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

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2006-05
版次: 1
ISBN: 9787802250314
定价: 21.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2页
字数: 169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28人买过
  •   《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以梁启超《新民说》为基本史料,分析20世纪初期梁氏思想的内涵与变迁,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意义。

      作者认为梁启超及其《新民说》有以下三个十分突出而又往往受到误解的特点。第一,他具有很强的幽暗意识,对人性的黑暗面有深刻体认;第二,他对个人自由有很根本的尊重,认为中国应创造一个富强安定的环境以回应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达成此群体之目标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以制度化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就此而言他的思想类似于穆勒所代表的西方自由民主传统,而与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的民主传统不同,并与集体主义或国家主义异趣;第三,他的观点一方面固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与中国儒、佛传统密不可分。作者更进一步以为,这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而相互增强的。

      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趋势来看,梁氏代表的是温和渐进的“调适”思想,而与谭嗣同、孙中山等人主张激烈变革的“转化”思想有所不同。作者认为在20世纪初年中国思想界正处于这样一个思想抉择的关头,开始之时两者势力相当,其后愈来愈多的人放弃了梁启超的“调适”思想,采取革命派的“转化”主张。此一思想的变迁,并配合其他的外在因素,造成了近百年的革命与混乱。   黄克武,1957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系硕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胡适纪念馆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著有“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以及有关严复、梁启超、明清文化史之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墨子刻先生序

    许纪霖先生序

    自序

    再版说明

    萧公权语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新民说》的创作背景与影响

    第三章目标:自我与群体的关系

    第四章梁启超对知识的看法

    第五章梁启超对世界历史与中国现况的观察

    一、地理、宇宙与人性

    二、社会的组成结构与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西方与日本的历史发展

    四、中国传统

    五、中国当前的困境与希望的渊源

    第六章梁启超对实现目标之方法的看法

    第七章谭嗣同的《仁学》及其与梁启超调适思想之异同

    第八章结论

    征引书目
  • 内容简介:
      《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以梁启超《新民说》为基本史料,分析20世纪初期梁氏思想的内涵与变迁,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意义。

      作者认为梁启超及其《新民说》有以下三个十分突出而又往往受到误解的特点。第一,他具有很强的幽暗意识,对人性的黑暗面有深刻体认;第二,他对个人自由有很根本的尊重,认为中国应创造一个富强安定的环境以回应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达成此群体之目标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以制度化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就此而言他的思想类似于穆勒所代表的西方自由民主传统,而与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的民主传统不同,并与集体主义或国家主义异趣;第三,他的观点一方面固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与中国儒、佛传统密不可分。作者更进一步以为,这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而相互增强的。

      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趋势来看,梁氏代表的是温和渐进的“调适”思想,而与谭嗣同、孙中山等人主张激烈变革的“转化”思想有所不同。作者认为在20世纪初年中国思想界正处于这样一个思想抉择的关头,开始之时两者势力相当,其后愈来愈多的人放弃了梁启超的“调适”思想,采取革命派的“转化”主张。此一思想的变迁,并配合其他的外在因素,造成了近百年的革命与混乱。
  • 作者简介:
      黄克武,1957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系硕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胡适纪念馆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著有“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以及有关严复、梁启超、明清文化史之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 目录:
    墨子刻先生序

    许纪霖先生序

    自序

    再版说明

    萧公权语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新民说》的创作背景与影响

    第三章目标:自我与群体的关系

    第四章梁启超对知识的看法

    第五章梁启超对世界历史与中国现况的观察

    一、地理、宇宙与人性

    二、社会的组成结构与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西方与日本的历史发展

    四、中国传统

    五、中国当前的困境与希望的渊源

    第六章梁启超对实现目标之方法的看法

    第七章谭嗣同的《仁学》及其与梁启超调适思想之异同

    第八章结论

    征引书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