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美] (Robert O. Paxton) , ,
2013-08
版次: 4
ISBN: 9787510061240
定价: 8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88页
字数: 93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原版书名: 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4e
丛书: 后浪大学堂
分类: 历史
42人买过
  •   20世纪的欧洲经历了非凡的成就以及巨大的不幸,对全世界、全人类影响极深。《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论述时间为1914—2004年。本书结合欧洲文化背景,以一种比较的视角揭示了欧洲的权力、财富、创造力及其转移:发端于欧洲、持续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充满了血腥、毁谤与浩劫,而战后短短二十年中欧洲又经历了布尔什维克革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肆虐以及经济大萧条……续之以波及范围更广、更加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书还论及了普京在俄罗斯的崛起、冷战后民族主义争斗、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危机、欧洲一体化以及“9 ·11”事件之后的美伊战争等。
      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能够让读者了解这些重要事件的演变过程。《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所配图片和地图,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对于研究20世纪欧洲历史的读者颇有助益。
      罗伯特·帕克斯顿(Robert O. Paxton),美国政治及历史学者,专于“二战”时期法国维希政权、纳粹主义及欧洲史。1932年生于弗吉尼亚州的列克星敦市。先后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为该校历史系社会科学梅隆讲座荣休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开创性的《维希法国:老卫队和新秩序,1940—1944》(Vichy France: Old Guard and New Order,1940-1944, 2001)、《法国农民的法西斯主义思绪》(French Peasant Fascism,1996)、《法西斯主义剖析》(The Anatomy of Fascism,2004)。他还是对“法西斯主义”一词做出界定的先驱之一。2009年4月,法国政府授予其“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序言 罗伯特·帕克斯顿 
    译者序 
    第1章 极盛时期的欧洲:1914年 
    1.1 欧洲与世界 
    欧洲的商人、旅客与投资者 
    帝国主义 
    欧洲的艺术家与科学家 
    1.2 欧洲风光:城市与乡村
    城市生活 
    东欧的乡村生活
    1.3 富人与穷人 
    阶级与社会阶层 
    穷 人 
    富 人 
    中产阶级 
    提升社会地位
    1.4 妇女与家庭
    控制生育 
    妇女的地位 
    1.5 政治体系与群众运动 
    君主政体 
    议会的作用 
    社会主义运动 
    民族主义 
    1.6 传承的信念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有组织的宗教 
    1.7 迈向新的觉醒 
    科学的革命 
    艺术与思想的革命 
    “文化革命”的反应 
    第2章 战争来临 
    2.1 1914年的7月危机 
    巴尔干半岛:没落的帝国与兴盛的民族主义 
    德国的“空白支票” 
    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 
    2.2 战争升级:从局部战争到大陆战争 
    俄国的动员 
    法国的意向 
    德国宣战 
    施里芬计划 
    英国参战 
    2.3 战争起因的长期观点 
    主权与国家的荣誉 
    帝国主义的动机 
    国内纷争 
    联盟体系 
    战争机器 
    行使选择权 
    第3章 马恩河战役及其之后:1914至1917年 
    3.1 战争热 
    社会主义者的两难困境 
    战争与社会和平 
    3.2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 
    3.3 东方战线 
    坦能堡与马苏里亚恩湖:1914年 
    奥地利前线:1914至1915年 
    3.4 寻求西方战线的突破 
    “攻破壕沟” 
    主要攻势:凡尔登、索姆与香槟 
    新式武器 
    3.5 不断扩大的战争 
    3.6 海 战 
    3.7 美国参战 
    第4章 总体战的影响 
    4.1 适应消耗战 
    4.2 战时政府:比较观察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俄 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4.3 社会冲击 
    妇女的地位 
    有组织劳工的地位 
    社会分裂 
    4.4 经济冲击 
    战争获利者 
    通货膨胀的影响 
    4.5 对国内秩序的冲击 
    罢工活动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者对战争的评论 
    警察的权力 
    舆论的控制 
    4.6 对知识分子的冲击
    第5章 革命:1917至1920年 
    5.1 俄国革命:1917年 
    “二月革命” 
    临时政府与苏维埃 
    “十月革命” 
    5.2 布尔什维克政权 
    列宁的“和平、土地与面包” 
    建立新的独裁政府 
    内 战 
    5.3 西欧的革命活动:1917年
    5.4 德国革命:1918至1919年 
    迈向革命 
    社会主义者的争权 
    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 
    5.5 奥匈帝国的瓦解:1918至1919年 
    王朝忠诚的崩溃 
    建立新国家 
    库恩政权
    5.6 英国、法国、意大利:1919至1920年的动荡
    5.7 事件的余波与结果 
    成功与失败:比较性的观点 
    第三国际与欧洲“左派”的分裂 
    第6章 巴黎和平解决方案 
    6.1 背景:交易、利益与意识形态 
    战争目的 147
    “十四点原则”
    战时的条约与承诺 
    列强的国家利益 
    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
    6.2 解决方案 
    6.3 《国际联盟宪章》 
    6.4 西欧的解决方案 
    分离莱茵地区的企图 
    领土变更 
    德国的“非军事化” 
    赔 款 
    6.5 东欧的解决方案 
    领土变更 
    边境问题 
    各民族的不平等待遇 
    东欧解决方案的评价 
    6.6 和平解决方案的实施 
    高压政治的年代:1919至1924年 
    和解的年代:1924至1929年 
    洛迦诺时代: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 
    裁军失败 
    6.7 新外交? 
    公众涉入 
    共产主义的威胁 
    外交机器 
    第7章 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 
    7.1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墨索里尼:从工团主义到法西斯主义 
    早期的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新路线 
    政府的危机 
    “进军罗马” 
    墨索里尼的个人统治 
    7.2 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 
    战后的反革命民团主义 
    希特勒的崛起 
    纳粹党 
    1923年的“啤酒馆暴动” 
    7.3 匈牙利的反革命运动 
    7.4 近观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意义 
    法西斯主义的根源 
    第8章 “常态”: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 
    8.1 回归“常态” 
    新自由主义经济:解散战时政府 
    新自由主义政治:议会民主制度的扩展 
    8.2 英 国 
    三党体制 
    第一个工党政府:1924年 
    回归保守党的“常态” 
    8.3 法 国 
    左翼联盟 
    彭加勒:回归“常态” 
    8.4 魏玛德国 
    魏玛共和国的重担 
    “魏玛联盟” 
    “大联盟” 
    8.5 东 欧 
    农村优势与农民的不满
    少数民族的问题 
    8.6 伊比利亚半岛 
    8.7 法西斯意大利 
    8.8 稳定世界里的革命俄国 
    布尔什维克的挑战 
    “工业化的争论” 
    巩固独裁政治 
    斯大林的崛起 
    8.9 脆弱的稳定:评价新自由主义 
    第9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 
    9.1 大众文化:无线电与电影的年代 
    大众传播媒体的技术基础 
    创造阅听大众
    无线电广播与电影的政治用途 
    大众媒体的控制 
    广告的角色 
    9.2 新式的休闲活动 
    有组织的娱乐活动 
    体育活动 
    旅 行 
    9.3 大众文化与休闲生活的影响 
    9.4 两次大战之间的高级文化 
    实验美学的价值 
    新的忧虑 
    9.5 两次大战之间的文化背景 
    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寻找大众阅听人 
    学术界与学者的世界 
    反对实验艺术 
    第10章 经济大萧条及其影响:1929至1936年 
    10.1 经济大萧条的源起与过程 
    国内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 
    10.2 补救经济萧条 
    自由主义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学 
    新的经济解决方案 
    “回归土地”的呼声 
    10.3 自由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国家 
    英 国 
    法 国 
    魏玛德国 
    10.4 权力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 
    纳粹德国 
    统合主义意大利 
    苏联的“二次革命” 
    10.5 结 论 
    第11章 20世纪30年代的权力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扩展 
    11.1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掌权 
    纳粹主义的复苏:1929至1932年 
    魏玛共和国的结束:总统制政府,1930至1933年 
    掌权后的革命:1933至1939年 
    11.2 教权主义的权力主义 
    葡萄牙:萨拉查 
    基督教社会的奥地利:陶尔斐斯与舒施尼格 
    西班牙:佛朗哥与长枪党 
    11.3 东欧的法西斯主义 
    匈牙利与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11.4 西欧的法西斯主义少数派 
    法 国 
    英 国 
    低地国家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 
    11.5 法西斯主义的魅力 
    第12章 人民阵线年代:1934至1939年 
    12.1 从“阶级对抗”到人民阵线 
    共产党的策略“阶级对抗”:1928至1934年
    共产国际策略的逆转:1934年 
    自由主义者的反动 
    社会主义者的反动 
    12.2 法国的人民阵线 
    勃鲁姆内阁的成立 
    法国的新政 
    12.3 西班牙:民主、革命与内战 
    第二共和国的产物 
    共和政府的政治阶段 
    内 战 
    12.4 欧洲知识分子与人民阵线 
    12.5 人民阵线之后的欧洲“左派” 
    第13章 巴黎和约之毁:侵略主义与绥靖主义,1933至1939年 
    13.1 希特勒的初步行动 
    在奥地利的挫败 
    第一次违反凡尔赛和约 
    13.2 莱茵河地区的军备重整:1936年3月
    13.3 意大利的转变 
    占领埃塞俄比亚
    与西方国家的决裂 
    联盟的模式 
    13.4 希特勒的东欧计划 
    优秀种族的生存空间 
    经济考虑 
    德奥合并:纳粹目标初试 
    13.5 捷克斯洛伐克与绥靖政策:1938年 
    捷克斯洛伐克的不稳定局势 
    绥靖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与日俱增的危机 
    《慕尼黑协定》 
    选择战争 
    13.6 波兰危机:陷入战争,1939年 
    绥靖政策的抛弃 
    《纳粹─苏维埃条约》 
    1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14章 希特勒的欧洲:占领、合作、反抗,1939至1942年 
    14.1 1939年冲突的本质 
    14.2 东线战争:1939至1940年 
    波兰的闪电战 
    俄罗斯在东欧的斩获:1939至1940年 
    14.3 西线战争:1940年 
    法国沦陷 
    不列颠战役 
    14.4 东线战争:1941至1942年 
    巴尔干半岛的闪电战 
    攻击苏联 
    14.5 希特勒的“新秩序” 
    纳粹的战争经济 
    占领区的政策 
    党卫军 
    屠杀犹太人 
    14.6 合 作 
    意识形态的合作 
    为民族与经济利益而合作 
    消极的默认
    14.7 抵 抗 
    德国境外的抵抗活动 
    德国境内的抵抗运动 
    抵抗运动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抵抗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15章 从热战到冷战:1942至1949年 
    15.1 西方的美国霸权 
    策划第二战场 
    开辟第二战场:北非与意大利 
    “攻击开始日”与突击德国 
    15.2 东方的苏联霸权 
    苏联的幸存 
    苏联的西进 
    15.3 三巨头与欧洲的未来 
    汇集政治议题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 
    苏联在巴尔干的行动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 
    15.4 冷战之起源 
    苏联的和平目标
    美国的和平目标 
    对立的起因 
    15.5 冷战的第一回合 
    波 兰 
    德 国
    15.6 分裂为两大阵营的世界:1947至1949年 
    第16章 毁坏与重建:1945至1953年
    16.1 重建工作 
    新领袖与新政党 
    经济恢复与社会变化 
    16.2 英国的工党政府:1945至1951年 
    贝弗里奇报告书:“充分就业” 
    不列颠福利国 
    经济失调 
    16.3 法兰西的第四共和国 
    寻找领导者 
    国有化与计划 
    16.4 战后的意大利 
    政治权力之争
    重 建 
    16.5 两个德国 
    分裂的国家 
    西德的“经济奇迹” 
    16.6 苏联的重建与正统 
    第17章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苏联集团 
    17.1 苏联:从经济萧条到“去斯大林化”
    17.2 1945至1953年的东欧:成为苏维埃附庸的继任国 
    民族阵线政权:1945至1947年 
    苏联的控制程度 
    苏联在东欧的镇压行动 
    人民民主国家 
    强制集体化 
    17.3 苏联的权力斗争:1953至1957年 
    “去斯大林化”与“解冻时期”:1956至1964年 
    17.4 东欧——解冻时期与叛乱:1953至1956年 
    17.5 赫鲁晓夫的垮台:1964年 
    第18章 冷战中的欧洲:处于超级强国之间,1947至1961年 
    18.1 蘑菇云下的欧洲 
    18.2 西欧:冷战时期的国内与国际政治 
    共产党的孤立 
    欧洲“左派”的分裂 
    中间派与保守派政府 
    殖民战争 
    18.3 西欧:整合运动 
    欧洲联盟的缔造师 
    欧洲联合的要求 
    防御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欧洲统一的难题 
    政治统一的尝试:欧洲理事会 
    经济统一:欧洲煤钢共同体与共同市场 
    18.4 苏联在东欧的还击
    第19章 “新欧洲”:西方的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1953至1973年 
    19.1 消费社会 
    财富分配 
    社会流动 
    19.2 消费社会的政治:1953至1968年 
    “意识形态的终结” 
    共识政治 
    19.3 “新欧洲”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 
    大众文化 
    艺 术 
    宗教复兴 
    科学成就 
    19.4 消费社会中的不满:1968年及以后 
    学生的不满 
    工人的不满 
    新女权主义与妇女解放运动 
    落入恐怖主义 
    第20章 冷战缓和:独立的萌芽,1962至1975年 
    20.1 冷战:从解冻到缓和 
    20.2 共产主义世界里的多元中心主义 
    中苏关系破裂 
    东欧的民族共产主义 
    20.3 戴高乐主义与西方的“第三势力” 
    20.4 共同市场的转向 
    20.5 美国与欧洲的经济竞争 
    20.6 “缓和”的不同版本 
    第21章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集团 
    21.1 苏联的问题 
    21.2 混乱的东欧:从“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到勃列日涅夫的政策,1968至1985年 
    东欧的不满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 
    波兰:动荡与“团结工会” 
    匈牙利:卡达尔的“匈牙利共产主义”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力量与无所不在的警察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专制与民族主义 
    21.3 勃列日涅夫的遗产:不景气与导弹 
    第22章 西欧:后工业化社会与“滞胀”,1973至1989年 
    22.1 经济压力:石油、工作、贸易 
    “后工业化”社会? 
    移民与新右派 
    22.2 压力下的福利国家 
    北部欧洲:保守主义复兴 
    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欧洲:“左派”掌权,同时转变 
    22.3 经济衰退时的欧洲共同体 
    22.4 智识与精神的确定性受到挑战 
    一个时代的终结:稳健与降低期待 
    第23章 1989年的革命及以后 
    23.1 戈尔巴乔夫的实验:1985至1991年 
    倒塌的多米诺骨牌:1989年的东欧 
    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 
    苏联的垮台 
    23.2 那天早晨以后 
    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 
    中东欧:创建民主,创造市场 
    新德国 
    南斯拉夫内战 
    23.3 西欧对1989年革命的反应 
    欧洲联盟:深入与扩展之间 
    西欧:极右翼与“新中间” 
    23.4 结语 911事件之后的欧洲与美国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欧洲经历了非凡的成就以及巨大的不幸,对全世界、全人类影响极深。《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论述时间为1914—2004年。本书结合欧洲文化背景,以一种比较的视角揭示了欧洲的权力、财富、创造力及其转移:发端于欧洲、持续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充满了血腥、毁谤与浩劫,而战后短短二十年中欧洲又经历了布尔什维克革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肆虐以及经济大萧条……续之以波及范围更广、更加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书还论及了普京在俄罗斯的崛起、冷战后民族主义争斗、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危机、欧洲一体化以及“9 ·11”事件之后的美伊战争等。
      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能够让读者了解这些重要事件的演变过程。《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所配图片和地图,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对于研究20世纪欧洲历史的读者颇有助益。
  • 作者简介:
      罗伯特·帕克斯顿(Robert O. Paxton),美国政治及历史学者,专于“二战”时期法国维希政权、纳粹主义及欧洲史。1932年生于弗吉尼亚州的列克星敦市。先后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为该校历史系社会科学梅隆讲座荣休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开创性的《维希法国:老卫队和新秩序,1940—1944》(Vichy France: Old Guard and New Order,1940-1944, 2001)、《法国农民的法西斯主义思绪》(French Peasant Fascism,1996)、《法西斯主义剖析》(The Anatomy of Fascism,2004)。他还是对“法西斯主义”一词做出界定的先驱之一。2009年4月,法国政府授予其“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 目录:
    序言 罗伯特·帕克斯顿 
    译者序 
    第1章 极盛时期的欧洲:1914年 
    1.1 欧洲与世界 
    欧洲的商人、旅客与投资者 
    帝国主义 
    欧洲的艺术家与科学家 
    1.2 欧洲风光:城市与乡村
    城市生活 
    东欧的乡村生活
    1.3 富人与穷人 
    阶级与社会阶层 
    穷 人 
    富 人 
    中产阶级 
    提升社会地位
    1.4 妇女与家庭
    控制生育 
    妇女的地位 
    1.5 政治体系与群众运动 
    君主政体 
    议会的作用 
    社会主义运动 
    民族主义 
    1.6 传承的信念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有组织的宗教 
    1.7 迈向新的觉醒 
    科学的革命 
    艺术与思想的革命 
    “文化革命”的反应 
    第2章 战争来临 
    2.1 1914年的7月危机 
    巴尔干半岛:没落的帝国与兴盛的民族主义 
    德国的“空白支票” 
    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 
    2.2 战争升级:从局部战争到大陆战争 
    俄国的动员 
    法国的意向 
    德国宣战 
    施里芬计划 
    英国参战 
    2.3 战争起因的长期观点 
    主权与国家的荣誉 
    帝国主义的动机 
    国内纷争 
    联盟体系 
    战争机器 
    行使选择权 
    第3章 马恩河战役及其之后:1914至1917年 
    3.1 战争热 
    社会主义者的两难困境 
    战争与社会和平 
    3.2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 
    3.3 东方战线 
    坦能堡与马苏里亚恩湖:1914年 
    奥地利前线:1914至1915年 
    3.4 寻求西方战线的突破 
    “攻破壕沟” 
    主要攻势:凡尔登、索姆与香槟 
    新式武器 
    3.5 不断扩大的战争 
    3.6 海 战 
    3.7 美国参战 
    第4章 总体战的影响 
    4.1 适应消耗战 
    4.2 战时政府:比较观察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俄 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4.3 社会冲击 
    妇女的地位 
    有组织劳工的地位 
    社会分裂 
    4.4 经济冲击 
    战争获利者 
    通货膨胀的影响 
    4.5 对国内秩序的冲击 
    罢工活动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者对战争的评论 
    警察的权力 
    舆论的控制 
    4.6 对知识分子的冲击
    第5章 革命:1917至1920年 
    5.1 俄国革命:1917年 
    “二月革命” 
    临时政府与苏维埃 
    “十月革命” 
    5.2 布尔什维克政权 
    列宁的“和平、土地与面包” 
    建立新的独裁政府 
    内 战 
    5.3 西欧的革命活动:1917年
    5.4 德国革命:1918至1919年 
    迈向革命 
    社会主义者的争权 
    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 
    5.5 奥匈帝国的瓦解:1918至1919年 
    王朝忠诚的崩溃 
    建立新国家 
    库恩政权
    5.6 英国、法国、意大利:1919至1920年的动荡
    5.7 事件的余波与结果 
    成功与失败:比较性的观点 
    第三国际与欧洲“左派”的分裂 
    第6章 巴黎和平解决方案 
    6.1 背景:交易、利益与意识形态 
    战争目的 147
    “十四点原则”
    战时的条约与承诺 
    列强的国家利益 
    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
    6.2 解决方案 
    6.3 《国际联盟宪章》 
    6.4 西欧的解决方案 
    分离莱茵地区的企图 
    领土变更 
    德国的“非军事化” 
    赔 款 
    6.5 东欧的解决方案 
    领土变更 
    边境问题 
    各民族的不平等待遇 
    东欧解决方案的评价 
    6.6 和平解决方案的实施 
    高压政治的年代:1919至1924年 
    和解的年代:1924至1929年 
    洛迦诺时代: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 
    裁军失败 
    6.7 新外交? 
    公众涉入 
    共产主义的威胁 
    外交机器 
    第7章 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 
    7.1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墨索里尼:从工团主义到法西斯主义 
    早期的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新路线 
    政府的危机 
    “进军罗马” 
    墨索里尼的个人统治 
    7.2 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 
    战后的反革命民团主义 
    希特勒的崛起 
    纳粹党 
    1923年的“啤酒馆暴动” 
    7.3 匈牙利的反革命运动 
    7.4 近观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意义 
    法西斯主义的根源 
    第8章 “常态”: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 
    8.1 回归“常态” 
    新自由主义经济:解散战时政府 
    新自由主义政治:议会民主制度的扩展 
    8.2 英 国 
    三党体制 
    第一个工党政府:1924年 
    回归保守党的“常态” 
    8.3 法 国 
    左翼联盟 
    彭加勒:回归“常态” 
    8.4 魏玛德国 
    魏玛共和国的重担 
    “魏玛联盟” 
    “大联盟” 
    8.5 东 欧 
    农村优势与农民的不满
    少数民族的问题 
    8.6 伊比利亚半岛 
    8.7 法西斯意大利 
    8.8 稳定世界里的革命俄国 
    布尔什维克的挑战 
    “工业化的争论” 
    巩固独裁政治 
    斯大林的崛起 
    8.9 脆弱的稳定:评价新自由主义 
    第9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 
    9.1 大众文化:无线电与电影的年代 
    大众传播媒体的技术基础 
    创造阅听大众
    无线电广播与电影的政治用途 
    大众媒体的控制 
    广告的角色 
    9.2 新式的休闲活动 
    有组织的娱乐活动 
    体育活动 
    旅 行 
    9.3 大众文化与休闲生活的影响 
    9.4 两次大战之间的高级文化 
    实验美学的价值 
    新的忧虑 
    9.5 两次大战之间的文化背景 
    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寻找大众阅听人 
    学术界与学者的世界 
    反对实验艺术 
    第10章 经济大萧条及其影响:1929至1936年 
    10.1 经济大萧条的源起与过程 
    国内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 
    10.2 补救经济萧条 
    自由主义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学 
    新的经济解决方案 
    “回归土地”的呼声 
    10.3 自由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国家 
    英 国 
    法 国 
    魏玛德国 
    10.4 权力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 
    纳粹德国 
    统合主义意大利 
    苏联的“二次革命” 
    10.5 结 论 
    第11章 20世纪30年代的权力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扩展 
    11.1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掌权 
    纳粹主义的复苏:1929至1932年 
    魏玛共和国的结束:总统制政府,1930至1933年 
    掌权后的革命:1933至1939年 
    11.2 教权主义的权力主义 
    葡萄牙:萨拉查 
    基督教社会的奥地利:陶尔斐斯与舒施尼格 
    西班牙:佛朗哥与长枪党 
    11.3 东欧的法西斯主义 
    匈牙利与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11.4 西欧的法西斯主义少数派 
    法 国 
    英 国 
    低地国家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 
    11.5 法西斯主义的魅力 
    第12章 人民阵线年代:1934至1939年 
    12.1 从“阶级对抗”到人民阵线 
    共产党的策略“阶级对抗”:1928至1934年
    共产国际策略的逆转:1934年 
    自由主义者的反动 
    社会主义者的反动 
    12.2 法国的人民阵线 
    勃鲁姆内阁的成立 
    法国的新政 
    12.3 西班牙:民主、革命与内战 
    第二共和国的产物 
    共和政府的政治阶段 
    内 战 
    12.4 欧洲知识分子与人民阵线 
    12.5 人民阵线之后的欧洲“左派” 
    第13章 巴黎和约之毁:侵略主义与绥靖主义,1933至1939年 
    13.1 希特勒的初步行动 
    在奥地利的挫败 
    第一次违反凡尔赛和约 
    13.2 莱茵河地区的军备重整:1936年3月
    13.3 意大利的转变 
    占领埃塞俄比亚
    与西方国家的决裂 
    联盟的模式 
    13.4 希特勒的东欧计划 
    优秀种族的生存空间 
    经济考虑 
    德奥合并:纳粹目标初试 
    13.5 捷克斯洛伐克与绥靖政策:1938年 
    捷克斯洛伐克的不稳定局势 
    绥靖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与日俱增的危机 
    《慕尼黑协定》 
    选择战争 
    13.6 波兰危机:陷入战争,1939年 
    绥靖政策的抛弃 
    《纳粹─苏维埃条约》 
    1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14章 希特勒的欧洲:占领、合作、反抗,1939至1942年 
    14.1 1939年冲突的本质 
    14.2 东线战争:1939至1940年 
    波兰的闪电战 
    俄罗斯在东欧的斩获:1939至1940年 
    14.3 西线战争:1940年 
    法国沦陷 
    不列颠战役 
    14.4 东线战争:1941至1942年 
    巴尔干半岛的闪电战 
    攻击苏联 
    14.5 希特勒的“新秩序” 
    纳粹的战争经济 
    占领区的政策 
    党卫军 
    屠杀犹太人 
    14.6 合 作 
    意识形态的合作 
    为民族与经济利益而合作 
    消极的默认
    14.7 抵 抗 
    德国境外的抵抗活动 
    德国境内的抵抗运动 
    抵抗运动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抵抗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15章 从热战到冷战:1942至1949年 
    15.1 西方的美国霸权 
    策划第二战场 
    开辟第二战场:北非与意大利 
    “攻击开始日”与突击德国 
    15.2 东方的苏联霸权 
    苏联的幸存 
    苏联的西进 
    15.3 三巨头与欧洲的未来 
    汇集政治议题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 
    苏联在巴尔干的行动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 
    15.4 冷战之起源 
    苏联的和平目标
    美国的和平目标 
    对立的起因 
    15.5 冷战的第一回合 
    波 兰 
    德 国
    15.6 分裂为两大阵营的世界:1947至1949年 
    第16章 毁坏与重建:1945至1953年
    16.1 重建工作 
    新领袖与新政党 
    经济恢复与社会变化 
    16.2 英国的工党政府:1945至1951年 
    贝弗里奇报告书:“充分就业” 
    不列颠福利国 
    经济失调 
    16.3 法兰西的第四共和国 
    寻找领导者 
    国有化与计划 
    16.4 战后的意大利 
    政治权力之争
    重 建 
    16.5 两个德国 
    分裂的国家 
    西德的“经济奇迹” 
    16.6 苏联的重建与正统 
    第17章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苏联集团 
    17.1 苏联:从经济萧条到“去斯大林化”
    17.2 1945至1953年的东欧:成为苏维埃附庸的继任国 
    民族阵线政权:1945至1947年 
    苏联的控制程度 
    苏联在东欧的镇压行动 
    人民民主国家 
    强制集体化 
    17.3 苏联的权力斗争:1953至1957年 
    “去斯大林化”与“解冻时期”:1956至1964年 
    17.4 东欧——解冻时期与叛乱:1953至1956年 
    17.5 赫鲁晓夫的垮台:1964年 
    第18章 冷战中的欧洲:处于超级强国之间,1947至1961年 
    18.1 蘑菇云下的欧洲 
    18.2 西欧:冷战时期的国内与国际政治 
    共产党的孤立 
    欧洲“左派”的分裂 
    中间派与保守派政府 
    殖民战争 
    18.3 西欧:整合运动 
    欧洲联盟的缔造师 
    欧洲联合的要求 
    防御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欧洲统一的难题 
    政治统一的尝试:欧洲理事会 
    经济统一:欧洲煤钢共同体与共同市场 
    18.4 苏联在东欧的还击
    第19章 “新欧洲”:西方的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1953至1973年 
    19.1 消费社会 
    财富分配 
    社会流动 
    19.2 消费社会的政治:1953至1968年 
    “意识形态的终结” 
    共识政治 
    19.3 “新欧洲”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 
    大众文化 
    艺 术 
    宗教复兴 
    科学成就 
    19.4 消费社会中的不满:1968年及以后 
    学生的不满 
    工人的不满 
    新女权主义与妇女解放运动 
    落入恐怖主义 
    第20章 冷战缓和:独立的萌芽,1962至1975年 
    20.1 冷战:从解冻到缓和 
    20.2 共产主义世界里的多元中心主义 
    中苏关系破裂 
    东欧的民族共产主义 
    20.3 戴高乐主义与西方的“第三势力” 
    20.4 共同市场的转向 
    20.5 美国与欧洲的经济竞争 
    20.6 “缓和”的不同版本 
    第21章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集团 
    21.1 苏联的问题 
    21.2 混乱的东欧:从“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到勃列日涅夫的政策,1968至1985年 
    东欧的不满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 
    波兰:动荡与“团结工会” 
    匈牙利:卡达尔的“匈牙利共产主义”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力量与无所不在的警察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专制与民族主义 
    21.3 勃列日涅夫的遗产:不景气与导弹 
    第22章 西欧:后工业化社会与“滞胀”,1973至1989年 
    22.1 经济压力:石油、工作、贸易 
    “后工业化”社会? 
    移民与新右派 
    22.2 压力下的福利国家 
    北部欧洲:保守主义复兴 
    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欧洲:“左派”掌权,同时转变 
    22.3 经济衰退时的欧洲共同体 
    22.4 智识与精神的确定性受到挑战 
    一个时代的终结:稳健与降低期待 
    第23章 1989年的革命及以后 
    23.1 戈尔巴乔夫的实验:1985至1991年 
    倒塌的多米诺骨牌:1989年的东欧 
    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 
    苏联的垮台 
    23.2 那天早晨以后 
    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 
    中东欧:创建民主,创造市场 
    新德国 
    南斯拉夫内战 
    23.3 西欧对1989年革命的反应 
    欧洲联盟:深入与扩展之间 
    西欧:极右翼与“新中间” 
    23.4 结语 911事件之后的欧洲与美国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方管理思想史(插图修订第4版)
郭咸纲 著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认识艺术(全彩插图第8版):与艺术相伴 I
[美]马克·盖特雷恩 著;王滢 译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新闻报道与写作(插图第11版)
[美]梅尔文·门彻 著;展江 译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第14版)
E.西尔格德(Ernest Hilgard)、E.西尔格德(Ernest Hilgard) 著;洪光远 译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影印第7版)
[美]罗杰·凯密恩(Roger Kamien) 著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与艺术相伴 II
[美]马克·盖特雷恩(Mark Getlein) 著;王滢 译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认识管理(第4版):管什么和怎么管的艺术
[美]安杰洛·基尼齐、布赖恩·威廉姆斯 著;刘平青 译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社会学与生活(插图修订第11版·完整版)
理查德·谢弗 著;赵旭东 译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
[挪]文安立(Odd Arne Westad) 著;牛可 译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美国、俄国和冷战(修订第10版)
[美]沃尔特·拉费伯尔 著;牛可、翟韬、张静 译
相关图书 / 更多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镜:1909,北京动物园
赵省伟;孙魏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番国志郑和下西洋考
[法]伯希和 著;冯承钧 译;[明]鞏珍 撰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镜 中国宝塔II(全二册)
[德国]恩斯特 伯施曼 著;有容书邦 发行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镜:中国寺庙建筑与灵岩寺罗汉
[德]贝恩德·梅尔彻斯 (德) 恩斯特·弗尔曼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镜:中国园林与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上下)(瑞典)喜仁龙著 古典园林 建筑艺术书籍 北京日报出版社
[瑞典]喜仁龙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镜:五脊六兽 艺术史 建筑书籍 屋顶脊饰研究开山之作 工艺美术雕塑脊兽 北京日报出版社
[德]爱德华·福克斯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镜丛书(23-27辑共7册)五脊六兽 中国园林上下册 中国宝塔Ⅱ上下 北京名胜及三海风景 中国衣冠举止图解
[德]汉茨·冯·佩克哈默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
(法) 谢阁兰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参农田栽培技术
张亚玉、张正海、孙海 编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管乐教学及演奏理论研究
靳启亮 著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镜:老北京皇城写真全图
(瑞典)喜仁龙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珍藏版)(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眼中的乾隆盛景
[英]威廉·亚历山大 乔治·亨利·梅森 哈迪·乔伊特 著;有容书邦发行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
[美]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著;侯深 译;汉唐阳光 出品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哈利·波特解析生物设定
[美]乔迪·雷文森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海外中国研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四辑)
[美]杜赞奇 著;王福明 译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大学技术转移与学术创业:芝加哥手册(精装典藏版)
[美]艾伯特·N. 林克(Albert N. Link);[美]唐纳德·S. 西格尔(Donald S. Siegel);[英]麦克·赖特(Mike Wright)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了不起的建筑师扎哈 传奇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绘本传记 4-9岁
[美]维多利亚·滕特勒-克 雷洛夫 著绘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全新正版图书 改变世界的6种力亨利·波卓斯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9787573910929
[美] 亨利·波卓斯基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加勒比之梦:旅游、帝国扩张与全球流动
[美]布莱克·C. 斯科特 (Blake C. Scott)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加缪
[美]奥利弗·格洛格(Oliver Gloag)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数学侦探 珠宝行里的X劫匪
[美]丹尼尔·肯尼 艾米丽·博艾尔 著 刘玙婧、王婧 译;小博集出品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十大经济学家
[美]约瑟夫·熊彼特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数学侦探 神秘路线上的连环追踪
[美]丹尼尔·肯尼 艾米丽·博艾尔 著 刘玙婧、王婧 译;小博集出品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陶瓷创意造型新技法(陶艺学习系列丛书)
[美]黛布·施瓦茨科夫 著,张靖靖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