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研究(2014总第8卷)

艺术学研究(2014总第8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12
版次: 1
ISBN: 9787305144455
定价: 8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798页
字数: 9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人买过
  •   《艺术学研究(2014总第8卷)》在学科忧患以及对于学科价值的警醒意识中出刊。恰逢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成立十周年,除了副刊刊登有艺术学研究所十年纪事记外,刊登有新闻专题:《十年历程、十年跨越:艺术学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座谈会》,学校新任党委书记管向群撰写的专稿《筚路蓝缕创基业登高望远开新篇——写在艺术学研究所成立10周年之际》两篇纪念性文稿。并特别发表有针对性的一组文稿:刘伟冬《艺术文化和艺术大学的意义——关于建立艺术大学的几点思考》,王一川《艺术学:享受理性反思的愉快》,王廷信《艺术学理论的使命与地位》,樊波《艺术的危机和终结》,以及《彭峰、夏燕靖、王谦三人谈: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与发展》等数篇对于学科以及艺术本体有着较深入的思考的文章。 编辑手记
    纪念特稿
    十年历程十年跨越: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座谈会(新闻专题)
    管向群:筚路蓝缕创基业登高望远开新篇
    ——写在艺术学研究所成立10周年之际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十年纪事(2004—2014)
    刘伟冬:艺术文化和艺术大学的意义——关于建立艺术大学的几点思考
    王一川:艺术学:享受理性反思的愉快
    王廷信:艺术学理论的使命与地位
    樊波:艺术的危机和终结
    彭峰、夏燕靖、王谦三人谈: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与发展
    名家专稿
    单霁翔: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吴新雷:论元末顾瑛“三教合一”视域中的玉山雅集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2013年学术季活动“圆桌论坛”专辑
    第一回:艺术经典的建构与阐释
    第二回:艺术与身体——多重释义的话题
    第三回:艺术学理论内涵与概念边界阐释
    第四回:艺术学理论学科年度话题:机遇与发展
    第二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选刊(二)
    仝朝晖:日本画战后转型中的横山操艺术
    施绮: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李江杰:多元文化语境中新疆戏剧艺术现代性探索刍议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戏曲发展为例
    李佳一:论景观社会的城市文化新景观
    武翠娟:本体传播外延传播元素传播
    ——论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的多层次呈现
    刘恒:豫剧电影艺术论
    ——兼论现代传媒方式下豫剧的传播
    帅伟:梅兰芳访日、访美和访苏演出比较
    高迎刚: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孙晓霞:也谈“海景”与“菜园”
    ——关于当代中国乡村艺术活动的理论反思
    金桥:从“恶魔”到“天使”
    ——由阿根廷探戈艺术的发展变迁看南美社会的近现代转型
    费文明:展览会与宣传画的传播
    冯巍:《泰囵》:关于商品的后现代叙事与集体主义的乌托邦
    甘锋:无尽地回归太初,抑或投身渺茫的未来
    ——《阿凡达》:批判现实主义视野中的挽歌式作品
    唐卫:论郎静山“集锦摄影”的中国美学
    ——“六法”失读,谈艺应从“具体艺理”开始
    邹青:论“荆刘拜杀”之称的经典化历程
    班丽霞:“音乐厅博物馆”现象及相关理论述评
    金毅妮:视觉、听觉以及心理的审美满足
    ——论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经典化
    张玄:淬炼、转型与经典化
    ——从精英艺术、大众娱乐的两个个案谈起
    伍维曦:从古代到中世纪
    ——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眼中的“音乐”和“音乐家”
    赵笺:意识形态主导下主流艺术模式的演进
    ——论新中国历史画创作
    刘鹏:《蒙娜丽莎》“经典化”的启示
    首届“两岸三地民国电影高端论坛”
    陈捷:首届“两岸三地民国电影高端论坛”缘起与主旨
    陈山:“民国电影”研究的重要性与概念界定
    张宪文:从民国史到民国电影史、
    黎锡:黎民伟对早期香港电影的贡献
    廖金凤:海外视野中的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
    【日】刈间文俊:中日早期电影比较研究与电影史教育
    饶曙光: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现状与喜剧的早期历史叙述
    周星:早期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价值
    李道新:“民国电影”概念的正名578’
    李亦中:“民国电影”的研究现状与史料的重要性
    石川:“民国电影史”的合法性及研究方法
    夏燕靖:南京与早期中国电影
    秦翼:对于电影传统和微观史学研究价值的困惑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刘承华: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物殊性的立体定位思维
    倪玉湛: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渊源探究
    艺术教育
    范景中: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
    陈婕:我国近代图案教学的“国家”样本
    ——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创办初期的十年透视
    柳红林:蔡元培与我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渊源
    ——以杭州国立艺术院为起点的考察
    史洋:杭州国立艺专师资构成状况历史考察
    资讯
    艺术学研究信息年报(2014年1月一2014年12月)
    关于本书
  • 内容简介:
      《艺术学研究(2014总第8卷)》在学科忧患以及对于学科价值的警醒意识中出刊。恰逢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成立十周年,除了副刊刊登有艺术学研究所十年纪事记外,刊登有新闻专题:《十年历程、十年跨越:艺术学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座谈会》,学校新任党委书记管向群撰写的专稿《筚路蓝缕创基业登高望远开新篇——写在艺术学研究所成立10周年之际》两篇纪念性文稿。并特别发表有针对性的一组文稿:刘伟冬《艺术文化和艺术大学的意义——关于建立艺术大学的几点思考》,王一川《艺术学:享受理性反思的愉快》,王廷信《艺术学理论的使命与地位》,樊波《艺术的危机和终结》,以及《彭峰、夏燕靖、王谦三人谈: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与发展》等数篇对于学科以及艺术本体有着较深入的思考的文章。
  • 目录:
    编辑手记
    纪念特稿
    十年历程十年跨越: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座谈会(新闻专题)
    管向群:筚路蓝缕创基业登高望远开新篇
    ——写在艺术学研究所成立10周年之际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十年纪事(2004—2014)
    刘伟冬:艺术文化和艺术大学的意义——关于建立艺术大学的几点思考
    王一川:艺术学:享受理性反思的愉快
    王廷信:艺术学理论的使命与地位
    樊波:艺术的危机和终结
    彭峰、夏燕靖、王谦三人谈: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与发展
    名家专稿
    单霁翔: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吴新雷:论元末顾瑛“三教合一”视域中的玉山雅集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2013年学术季活动“圆桌论坛”专辑
    第一回:艺术经典的建构与阐释
    第二回:艺术与身体——多重释义的话题
    第三回:艺术学理论内涵与概念边界阐释
    第四回:艺术学理论学科年度话题:机遇与发展
    第二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选刊(二)
    仝朝晖:日本画战后转型中的横山操艺术
    施绮: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李江杰:多元文化语境中新疆戏剧艺术现代性探索刍议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戏曲发展为例
    李佳一:论景观社会的城市文化新景观
    武翠娟:本体传播外延传播元素传播
    ——论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的多层次呈现
    刘恒:豫剧电影艺术论
    ——兼论现代传媒方式下豫剧的传播
    帅伟:梅兰芳访日、访美和访苏演出比较
    高迎刚: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孙晓霞:也谈“海景”与“菜园”
    ——关于当代中国乡村艺术活动的理论反思
    金桥:从“恶魔”到“天使”
    ——由阿根廷探戈艺术的发展变迁看南美社会的近现代转型
    费文明:展览会与宣传画的传播
    冯巍:《泰囵》:关于商品的后现代叙事与集体主义的乌托邦
    甘锋:无尽地回归太初,抑或投身渺茫的未来
    ——《阿凡达》:批判现实主义视野中的挽歌式作品
    唐卫:论郎静山“集锦摄影”的中国美学
    ——“六法”失读,谈艺应从“具体艺理”开始
    邹青:论“荆刘拜杀”之称的经典化历程
    班丽霞:“音乐厅博物馆”现象及相关理论述评
    金毅妮:视觉、听觉以及心理的审美满足
    ——论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经典化
    张玄:淬炼、转型与经典化
    ——从精英艺术、大众娱乐的两个个案谈起
    伍维曦:从古代到中世纪
    ——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眼中的“音乐”和“音乐家”
    赵笺:意识形态主导下主流艺术模式的演进
    ——论新中国历史画创作
    刘鹏:《蒙娜丽莎》“经典化”的启示
    首届“两岸三地民国电影高端论坛”
    陈捷:首届“两岸三地民国电影高端论坛”缘起与主旨
    陈山:“民国电影”研究的重要性与概念界定
    张宪文:从民国史到民国电影史、
    黎锡:黎民伟对早期香港电影的贡献
    廖金凤:海外视野中的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
    【日】刈间文俊:中日早期电影比较研究与电影史教育
    饶曙光: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现状与喜剧的早期历史叙述
    周星:早期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价值
    李道新:“民国电影”概念的正名578’
    李亦中:“民国电影”的研究现状与史料的重要性
    石川:“民国电影史”的合法性及研究方法
    夏燕靖:南京与早期中国电影
    秦翼:对于电影传统和微观史学研究价值的困惑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刘承华: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物殊性的立体定位思维
    倪玉湛: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渊源探究
    艺术教育
    范景中: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
    陈婕:我国近代图案教学的“国家”样本
    ——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创办初期的十年透视
    柳红林:蔡元培与我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渊源
    ——以杭州国立艺术院为起点的考察
    史洋:杭州国立艺专师资构成状况历史考察
    资讯
    艺术学研究信息年报(2014年1月一2014年12月)
    关于本书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