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

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06
版次: 1
ISBN: 9787516128602
定价: 2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4页
字数: 18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8人买过
  •   中国文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迥然于80年代的风貌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在这转型期间,1993年成为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通过对1993年前后文学与文化现象的研究,发现1993年于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代,其中最突出的表征就是多样性的文化开始得到彰显,三种文化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1993年文学的转型与突变,影响和奠定了20世纪末乃至21世纪的文学格局。1993年,对于它之前和之后的文学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一个分水岭和界碑石,划开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学格局。   王艳荣,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现任教于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当代文坛》、《小说评论》、《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战线》、《文艺评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欣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吉林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曾先后荣获吉林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绪论
    一本书的意义
    二1993年的文学地图
    三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大背景与小语境:经济与文化的艰难转型
    第一节社会转型与文学变化
    一邓小平南巡与中国经济转型
    二知识分子的新“身份”
    三学界的转型:从思想到学术——以《学人》为例
    第二节文学与文化的“新状态”
    一刊物的改版与出版界的创新
    二新写实小说的流风遗韵

    第二章知识界的思想裂变
    第一节90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恐慌
    第二节集体的失语与个体的坚守
    第三节无言的结局

    第三章大众文化的勃兴
    第一节大众文化出现的历史合理性
    第二节初期大众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无法抵御的超级魅惑

    第四章内在之变:以陕军东征为中心
    第一节“陕军东征”的文化诉求
    一陕籍作家的文化心态
    二超越传统的精神期许
    第二节贾平凹:在传统与现代间彷徨裂变
    一贾平凹的文学世界
    二《废都》的精神追求
    第三节陈忠实:文化拯救的虚妄
    一充满文化矛盾的乡土中国
    二犹疑不定的经典

    第五章整体性的破解:多元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刘恒的“白日梦”与刘震云的“故乡”画卷
    一刘恒《苍河白日梦》:启蒙者的现代性焦虑
    二刘震云:“故乡”叙事的“政治”
    第二节先锋作家的集体“哗变”
    一残酷美学的终结
    二传统资源的幽灵
    第三节何处是乡关——王安忆的“虚构”与香港的情爱
    一心灵世界的纪实
    ……

    第六章游戏或自由:杂语纷呈的时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1993年文坛大事
    附录2《学人》第1-15辑总目录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迥然于80年代的风貌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在这转型期间,1993年成为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通过对1993年前后文学与文化现象的研究,发现1993年于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代,其中最突出的表征就是多样性的文化开始得到彰显,三种文化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1993年文学的转型与突变,影响和奠定了20世纪末乃至21世纪的文学格局。1993年,对于它之前和之后的文学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一个分水岭和界碑石,划开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学格局。
  • 作者简介:
      王艳荣,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现任教于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当代文坛》、《小说评论》、《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战线》、《文艺评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欣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吉林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曾先后荣获吉林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 目录:
    绪论
    一本书的意义
    二1993年的文学地图
    三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大背景与小语境:经济与文化的艰难转型
    第一节社会转型与文学变化
    一邓小平南巡与中国经济转型
    二知识分子的新“身份”
    三学界的转型:从思想到学术——以《学人》为例
    第二节文学与文化的“新状态”
    一刊物的改版与出版界的创新
    二新写实小说的流风遗韵

    第二章知识界的思想裂变
    第一节90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恐慌
    第二节集体的失语与个体的坚守
    第三节无言的结局

    第三章大众文化的勃兴
    第一节大众文化出现的历史合理性
    第二节初期大众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无法抵御的超级魅惑

    第四章内在之变:以陕军东征为中心
    第一节“陕军东征”的文化诉求
    一陕籍作家的文化心态
    二超越传统的精神期许
    第二节贾平凹:在传统与现代间彷徨裂变
    一贾平凹的文学世界
    二《废都》的精神追求
    第三节陈忠实:文化拯救的虚妄
    一充满文化矛盾的乡土中国
    二犹疑不定的经典

    第五章整体性的破解:多元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刘恒的“白日梦”与刘震云的“故乡”画卷
    一刘恒《苍河白日梦》:启蒙者的现代性焦虑
    二刘震云:“故乡”叙事的“政治”
    第二节先锋作家的集体“哗变”
    一残酷美学的终结
    二传统资源的幽灵
    第三节何处是乡关——王安忆的“虚构”与香港的情爱
    一心灵世界的纪实
    ……

    第六章游戏或自由:杂语纷呈的时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1993年文坛大事
    附录2《学人》第1-15辑总目录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