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图克沁:蒙古族村落仪式表演

呼图克沁:蒙古族村落仪式表演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2010-04
版次: 1
ISBN: 9787507734973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90页
字数: 27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41人买过
  •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由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完成的。课题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由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国艺术研究院具体牵头执行,并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西部地区各院校的许多学者共同参与。有关“人文资源”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课题立项时提出来的。他指出:“人文资源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人文资源虽然包括很广,但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也就是说,人文资源是人类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创造,它不是今天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是自古就有的。但将其作为资源来认识,却是今天才有的。资源并非完全客观的存在,当某种存在物没有同一定社会活动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是远离人类活动的自在之物,并非我们所论述的资源。也就是说,如果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静态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博物馆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联系时,其只能称为遗产,不能称为资源,只有当它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及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后,才能被称为资源。 董波,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先后参与主持6个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完成2部学术专著,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蒙古族独特仪式戏剧——“呼图克沁”》系列研究成果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八届科研成果评奖人文社科一等奖;《论音乐教学生命价值取向的特征》和《内蒙古大学生对“蒙古族长调”认同态度调查》分别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江苏省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和一等奖,被收入《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论文集》中。 导言
    一、研究的缘由及其意义和思路
    (一)研究的缘由及其意义
    (二)研究问题域
    (三)研究思路及其分析框架
    (四)本书的研究范式:描述一解释范式
    二、仪式戏剧——“呼图克沁”
    三、蒙古族村落中“呼图克沁”个案研究方法论思考
    四、有关“呼图克沁”的研究成果
    五、本书的资料、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本书的资料
    (二)本书采用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呼图克沁”的历史与变迁
    一、“呼图克沁”称谓考辨
    (一)“呼图克沁”称谓的含义
    (二)“呼图克沁”称谓分歧
    (三)“呼图克沁”名称定位
    二、“呼图克沁”的源与流
    (一)“呼图克沁”起源的年代及缘由
    (二)“呼图克沁”的演变及其阶段/24

    第二章象征、信仰与意义
    一、角色及其象征
    二、信仰的文化底蕴
    (一)白老翁(查干?额布根)信仰/47
    (二)火神信仰/48
    三、“呼图克沁”信仰的意义:崇尚功利的神灵观
    (一)“呼图克沁”信仰的传统功利神灵观:求子与驱邪/52
    (二)“呼图克沁”信仰的现代功利神灵观:娱乐、认同与安慰

    第三章社群、剧场与仪式
    一、社群区域与剧场空间
    (一)历史沿革与社会变迁:敖汉部、/66
    (二)历史沿革与社会变迁:敖汉旗/70
    二、“呼图克沁”:一个独特的仪式剧
    (一)表演场合与演剧意义/77
    (二)祷词分析/91

    第四章“呼图克沁”艺术本体与特色
    一、“呼图克沁”仪式歌曲
    (一)“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短调、一长调并存的旋律风格/95
    (二)“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曲式结构/96
    (三)“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节奏节拍/97
    (四)“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调式调性/99
    (五)“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歌词特色/100
    二、“呼图克沁”仪式表演中的韵自
    (一)“呼图克沁”中不同场合的韵白表演/118
    (二)“呼图克沁”韵白表演的特征/121
    (三)“呼图克沁”的韵白与好来宝/122
    三、“呼图克沁”仪式舞蹈
    (一)仪式舞蹈种类/123
    (二)“呼图克沁”仪式舞蹈基本动作/125
    (三)“呼图克沁”角色舞蹈/126
    (四)“呼图克沁”仪式舞蹈场记/138
    四、“呼图克沁”伴奏乐器及伴奏方式

    第五章“呼图克沁”存在的现实基础
    一、来自传统的力量——现阶段村民的价值观及内心需求
    二、来自市场经济的力量——经纪人的出现与推动
    三、来自政府的力量——政策的松动与认可
    四、来自专家学者的力量——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五、来自民族传统文化自觉的力量——民间艺术背后的文化认同
    附录“呼图克沁”仪式歌曲
    一、踩街仪式歌曲
    二.进院仪式歌曲
    三、屋内祝福仪式歌曲
    四、告别仪式歌曲
    五、仪式结束歌曲
    参考文献
    著作类
    论文类
    后记
  • 内容简介: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由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完成的。课题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由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国艺术研究院具体牵头执行,并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西部地区各院校的许多学者共同参与。有关“人文资源”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课题立项时提出来的。他指出:“人文资源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人文资源虽然包括很广,但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也就是说,人文资源是人类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创造,它不是今天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是自古就有的。但将其作为资源来认识,却是今天才有的。资源并非完全客观的存在,当某种存在物没有同一定社会活动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是远离人类活动的自在之物,并非我们所论述的资源。也就是说,如果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静态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博物馆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联系时,其只能称为遗产,不能称为资源,只有当它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及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后,才能被称为资源。
  • 作者简介:
    董波,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先后参与主持6个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完成2部学术专著,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蒙古族独特仪式戏剧——“呼图克沁”》系列研究成果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八届科研成果评奖人文社科一等奖;《论音乐教学生命价值取向的特征》和《内蒙古大学生对“蒙古族长调”认同态度调查》分别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江苏省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和一等奖,被收入《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论文集》中。
  • 目录:
    导言
    一、研究的缘由及其意义和思路
    (一)研究的缘由及其意义
    (二)研究问题域
    (三)研究思路及其分析框架
    (四)本书的研究范式:描述一解释范式
    二、仪式戏剧——“呼图克沁”
    三、蒙古族村落中“呼图克沁”个案研究方法论思考
    四、有关“呼图克沁”的研究成果
    五、本书的资料、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本书的资料
    (二)本书采用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呼图克沁”的历史与变迁
    一、“呼图克沁”称谓考辨
    (一)“呼图克沁”称谓的含义
    (二)“呼图克沁”称谓分歧
    (三)“呼图克沁”名称定位
    二、“呼图克沁”的源与流
    (一)“呼图克沁”起源的年代及缘由
    (二)“呼图克沁”的演变及其阶段/24

    第二章象征、信仰与意义
    一、角色及其象征
    二、信仰的文化底蕴
    (一)白老翁(查干?额布根)信仰/47
    (二)火神信仰/48
    三、“呼图克沁”信仰的意义:崇尚功利的神灵观
    (一)“呼图克沁”信仰的传统功利神灵观:求子与驱邪/52
    (二)“呼图克沁”信仰的现代功利神灵观:娱乐、认同与安慰

    第三章社群、剧场与仪式
    一、社群区域与剧场空间
    (一)历史沿革与社会变迁:敖汉部、/66
    (二)历史沿革与社会变迁:敖汉旗/70
    二、“呼图克沁”:一个独特的仪式剧
    (一)表演场合与演剧意义/77
    (二)祷词分析/91

    第四章“呼图克沁”艺术本体与特色
    一、“呼图克沁”仪式歌曲
    (一)“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短调、一长调并存的旋律风格/95
    (二)“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曲式结构/96
    (三)“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节奏节拍/97
    (四)“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调式调性/99
    (五)“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歌词特色/100
    二、“呼图克沁”仪式表演中的韵自
    (一)“呼图克沁”中不同场合的韵白表演/118
    (二)“呼图克沁”韵白表演的特征/121
    (三)“呼图克沁”的韵白与好来宝/122
    三、“呼图克沁”仪式舞蹈
    (一)仪式舞蹈种类/123
    (二)“呼图克沁”仪式舞蹈基本动作/125
    (三)“呼图克沁”角色舞蹈/126
    (四)“呼图克沁”仪式舞蹈场记/138
    四、“呼图克沁”伴奏乐器及伴奏方式

    第五章“呼图克沁”存在的现实基础
    一、来自传统的力量——现阶段村民的价值观及内心需求
    二、来自市场经济的力量——经纪人的出现与推动
    三、来自政府的力量——政策的松动与认可
    四、来自专家学者的力量——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五、来自民族传统文化自觉的力量——民间艺术背后的文化认同
    附录“呼图克沁”仪式歌曲
    一、踩街仪式歌曲
    二.进院仪式歌曲
    三、屋内祝福仪式歌曲
    四、告别仪式歌曲
    五、仪式结束歌曲
    参考文献
    著作类
    论文类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相关图书 / 更多
呼图克沁:蒙古族村落仪式表演
呼图壁储气库建设与运行管理实践
张学鲁
呼图克沁:蒙古族村落仪式表演
呼图格沁蒙古族歌舞研究
雪莲、徐利颖 著