。作家、诗人,并在密歇根的米尔福德小镇经营着一家葬仪社。他从事殡葬师的工作已经四十余年。
    很难说他首先是一名诗人,或者首先是一名殡葬师,毕竟死亡与诗作之间,互文性如此密切。“殡葬从业者+诗人”的双重身份使林奇的文字深情中不失冷静和理性,同时对死亡充满冷静的谛视、深刻的思考。
    他的散文、诗歌常常发表在《纽约客》《伦敦书评杂志》《巴黎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上。著有《殡葬人手记》《酗酒、猫与赞美诗》《幽灵及其他》《往来于故土之间》《老雌猫及其他》《和希瑟•格蕾丝一起滑冰》等九部作品,并凭借《殡葬人手记》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芝加哥讲坛中心奖(非虚构类)。至今仍笔耕不辍。
    本书是《殡葬人手记》的姊妹篇,二者比照着读,良有趣味。
  • 目录:
    写在前面/1
    动静之间/11
    再谈斯维尼/18
    读经/30
    子宫/39
    大变化、小抱怨与未来的繁荣/58
    我们原来的样子/71
    真爱备忘录/94
    德卡、汀吉、本吉与我/100
    死了的神父/114
    钓鱼的故事/128
    爱的盲目/137
    殡葬反斗城/143
    小约翰,我们几乎一无所知/168
    千禧猫/173
    契机/208
    橡树林公墓的纠葛/212
    诺拉/220
    里诺/224
    再说两句/242
    时间啊时间/243
    致谢/247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重读鲁迅:荣格的参照视角
卡罗琳·T. 布朗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两美元过一天 : 美国的福利与贫穷
凯瑟琳·爱丁;卢克·谢弗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
施爱东 后浪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重构契丹早期史 新锐学者关于契丹早期历史全新力作 苗润博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
苗润博 著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我能帮上什么忙?(万镜·现象)
戴维·戈德布卢姆;皮尔·布莱登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图鉴 :真菌(地球分解者)
[美]布里特·艾伦·邦亚德 著;陈伟 译;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出品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克洛德·夏布罗尔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开创者夏布罗尔导演评传
若埃尔·马尼(Jo.l Magny) 著;谢强 译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拓地降敌:北宋中叶内臣名将李宪研究
何冠环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班史:一个大学班级的日常生活(2018—2022)
黄修志 石榴花 著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前后“梁启超系”再造新文明的努力
周月峰 著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辛弃疾新传
辛更儒 后浪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荷兰]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语言恶女:女性如何夺回语言
[美]阿曼达·蒙特尔/著李辛/译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
[美]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著;侯深 译;汉唐阳光 出品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作家榜名著:菊与刀全译本(一本书讲透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全新未删节插图版《菊与刀》!特别收录4000多字导读 +12幅彩插!)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作家榜经典名 著;何谦 译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哈利·波特解析生物设定
[美]乔迪·雷文森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大学技术转移与学术创业:芝加哥手册(精装典藏版)
[美]艾伯特·N. 林克(Albert N. Link);[美]唐纳德·S. 西格尔(Donald S. Siegel);[英]麦克·赖特(Mike Wright)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了不起的建筑师扎哈 传奇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绘本传记 4-9岁
[美]维多利亚·滕特勒-克 雷洛夫 著绘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全新正版图书 改变世界的6种力亨利·波卓斯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9787573910929
[美] 亨利·波卓斯基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加勒比之梦:旅游、帝国扩张与全球流动
[美]布莱克·C. 斯科特 (Blake C. Scott)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加缪
[美]奥利弗·格洛格(Oliver Gloag)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十大经济学家
[美]约瑟夫·熊彼特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数学侦探 神秘路线上的连环追踪
[美]丹尼尔·肯尼 艾米丽·博艾尔 著 刘玙婧、王婧 译;小博集出品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陶瓷创意造型新技法(陶艺学习系列丛书)
[美]黛布·施瓦茨科夫 著,张靖靖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