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与逍遥

虚静与逍遥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05-09
版次: 1
ISBN: 9787010050966
定价: 2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36页
字数: 280千字
分类: 宗教
150人买过
  •   罗安宪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28万字。
      道家是对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产生过并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心性问题亦是中国哲学之一主要问题。海内外研究儒家心性论者甚众,成绩斐然。佛教心性问题亦有不少论作。对道家心性问题,学术界存有异议,有人根本否认道家有心性论,有人虽对道家心性问题有所论及,但失之表面,亦很不系统。本书第一次对道家心性问题做出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认为道家有很系统的心性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
      全书除导言与结语外,共分为八章。分别为道论、性论、心论、情论、人论、命论、生死论、修养论。
      (1)道家之一切理论无不是围绕道而展开的。道既是生物之原,亦是成物之本,亦是天地万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亦是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道法自然”,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而无为。道是道家心性论之基础和根据,甚至可以说,道家心性论不过是其道论之自然延伸。(2)由道而德、而性。道之本性为自然。人既源于道,道之性亦即人之性,所以,人之本性亦是自然。(3)由道而性,进而至于心。如果说,性是指人之先天的、本然的方面,那么,心则是指人之后天的、实然的方面。人之性必显于人之心,由人之心,亦可见出人之性。人性本自然、自在而自由。由推崇自然,道家强调“虚心”;由推崇自由,道家强调“游心”。(4)由道而德、而性、而心,进而至于情。性、心、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突出者为人之先天性之因素;心是指人之内在精神,突出者为人之为人之主体性因素;情是指人之主观情感,突出者为我之为我之情绪感受。(5)有性、有心、有情,故而之为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生。(6)有人,即有人之命。道家对人之命运,持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所以如此,因为只有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一切,才能保守心灵之宁静、淡泊与自由。(7)有人,即有人之生死。道家对于生死,持一种纯自然的态度。与道教之求长生不同,道家并不追求长生,道家只追求自由而自在地活着。(8)心性论必然涉及到修养。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之主旨。老子首倡致虚守静,庄子则将致虚守静具体化为“心斋”与“坐忘”,并进而将致虚守静提升为本体论的高度,而标举“齐物”。
      如此,由道而性、而心、而情、而人,进而至于命,至于生死,至于修养,其中心思想即是精神之自由。追求精神自由,实乃道家心性论之根本所在。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这就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先秦哲学、道家哲学、儒道关系研究。 序
    导言
    第一章道论
    一、道不可道
    二、道法自然
    第二章性论
    一、性之本然
    二、性之本真
    第三章心论
    一、虚心
    二、游心
    第四章情论
    一、遗物反已
    二、因乎自然
    第五章人论
    一、心意自得
    二、用心若镜
    第六章命论
    一、命不可违
    二、安命达德
    第七章生死论
    一、死生为昼夜
    二、生劳而死息
    第八章修养论
    一、致虚
    二、齐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罗安宪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28万字。
      道家是对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产生过并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心性问题亦是中国哲学之一主要问题。海内外研究儒家心性论者甚众,成绩斐然。佛教心性问题亦有不少论作。对道家心性问题,学术界存有异议,有人根本否认道家有心性论,有人虽对道家心性问题有所论及,但失之表面,亦很不系统。本书第一次对道家心性问题做出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认为道家有很系统的心性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
      全书除导言与结语外,共分为八章。分别为道论、性论、心论、情论、人论、命论、生死论、修养论。
      (1)道家之一切理论无不是围绕道而展开的。道既是生物之原,亦是成物之本,亦是天地万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亦是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道法自然”,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而无为。道是道家心性论之基础和根据,甚至可以说,道家心性论不过是其道论之自然延伸。(2)由道而德、而性。道之本性为自然。人既源于道,道之性亦即人之性,所以,人之本性亦是自然。(3)由道而性,进而至于心。如果说,性是指人之先天的、本然的方面,那么,心则是指人之后天的、实然的方面。人之性必显于人之心,由人之心,亦可见出人之性。人性本自然、自在而自由。由推崇自然,道家强调“虚心”;由推崇自由,道家强调“游心”。(4)由道而德、而性、而心,进而至于情。性、心、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突出者为人之先天性之因素;心是指人之内在精神,突出者为人之为人之主体性因素;情是指人之主观情感,突出者为我之为我之情绪感受。(5)有性、有心、有情,故而之为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生。(6)有人,即有人之命。道家对人之命运,持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所以如此,因为只有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一切,才能保守心灵之宁静、淡泊与自由。(7)有人,即有人之生死。道家对于生死,持一种纯自然的态度。与道教之求长生不同,道家并不追求长生,道家只追求自由而自在地活着。(8)心性论必然涉及到修养。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之主旨。老子首倡致虚守静,庄子则将致虚守静具体化为“心斋”与“坐忘”,并进而将致虚守静提升为本体论的高度,而标举“齐物”。
      如此,由道而性、而心、而情、而人,进而至于命,至于生死,至于修养,其中心思想即是精神之自由。追求精神自由,实乃道家心性论之根本所在。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这就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 作者简介:
    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先秦哲学、道家哲学、儒道关系研究。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道论
    一、道不可道
    二、道法自然
    第二章性论
    一、性之本然
    二、性之本真
    第三章心论
    一、虚心
    二、游心
    第四章情论
    一、遗物反已
    二、因乎自然
    第五章人论
    一、心意自得
    二、用心若镜
    第六章命论
    一、命不可违
    二、安命达德
    第七章生死论
    一、死生为昼夜
    二、生劳而死息
    第八章修养论
    一、致虚
    二、齐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虚静与逍遥
虚静声希:音乐品鉴的乐趣
许家兴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